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栽培 绿化造林

2009-01-07 03:05杨小剑姚志东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22期
关键词:林业发展生态环境

杨小剑 姚志东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林业的重要地位日趋突出,人们不再满足于在宜林地单纯地发展生态林或经济林来起到水土保持和增加收入的作用,如何利用有限的林地在满足生态需要的前提下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人们思考的焦点。文章阐述分析了实现林业生态高效栽培,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非常有效和可行的途径,供各地林农参考借鉴。

关键词:科学栽培;绿化造林;生态环境;林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7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2-0071-02

各级党政及林业部门始终如一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一系列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长期战略任务来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发展林业建设事业,共同呵护绿色家园,为建设生态陇南付出了艰辛努力,也收到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等综合效益。

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的同时,还帮助居民实现经济自主,从而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环境绿化模式”,并为面临同样问题的地区提供了参考。

一、科学栽培技术

在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林业专家与林业工作者共同对气候、土壤、水质等进行研究论证,找出最适宜种植的树种。在根据科学研究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的同时,通过栽培药草、果树等努力实现项目区内居民的生活与环境保护并举。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助项目区内居民实现经济自主,从而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环境绿化模式”,并为面临同样问题的地区提供了参考。通过不同技术的示范与推广,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种植适合当地条件的经济林种、果树和中草药以及发展奶牛养殖业等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自立模式,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林业要发展,科技须先行。多年来,林业科技工作始终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选育、外来优良树种的引进、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等方面的新技术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林业科技推广网络日臻完善。

林业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宽对外合作渠道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了国际合作交流,开展互访和技术交流。根据林业建设的需要,各重点工程县还建设和完善了林木良种繁育中心、林木种子加工与贮藏中心、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逐步实现了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化、种源基地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并不断加强林木良种审定工作,大力推广林木种苗新技术、新成果,提高了林木种苗科技含量。

二、加强管理发展生态林业

把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林业执法工作作为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来抓,相继建立健全了以市、县(区)、林场(林业站、保护区)林政执法和森林公安为主体的林业法制体系,在基层林场(林业站、保护站),护林站、点(行政村)组建了专职护林员队伍,使林业建设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市县林业和有关部门狠抓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全面贯彻各项林业法律法规,强化森林采伐限额木材流通管理,有序推进了林业综合执法工作,使乱征乱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非法经营运输木材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护林防火有关精神,层层落实护林防火双轨责任制,严格执行护林防火值班和巡查制度,加强通讯、监测、扑救、交通等硬件建设,强化了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扑救手段,避免了重大火灾的出现。

在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公益林建设工程进展比较顺利。基本解决了基层林场国有林、乡村集体林管护资金问题,使各项森林资源保护措施落到了实处。经过长期的发展壮大,全市市、县级林业机构从改革之初大农业时期的一个科、股室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管理科学、机构健全、职能完善、队伍庞大的林业综合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和管理全市林业建设,健全了造林绿化、资源林政、林业科教、森林公安、计划财务、人事劳动等管理体系。

结合国土绿化和各项重点工程的实施,市、县(区)相继成立了绿化办公室、森林防火办公室、长江防护林建设办公室、退耕还林办公室、林业特色产业建设办公室、天然林保护工程办公室、公益林建设办公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以及支柱产业建设办公室。为了强化职能,推进林业各项工作,市、县(区)还成立了林业调查规划队,林业科学研究所、林业科技推广站、林木种苗管理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等林业事业单位,县、乡两级成立了基层林业工作站,在主要交通要道和林区出口设立了木材检查站。同时,完善了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使主要国有林区资源保护措施落到了实处。

三、林业栽培新模式

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开发林下经济是实现林业生态高效栽培,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非常有效和可行的途径。

(一)模式类型

1.果-草-禽种养模式。即地上栽果树,树下种牧草,牧草间放禽的三层立体种养模式。特点:果树施禽粪,禽食牧草、小虫,牧草防止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形成了有机的良性循环生态链;省去为禽买饲料,给果树买有机肥,生产成本降低;产品属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供消费者放心食用。

2.果-菌栽培模式。即地上栽果树,树下种菌菇的双层立体栽培模式。特点:树下种菌菇使土壤湿度增加,减少果园灌溉次数;菌菇覆盖的保湿反光膜具有苹果反光膜同等的作用,通过反光,增强树冠内膛光照,促进苹果着色;菌菇废料是苹果树适宜的上等有机肥,省去为苹果树购买基肥。二者互惠互利,实现植物链的良性循环。

3.林油-林草禽种养模式。即速生林生长前期(3年前),林间种植花生、大豆等矮秆油料作物,为林油间作;速生林生长后期(3年以后),因树冠都郁闭,已不适宜作物间作,而改为在林地野生的杂草间散养肉鸡或柴鸡等禽类的种养模式。特点:速生林生长前期,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及光照,种植油料作物,增加前期收入;后期充分利用郁闭林地野生杂草不缺乏、通风透气、空气清新、场地大的特点,散养肉鸡或柴鸡,不易得病,成本低,产肉鸡或产蛋率高,收益大。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活力

1.提升林地的生态效益。生态高效林业,发展了林下经济,除发挥林木原有的防风、固沙、吸尘、制氧作用外,林下种草、种植油料作物及菌类,使所有空闲白地得以绿化,立体绿化量增大、制氧量增加,防风降尘、净化空气的作用更加显著,生态环境更加清新优美。

2.提高了林地的经济效益。生态高效林业,变单纯利用林产资源为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同时利用,挖掘了林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使林木生长与林下经济共同发展,大大提高了林地的经济效益。

3.开辟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门路。生态高效林业的发展,丰富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宜林地由单纯发展林业向禽、蛋、草、菌、油等全面发展,从而发展了农村生产。通过建立良性循环生态链和种养植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减少了林地投资费用,农业效益得以增加。通过开发林下经济,增加了单位林地的产值,使农民收入增加,开辟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门路。

四、结语

发展生态高效林业是增加单位林地产值、解决林地郁闭后林下土地闲置问题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对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的同时,还帮助居民实现经济自主,从而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环境绿化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永密.发展高效林业之浅见[J].湖南林业,1995,(3).

[2]涂远如.关于建设高效林业的对策[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5,(1).

[3]王克军,张晓梅,张忠华.浅论发展高效林业的基本条件及实现途径[J].防护林科技,2005,(3).

[4]胡彪,庞道沐.建设高效林业 加快山区发展[J].湖南林业,1997,(8).

[5]朱云华.为高效林业办点树样板[J].湖南林业,1994,(8).

[6]莫以海.做好发展高效林业这篇大文章[J].广西林业,1997,(6).

猜你喜欢
林业发展生态环境
宁夏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