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类”阅读题考情报告及解题技巧

2009-01-07 03:06曹保顺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甲骨文原文试题

曹保顺

“科学类”文章包括社科类和科技类两大类。近年来,“科学类”文章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从选材上看,命题者对社科类和科技类文章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选材内容广泛;从形式上看,往往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个别试卷有少数主观简答题),考查能力全面。“科学类”文章作为现代文阅读中的一部分,由于其关涉着考生对科学的把握,故在高考中占握着重要的位置,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将依然会对“科学类”文章情有独钟。

一、2009年“科学类”阅读题考情报告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9年高考“科学类”文章阅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2009年高考“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社科类文章占13篇,科技类文章仅占4篇,社科类文章可谓是占据绝对优势。就选文内容来看,科技类文章涉及到地理、生物、海洋、医学等领域,社科类文章涉及到文字、文献、昆曲、考据、历史、尺度、健康、文论、美学、教育、诗歌等领域。另外,选文字数也较往年有较大的增加,其中有7套试卷的字数超过了1000字,这表明高考减少题量、增大思维空间的大趋势,对现代文阅读的阅读速度和思考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各省市的试卷看,除了江苏省没有“科学类”文章阅读外,其他均有,且天津卷中出现了两篇。与往年相比,社科类文章明显增多,科技类文章显著下降。从文章所选的具体内容看,一般都是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或是当今社会中较重要或最新研究的科技成果。如湖南卷选了当今社会所关注的、在科技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DNA这一生物学中的重大问题,全国卷Ⅱ选了当今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国学,北京卷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等。从选入的科技文看,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与趣味相结合的易懂的文章,尽量避开了那些晦涩难懂的纯科技的东西,如光学、原子学、电学等。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学生因某种专业知识缺乏而在阅读上造成障碍。

2.从题型设置看,除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广东卷中有一些简答题外,其他省市仍是客观选择题。从所占分数看,大部分赋分9分或12分。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高考仅有北京、上海、广东卷有简答题,今年除这三卷之外,又增加了浙江、天津、福建三卷,由此看来,主观题型有加大的趋势。其中,天津卷还加大了对“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力度,出现了两篇,共4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赋分17分。在题目的设置上,着眼着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3.从命题规律上看,着重呈现以下特色:(1)题型相对稳定,努力落实考纲规定的各个考点,出题重点基本与2008年一致,仍重在词语、句子的理解,文意的把握,以及对内容的推断上。在全国18套试卷中,对具体词语的理解的考查达10处,对符合文意或不符合文意的考查达14处,对推断的考查达12处。(2)在“稳”的基础上“求变”。2009年,在试题设题与考查的内容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不但简答题增多,而且在命题角度上也变宽变泛。如对文章中心内容的考查,浙江卷中就出现了“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这样的试题,广东卷出现了“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这样的试题,等等。(3)在试题的设计上,更注重学生在理解文意上的灵活、创新思考。尤其是一些“符合文意”、“不符合文意”的试题,所供选项基本上都不能在原文中原原本本地找到,而需要考生对几个句子,甚至整个语段进行综合筛选、分析、理解,才能准确无误地对选项进行判断。(4)社科类文章增多,尤其是论述类的社科文增幅较大。

二、“科学类”阅读题解题技巧

技巧1:借助语境推断词义

解答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需要借助有关词语知识,根据特定语境,对考查的词语加以揣摩、辨析。具体说来,可采用如下策略:

(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这是解答好“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前提。读一篇文章应该着眼于全篇,因为阅读的高效率取决于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正确把握。为了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写作时间以及相关的注释等,对于题目、题干,也要予以重视,要利用题目、题干来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所用的每一个词语,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因此,把握主旨,就可深刻体味、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

(2)借用语境,推断词义。语境包括狭义的、广义的两种。狭义的语境指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在阅读中则是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上下文,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广义的语境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社会语境和个人语境。社会语境是指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等;个人语境包括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影响最大,在现代文的考查中更是如此。因此解释词语的含义必须借助语境。

(3)把握原则,词不离句。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词典义,有的词的义项还不止一个;有的词除基本义外,往往还有比喻义、引申义;有的词从感情色彩看,还有褒义、贬义的区别。但无论什么词语,一旦进入一定的语境中,它的意义都应该是确定的;虽然某个意义在词典中也许没有收录,也许它的这项临时意义离开了特有的语言环境就不存在了,但我们必须凭借它所在的语言环境,给它一个准确的解释。因此,依据词语的前后搭配,分析句子的结构,“词不离句”,是解释词语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原则。

(4)结合修辞,理解词语。不同的修辞格,其作用和效果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运用比喻,是为了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运用对比,是为了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揭示出来。运用排比,是为了增强文章气势,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及讽刺意味,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捕捉文中的意境,体味文章的深意。诸如此类,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不同修辞手法中的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作用。

依据上述方法来阅读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中关于“甲骨文解谜”的社科类材料,第1题要求选出对甲骨文“王”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要做此题就需要立足于整体,从全文材料来进行分析。从原文第三段看,材料说人们“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王,可见D项“人们采用……表示军事首领”的说法不误;但是原文只说斧钺“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并没有说古代只有“军事首领才能拥有斧钺”,斧钺是古人重要的劳动工具和武器,不可能只限于军事首领使用,所以D项的前半部分理解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而且原文也不是依靠这一点来得出“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这一结论的。因此D项是不正确的。至于A、B、C三项,概括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不难确定它们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技巧2:准确筛选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围绕阅读目的,按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并将相关的语言材料综合起来,转述出来。这类考题在“科学类”文章阅读中大多采取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因此解题时应该遵循解答客观题的基本原则。具体如下:

