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管见

2009-01-07 03:06覃玉能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师者环境思想

覃玉能

韩愈在《师说》中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韩愈以理论上道出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显然,为师者不仅“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解惑”有解知识性学术上的“惑”,也有解学生思想信念上和心理障碍上的“惑”。这个惑,在学术上属知识性问题,比较明显,容易析疑,可即问即解,而思想信念上和心理障碍的“疑惑”是隐形的,比较复杂,难以掌握,一时难辨难解。教师对这方面的“解惑”就得像医生对病人的病症要进行详细分析诊断,通过切、问、听、观等过程进行诊断。诊断准确,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让病人解除痛苦,恢复健康。那么为师者对学生思想信念上和心理上的“疑惑”又如何去破解呢?教师面对台下或班里几十个学生,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信念和他们各自不同的心理因素,他们心中的“惑”复杂多样,可谓“疑症难断”,所以针对不同学生思想上或心理上所产生的“惑”也能像高明的医生一样诊断准确、对症下药,解除学生的“疑惑”疙瘩,那么就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团结奋进的班集体。个别有“惑”的学生就能走出疑惑困境、信心十足,学有所专,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造福社会,享受美好人生。这样为师者也就心满意足了。如何才能做到善解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之“惑”呢?依本人管见认为:

一是为师者要善于读“惑”。所谓善读即是善于解读、破解。优秀的教师不仅管教,更要管导。“导”即“引导、疏导”、“解惑”。如何导,导向何方?导向良好的方面,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则不然。由于教师的身份特殊,我认为,针对这个问题,为师者首先要善于读“惑”,全面读懂学生之“惑”,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情趣爱好、个性特征和环境特点。对学生要有总体性认识掌握。其次把自己所掌握的总体情况和问题行为进行归纳分类。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各种有碍其心理发展的行为。它可以分为外向的攻击性行为和内心的退缩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具有捣乱、破坏等扰乱别人的特点,如不守纪律、打架、逃学、偷窃等;退缩性行为具有消极依赖、服从的特点,如羞涩、缺乏信心、容易紧张、神经过敏、孤僻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趣、性格特点,相同相似的外向的攻击性行为和内向的退缩性行为进行“排队”归类,为解惑设定基调和方案。然后根据归档资料进行研读,研读过程中要认真具体,对号入座,辨别差异。分析学生产生“惑”的根本原因、环境背景。凡事产生的原因总有主客观之分,如学生厌学而产生退学念头,这个念头的产生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所谓主观原因,就是学生自身因素产生的,产生这个念头的学生可能是因为自己在学习中虽然很用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老是跟不上,自己觉得无奈,无颜面对老师和同学因而产生的信念困惑。所谓客观原因是指外在的因素造成产生的。如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生活无保障;有的是由于受到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的影响,迷恋网吧、不能自拔等等。这些原因的产生都有它的环境背景,其环境背景有大环境、有小环境。如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大团体生活环境和小圈子生活环境。环境塑造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无道理。关于这些资料,为师者都应善读、读懂,全面掌握,为“解惑”提供足够的依据基础。让师者有一种“目无全牛”之感。

二是为师者要善于听“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常常会接到学生反映情况。这些情况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片面的、有些是学生恶作剧编造的。针对学生诸多情况的反映,教师首先要善于认真地听,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反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进行过滤反思,辨其真伪。为“解惑”掌握第一手材料,针对学生反映的情况,教师在没有了解清楚情况之前最好不要急于表态,也不要贸然处理,以免出错而伤害学生的情感、自尊心,造成某些不良后果,也避免出错而损害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威信。为师者如何才能多渠道获得学生心中疑惑、困惑的反馈和表露呢?我认为为师者应放下“师道尊严”和“师长”的架子走下讲台,主动在课间或课外活动中与学生多交流,拉近距离融洽感情,如零距离谈话、说笑、调侃,侃故事、侃趣事、侃生活、侃理想、侃学习……让学生在调侃中得以放松、减少压力,在愉悦的交流中没有思想顾虑,敢于把心中之“惑”向教师表白、流露,在融洽的交流氛围中让学生交心交底,水到渠成地引出学生心中之“惑”的症结原因,这样你就能知其“惑”之症结了。知己知彼,就可百惑百解。

三是为师者要善于思“惑”。在“读、听”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因为产生“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客观事件引起而产生的,有些是主观因素引起的;有些是社会原因,有些是家庭原因;有些是由来已久的、有意的,有些是预料之外,突发的、无意的。总之我们对其“惑”的产生要多加分析,找出原因挖出根源,为解惑达到标本兼治。

四是为师者要善于解“惑”。教师(班主任)对学生的“惑”,经过“读、听、思”之后,基本上掌握了学生产生“惑”的原因与其“惑”的程度等,这样教师就可有针对性地“解惑”了。解惑的功夫就是对“惑症”下药。教师对学生的“惑”的排解,要根据其对象分别考虑,男女性别,性格特征,问题行为,大小轻重程度,分别对待。如男性教师对女性学生“惑“的排解方法就不能套用排解男生之“惑”的办法。因为女生在性别上有些疑惑在男性教师面前羞于启齿,这类学生教师对其“惑”的破解要谨慎,要注意方式方法,谈话时宜个别谈话找出根源排解疑惑,不宜当众挑明破解。再如对问题行为中的攻击性行为和退缩性行为的学生之“惑”的破解都不能用同一种方式,要分别对待。有些学生之“惑”可采用谈话法,通过谈话交流,进行开导破解学生心中之疑惑;有些学生可采用情景教育法,通过带领学生到校外郊游或讲故事,搞课外活动等在活跃快乐的氛围中因势利导,让学生得到启发,从而跳出疑惑阴影,而达到解“惑”目的;有些学生宜用“他山之石攻玉”法,就是说有些学生的思想、心理之“惑”比较封闭,对教师的开导,态度比较消极或抵制,这类学生我们不妨采用“他山攻玉法”,即利用与该生平时最要好或其最信赖的同学或亲戚、朋友的力量帮助解惑工作。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为师者首先要明白绝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教师表扬、赞美,教师要学会表扬和赞美学生。在为学生解惑、释惑时,以表扬、赞美角度切入,学生比较乐意接受。因为表扬、赞美学生,学生心情愉快,心理压力小,心态平和,这样教师要解的“惑”就能在平和的氛围和平稳心态中达到预期目的。再者教师对学生的“惑”破解要公正平和就事论事,就“惑”解“惑”,不能挖苦冷嘲热讽,更不要深究前嫌,对学生做错某事而耿耿于怀,也不要对学生抱私利存偏心,看人做事,让学生认为教师处事有偏心不公正。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疑惑”毛病应采取抑扬推拉办法,“抑推”即是对学生犯的错误行为要严厉批评,让学生感到其错误的严重性、危害性,迫使学生克服纠正,让其知错而解。“扬拉”即是针对学生所犯错误经过“一推一抑”之后又要“拉”一把“扬”一把,主动找学生谈心交流,在平和的交流中指出其错误的原因、影响、危害程度,让学生心服口服,真正认识错误的严重性,要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批评是正确的,不是恶意的。一但学生有进步,教师就应给予表扬、肯定,让他们鼓足信心,向前进步,让学生知道教师是他们“解惑”的知心朋友,靠得住。这样学生心中之“惑”在教师的指导中就迎刃而解了,师者对学生就能无“惑”不解了。

总之教者在教学过程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而且更要做好“解惑”,这是为师者的最高责任。

(责编 黄 晓)

猜你喜欢
师者环境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思想与“剑”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