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现状调查分析

2009-01-07 03:06危志建张贵平颜贵洲
新一代 2009年12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农村大学生

危志建 张贵平 罗 生 颜贵洲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井冈山老区的高校、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看法和农村对人才需求现状,阐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对策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003-2851(2009)12-0068-02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大问题,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多年来,高校毕业生千军万马涌入大中城市寻找就业岗位,即使从农村出来大学生,也不愿回到农村就业创业,回到农村的,也是在县、乡镇一级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较多。我们就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各方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有何看法等问题在井冈山老区进行实地调查。

一、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各方态度分析

(一)大学生滋生对到农村就业创业的认识态度分析

对于大学生愿不愿到农村就业创业、对到农村就业创业有什么看法和要求?我们对井冈山大学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556份,其中农村大学生399人,城市大学生157人。以下是问卷的统计和分析:

1.对于“你是否了解国家支持鼓励大学生的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

556人中只有47人(占总人数的8.45%)表示关注过;369人(占66.35%)表示了解一点;140人(占总人数的25.2%)表示一点也不了解。

2.对于“你是否支持和赞成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政策?”

556份问卷中支持和赞成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人数为446人占总人数的80.2%,其中农村的大学生有281人表示支持,占农村大学生总人数的82.8%;城市的大学生有113人表示支持,占城市的大学生总人数的72.4%。

3.对于“你眼中的农村是怎么样的?”

61.7%的同学认为农村经济落后,信息交通闭塞,医疗教育差;17.2%的同学认为了农村自然环境好,空气新鲜,适宜休闲居住;15.1%的同学认为资源丰富,但未能得到开发利用。

4.对于“你是否愿意到农村就业创业?”

556份问卷中表示愿意的人数为243人,占总人数的43.7%,表示还未考虑好有274人(占总人数的49.3%),明确表示不愿意有39人(占总人数的7%)。其中农村大学生有164人表示愿意,占农村大学生总人数的48.37%;城市大学生人数有50人表示愿意,占城市大学生总人数的31.8%。

5.对于“你到农村去打算从事什么职业?”

556份问卷中,选择当村官的为136人,占总人数的24.4%,选择自主创业的为225人占总人数的40.5%,选择从事三支一扶的为179人,占总人数的32.2%。

6.对于“你认为到农村就业创业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556份问卷中有246人(占 44.2%)认为农村就业的平台少,创业又缺乏资金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开展工作难;128人(占23%)认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难处理,难融入当地生活;115人(占20.8%)担心难以得到社会认可;另有67人(占9.3%)认为找对象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大学生对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政策不是很了解,还是比较支持的,但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了解甚少,对自己到农村就业创业还存在较多顾虑。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在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的改变。

(二)广大农民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认识态度分析

新农村建设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农民,而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的支撑,才能实现目标,那么农民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又是怎样的看法呢?我们走访井冈山老区的青原区、井冈山市(包括宁冈)、遂川县、永新县一些村庄的不同年龄段的农民群体。我们按三个年龄段划分概括他们的看法:

35岁以下年龄的农民群体:这一部分农民大都有到大中城市务工的经历,文化层次也比较高,他们虽然向往城市生活,但在城市受到排斥,加上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常年孤身一人或夫妻外出务工,无法照顾父母小孩,思乡情结使他们渴望在自己的家乡就近就业,谈到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看法时,他们大都比较赞成,认为农村现在要发展,就要有大学生来提供人才支持,如果高校毕业生能来农村创业,就有了较高层次的领路人,他们就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有的还表示自己愿意和来的大学生一起创业。

35~55岁年龄的农民群体:这部分农民群体,有些也有进入城市务工的经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难以在城市找到就业岗位;而没有到过外面务工的,基本上都是在家务农及在附近打零工赚钱。他们大都响应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小孩较少,一般有1—3个小孩,成人小孩大都也在外务工,一年难得团聚一次,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身边,一来可以有个照应,二来也可以管着点,以防孩子跟坏。因此他们都很支持高校毕业生来农村就业,尤其是支持来创业。

