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发展对照年表

2009-01-07 03:06本刊编辑部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09年18期
关键词:接收机天线卫视

本刊编辑部

80年,为了能看到刚恢复参加国际奥委会的我国运动员在莫斯科奥运会上的英姿,国家花巨资研制了卫星接收设备。虽然最终因抗议前苏联入侵阿富汗而泡汤了,但714卫星却走进了星友们的视野。为了接收714卫星,很多星友开始了天线和接收机的制作。一位老星友说,当时接收机仅仅资料、材料的准备工作就进行了一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接收机中必须的几个三极管,经过几个月的寻找都未能找到,最后是在一次交流会上,无意中发现了一家刚刚开始从事此类三极管制造的工厂。“10元钱一个的三极管,相当于我一个月的饭费了”。(某星友)

81年-84年 当时市场上有一些专门销售卫星产品的店面,但以工程用为主,个人用的少,而玩家也以一些专业媒体,如成都电子报的读者群为主。714可以说是国内星友们接触的第一颗卫星,为了接收这颗卫星的信号,先后购买了三套设备,收看的是俄罗斯节目。在调星时,星友们也闹出了不少笑话:可能是“兴奋过头”的缘故,当时鬼使神差的,竟然把北当成南,在家中反复调整天线角度,却始终没能接收到信号,要知道,当时天上卫星很少,根据经验,本应该很快找到卫星的。两三个月后,才发现了南北不分的问题,把天线转好方向,很快就调出了节目。(某星友)

85-88年IS 5卫星开始转发中央电视台的两套节目,信号很低,民间很难收到,需要3米以上的大锅才有可能收到。一两年后,这两套节目又转移到87.5度星上,而自制的接收机已经不能接受此星的信号。这颗星只有通过工作原因,单位花费上万元购买进口专用接收机,才能接收这个星的信号。市场上,现在的中卫天线开始进入中国,当时它还叫做叫作嘉里安套站,后来专门做亚洲一号,并慢慢发展出了现在的规模。接收Is5卫星需要的天线非常巨大,有些星友为了接收需要,甚至动用了吊车来安装天线 “当时15、6个小伙子一起帮忙,才将天线安装好”。(某星友)

91年 亚洲1号的上天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一个收星高潮。卫视中文、卫视体育、卫视音乐等6套香港节目让卫星接收者们趋之若鹜。为了收亚洲一号,很多星友咬牙自费购买了接受设备。当时一套2.5m的玻璃钢天线,售价达到了5000块钱,相当于大多数工薪阶层几个月工资。资深星友罗先生还记得刚安装好时,还特意请邻居们都来收看,后来一次发现没信号了,反复检查才发现是几百元买来的高频头被偷了,心疼了好几天。(某星友)

92-93年成都电子报已经成为了国内星友们的“圣经”,大多数星友都是通过这家媒体由小白走向资深的,也有一些目光远大的星友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了解一些国外卫星电视的相关资料。(某星友)

94 年 由于亚洲一号上,BBC频道还伴有中文配音,间接导致了129号令的出台。不过,129号令刚刚颁布的时候,并未象今天这样有专业的执法队打击私装卫星。就在该令颁布后,星友们在卫星器材市场依然能够看到很多同道中人,不过相互之间的问候已经变成了:“您还买呢?有令了,以后不让装了”。

同年10月,《世界有线电视信息》杂志正式出现了专门介绍海外卫视资讯的文章。

98年 卫视周刊创刊并参加了第一次发烧友的聚会,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业内聚会开始由成都转到北京。也是在这一年,部分星友开始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新加坡亚洲卫星展,自此每次出国参加展览,都会给卫视传媒写一些稿件,让国内星友们更快的了解到国际卫视行业的发展。当时,正是卫星电视模拟转数字的时代,国内的经销商们开始销售诺基亚的数字接收机,一台机器能赚1000元以上,当时的那批人都因此发了小财。这个蜜月期大约持续到了2000年。(阿罗)

95年 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第三届中国国际有线电视展览会(CCBN)上,参观者们从展台处就可以看到很多资深星友们收集的国外相关资料、杂志,让国内业界对海外卫视资讯有了更深的了解。同年12月,香港亚洲卫星与有线电视展上也第一次出现了国内业界人士的身影。(阿罗)

96年 因为129号令,原来的平面媒体都不再刊登相对敏感的卫星文章。但随着国内卫星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自办的卫星刊物开始涌现出来,而这些刊物大都非常简单,只是几页A4纸的内容,邮寄给熟悉的星友们。

97年 泛美二号ku波段开始有了数字信号的卫星节目。当年的CCBN展会上,第一台配置数字接收机现身,而很多某国营企业因为对卫星数字电视的不了解,还不屑一顾。展会间,在北京亚运村,很多业内人士聚集在一起收看了欧洲五台,这应该是国内第一次收看数字卫星电视。不久,同洲公司购买了我们的第一台数字机样机“现代100”,并借此开始长时间占据了国内卫星数字电视龙头老大的地位。(阿罗)

99年 鑫诺卫星上天后,由于转发器一直租不出去,直播星公司进入了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当时由星友牵线,直播星公司出路费,一行四人从南宁由陆路去往越南河内,当时会见了越南广电部和电信部的人,销售转发器。

2000年 国内卫星数字电视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国内免费机的热销,彻底将模拟时代统治了国内卫星市场的台湾省、韩国厂商赶出了国内市场。同时,国内的卫视厂家也开始走出国门,参观世界各地的展览。一些国内卫视企业开始参加伦敦卫视展。甚至在当年CCBN的展览地点转到国展,CCBN的举办者还特地将展会资料邮寄到欧洲,通过正在欧洲参观展览的业内人士将新CCBN的信息、资料在国外的展会上推广。

04-05年 又是卫视传媒的资深特约记者第一次去科隆参加了那里的卫星展,当时那个展会中没有中国的参展商、也没有中国的业内人士参观。恰逢伦敦卫星展停办,卫视周刊中关于德国科隆卫星展的消息,让国内卫视企业和展商们开始转移到德国科隆参加展会。到目前为止,国内企业去欧洲都是参加德国的这个展会。

07年 转星期间,稍微懂些卫星知识的星友都成了大忙人,因为信息不畅,很多用户都不了解如何收看转星后的节目。资深星友杨老师,甚至收到了俄罗斯大使馆发来的公函,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完成转星工作,可惜的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莫斯科无法收到转星后的电视信号。

其时,Dm500共享开始猖獗起来,后来还有越南经销商专门跑到国内来学共享技术。国内的天线、电缆厂和其它一些零部件厂也开始参加国外的展览。

猜你喜欢
接收机天线卫视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基于频率引导的ESM/ELINT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
应用于5G移动终端的宽带八天线系统
天线音响
高通的LTE与Wi—Fi共享天线技术
“东方、北京卫视收视飘红” 2016卫视黄金剧场首季收视盘点
天线、生发剂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
DVB—S免费机刷机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