(1)明确筛选标准。即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明确了标准,筛选才有保障。试题简单的,或许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就是答案;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的方法,分清信息的有与无、主与次,再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在回答有关整合信息的客观选择题时,要重视命题者命制试题干扰项时所常用的手法:①删减原文中的某些修饰、限制成分,从而造成原文内容的贬损或扩大;②改变原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顺序,从而导致原文语句含义的变化;③改变原文的说法,将未然说成已然,部分说成全体,个别说成一般,主观说成客观,诸如此类;④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⑤在拼凑原文某些语句时,命题者常常无中生有地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2)掌握答题技巧。要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①根据语言标志获得相关信息。语言标志指那些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语词,如标题、序词、注释、表示总提或对照的语词,等等,抓住了这些,有助于我们找到相关信息。②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写文章为了充分讨论问题发表见解,保证逻辑严密,语言有时可能会铺张一些,但重要信息,常常集中在少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上,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的信息。③着力于语言材料中信息源的重组和分析,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条件,将对应的语言材料中的信息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看是否有与题干和各被判断项对应的准确信息。④将题干及被判断各项与文中的有效信息比较辨别,着力求同存异,如“同”肯定是真信息,有“异”则排除干扰信息,最后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求得正确答案。

(3)注意失误类型。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考生没有根据、主观臆测,题干的每一项都与原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考生不注意原文,单凭主观愿望想当然猜测;有的考生还没有认真地阅读原文,准确地找到关键信息,就仓促答题;有的考生没有认真阅读题干,没有准确理解答题的角度,结果找不准信息,造成答题失误;有的考生真假不辨,文中有些信息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对正确信息有极大的干扰性,这些信息和答案极其接近,似是而非,考生极易上当。

依据上述方法来阅读2009年高考四川卷中第6题,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B.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C.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D.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答案为A。其中B项以偏概全,文中说“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文中材料只是检测了近500种,但不能得出“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C项无中生有,文中说“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可见,即使杀死细菌,同样不能阻止耐药菌的传播。D项以偏概全,文中只是说将“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并没有说要禁止各种抗生素。

技巧3:根据内容推断想象

推断和想象能力的考查在“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经常出现,往往要求在四个选项中挑选出一个符合题干的正确或错误的选项。考查的角度一般有以下几种:(1)依据文中的材料推断新的、合理的结论;(2)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和想象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3)依据文意推断和想象文章的其他要素。要做好本考点的练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准确筛选信息。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要把握全文的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如文中作者的观点、文章所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特征等,同时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读通了全文,找准了信息源,推断和想象才会有一定的准确性。另外还要注意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作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陈述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都需要引起注意。

(2)抓住关键,注意语言环节。在推断和想象时,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打开思路的钥匙。如表时间、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概括等词句,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等。试题中要点设置的常见语言形式有:“今后将成为主要方面”、“有望在近期内获得解决”、“有可能实现”、“……是绝对不可能的”、“将有重大意义”、“因此人们产生了某方面的想法”、“只有……才能有某方面的结果”、“必须……否则将不能实现”、“……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作者对这一点是持否定(肯定)态度的”、“可以进行某项试验”、“已经找到了某方面的方法(结论、线索)”、“与某种现象(做法、问题)一样此问题也将成为……”,等等。

(3)分析选项,注意思考角度。根据选项内容找出选项体现的内容所在的范围区间,把相关的段落、语句、词语体现的内容结合全文整理出具体的意义,然后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体现的内容之间的异同,判断选项体现的文章内容的正误。在分析时,要注意一些思考的角度。推断和想象的角度较多,可以是通过已知推测未知、通过现在推测将来、通过结果想象原因等。回答问题时可以对未来大胆想象、假设,然后在文中找出具体体现的根据;可以对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对人物命运进行大胆的推测,结合背景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从材料入手,给题目的选项找出概括,辨析选项的正误。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第7题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找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解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本题答案为D。根据原文结尾一段,不是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而是创建文字当初的生活样貌和时代背景距离许慎太遥远了,所以许慎只能根据字形来臆测其意。另外假如不是这样,即如果许慎看到足够多的甲骨文、金文,许慎就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吗?他可能释读出来,也可能释读不来,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另外从本文来看,“王”字的释读是经历了许多学者的假设、求证和辩难才成功的,其中还涉及考古学、人类社会发展史、西方古代史等知识,所以即使许慎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也不可能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因此D项的推断是不正确的,应该是选项。A项的推断则是正确的,原文第一段有“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而上文已经说明武丁卜辞中都是“不戴帽子的”“王”字,孙诒让看不到“戴帽子的”“王”字,这至少应该是他把“王”误释为“立”的原因之一,可见A项的推断成立。关于B项,原文第二段开始有这样一句话——“‘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这里后一句的“这”字应该是复指前一句的“一大批卜辞”,可见在罗氏释读出之前,人们确实无法证实卜辞是殷朝王室的遗物,所以B项的推断是正确的。关于C项,原文第四段指出,“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朝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可见中国古代军事首领的权力也是限于战场上,所以C项的推断也应该是正确的。

[作者单位:河北辛集中学]

猜你喜欢
甲骨文原文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最“萌”甲骨文——心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甲骨文“ね”字应释为“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