55岁以上年龄的农民群体:这部分农民,基本上没有到大中城市务工的经历,因此对在外的生活也不了解。他们都是出生在建国前后,长期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思想上相对保守僵化,子女也较多,一般都有3个以上。这些农民一般希望子女能“跳农门”、“吃皇粮”,有的甚至认为,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等于大学白读了,如大学生回到农村,真是难见“江东父老”。

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对于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是支持的,甚至是非常期待,尤其是中青年农民,由于有过在外务工的经历,明白在外的艰辛,他们都渴望能在家门口就业。他们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可以促进农村的发展,尤其是创业,还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三)基层单位干部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看法

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在农村,对农村存在的问题认识比较深,对基层工作难点也比较了解,他们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又有什么看法呢?我们走访了井冈山老区的青原区、井冈山市(包括宁冈)、遂川县、永新县一些乡镇基层干部、村委会干部。他们大都赞成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很有益处,但又担心农村生活条件差,平时生活比较单调枯燥,大学生能不能吃得了这个苦,能不能适应这种环境。同时现有的政策存在问题,如选派村官、“三支一扶”,存在“下不来,用不上,稳不住”的问题,大学毕业生下来一两年,刚了解、熟悉点情况就要走,很多大学生根本就不想呆在农村,下来了,什么事都不愿做,一心想早一点走人;现有的的劳动人事制度的岗位设置不合理,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但却又缺乏岗位,安排大学生就业受到岗位限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创业平台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还未真正搭建起来。也有些干部认为大学设立的学科专业主要为城市服务,虽然不少高校已开始瞄准市场变化,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们所关注的“需求”往往没有考虑农村的需求,对涉农专业发展重视不够。因此,高校特别一些地方高校应转变办学思路、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对策分析

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参加新农村建设,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有利于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匮乏问题。因此如何为高校毕业生走向农村构筑平台,当前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社会舆论和氛围

高校和各种媒体应加大对国家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农民群体消除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偏见,认识到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是改变农村经济文化落后,使农村富裕起来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也使在校大学生尽早了解国家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做好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在高校,大力度宣传已在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的成功人士的事迹,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在农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有利于激励在校大学生转变就业和创业观念。同时组织学生到农村去,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介绍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广阔前景,引导广大学生认清形势,端正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到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完善优惠政策,扩大农村就业人事编制

在城乡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单依靠市场机制向农村配置人才是不够的,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采用有效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促使人才走向农村。通过政策倾斜,如减免学费、定向培养,择优保送深造等,增强农村就业创业的吸引力,使大学生理性地选择农村就业创业。对到农村创业,在贷款、资本注册、税收和技术保护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保障。同时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认识影响以及追求稳定的生活的观念,在一部分人中(包括大学生)还是比较看重人事编制。因此要扩大农村乡镇和村一级涉农服务部门的人事编制,使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下得来、留得住。

(三)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提供新平台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农户个体经营与大市场不相适应的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应该成为吸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平台,但是我们走访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规模小、血缘性、地域性、封闭性、不规范性等特点比较突出,组织与会员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试想,当年城市经济发展起步阶段,主要是依赖于政府投资兴建大批工厂、企业奠定经济基础,才有今天的城市经济的繁荣,而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依托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仅靠零散的农户的自己倡导、自己组建,就能发展好建设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吗?因此在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起步阶段,各级政府除了通过制定保护、奖励政策外,还必须为其发展提供财政上的资金支持,通过增加人事编制,吸引人才,为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帮助它们做大做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增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吸引力,实现我国农村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到2020年占总人口4%的目标。

(四)调整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改善高校类型和专业结构

改变高校过于集中在大城市的局面,可在地级市及有条件的县发展高等教育,推动高校布局重心下移。促使高等教育以多形式通向农村,全面介入农村发展,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要切实加强对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引导,大力发展为农村服务的社区性高等职业教育,同时鼓励和引导各类院校特别是高等专科学校深化专业改革,进行专业改造与创新,办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深受农村欢迎的专业。同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适应性,大力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积极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企业英才俱乐部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