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铧
我是在初冬,戴“围脖”的。
所谓“围脖”,微博客、微博是也。
比如,你新看完了一部大片,似乎有很多感慨要抒发,但刚在博客上写完标题,思想的闸门忽地一下子又完全关闭了,只好在输入栏里写上“如题”,不然系统会提示你:“对不起,您的文章发表失败。您输入的内容为空或太短,请重试!”
这要是在“围脖”,一切都会改变,你完全可以只写一句话:“今天看了某片,一如期待的那样精彩”或是“某片,真的很黄很暴力”。这么写,真可以,只要你愿意。不仅是因为大家继“刻薄”(写博客)、“偷菜”(上开心网)之后,大多开始“戴围脖”(写微博客)了。
天气转凉,
要不要“戴围脖”?
不论路线,无关手段,“围脖”的实质就是关系型互动与传播资讯。“围脖”可以记录平凡中升华出的不平凡,也可以记录不平凡中体现的平凡;“围脖”可以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可以网罗社会里的层层面面;“围脖”可以走平民化路线,也可以行明星大道;“围脖”可以更加生活化、更富活力,也可以独飨“窄众”、更具神秘色彩。
“围脖”只用区区140个字,甚至更少字数的内容给用户的沟通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方式(外国的“围脖”——Twitter日前发布出第50亿条消息,完全证明它已得到用户的热捧,其鲜明的即时性和分享性也使其被迅速商用到客户服务、产品与品牌信息传播、供需方对话与互动、舆情监测、市场动态获取、危机公关等营销活动中)。用业内人士的话来总结,“围脖”作为一个粘合度高度集中的新媒体,其最大的特点是集中化和API开放化,你可以通过你的移动设备、IM软件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你的“围脖”发布信息。简单地说,“围脖”就是每个人可以用一两句话去表达、来分享。
因此,有的人把“围脖”当作“树洞”或窃窃私语的地方,他们只看自己的心情,不在乎别人的表情;有的人把“围脖”当“媒体”来做,他们专门关注传播效应,专心研究粉丝(不光是明星,平民也可以做到自己就是自己的粉丝)爱吃哪口就上哪口、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有的人把“围脖”当作“技能”,你不想当网络时代里的达人、潮人可以,但谁也不希望太OUT了。
天气太冷,
“戴围脖”管不管用?
毋庸置疑,即时通讯是互联网运用的一个大趋势,很多IT业专家甚至认为:“围脖”将为世界带来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围脖”在中国的出现,将更大地提升国内用户体验和互动性,“围脖”在中国的流行,无疑将在国内IT业内带来一次革新风暴,对于普通而众多的网民而言,它的意义远不止这些,一个即时信息时代的来临,将更多地融入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IT人一向视他们的事业就是其改进成为用户最基本的习惯,当然,他们也做到了很多,到目前为止,也做的很好)。
“围脖”作为社会化媒体在实时沟通、深度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充当了单向信息发布平台,而且是交流工具,因此它是双向的,你可以迅速“关注”和“粉丝”(被关注)N多人。“围脖”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其处处体现了网络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个人是网络的中心的特点。你只有关注那些“关注”,才能够通过交流建立长期的互动关系,才可能将一个不起眼的消息转化为市场回报。
“围脖”更多地强调用户的参与,用户产生内容,从被动到主动,用户之间发生互动。但俗语有云:要有信任,但要有控制更好。这是现实存在的需求,也是刚性需求。作为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围脖”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是否可控已经成为其能否在国内存活的基础,但远离政治敏感,“围脖”仍然有它的玩法,依然是有潜力的。我们能够做到——“围脖”是可发、可控、可利用好的。有人说“‘围脖还远不是中国网民的必需品”,但我更愿意认为“围脖”应该中国化,不,准确地说,应该是中国化“围脖”。那将不是单纯地堵住嘴、不让说,而是客观地管住嘴、不乱说。
天气转暖,
用不用总是“戴围脖”?
“围脖”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随时“近距离”沟通的渠道,其乐趣来自于观看不同的转发评论。撇开信息碎片化这样的缺点,用“微信息换微交流”的理念还是可以抵挡住“不知道能干什么,却知道它什么都干不了”的质疑。
“围脖”的内容简短,还可以随时表达个人心情感受,有人说它是怕孤独者的工具。那么,谁最怕孤独,谁最爱“围脖”?我想有这么几种人:一是明星名人,二是太无事者(此处弃用“无聊的人”,以免有些伤众)。一位业内人士坦言:“明星名人是最有价值的,有了他们就不愁没人来看热闹。”明星名人由于业余时间少一点,又需要粉丝持续的关注,所以“围脖”成为一个时时刻刻有“关注”的工具,当然,时间长一点,他们就去睡大觉、炒股票和玩绯闻了。对太无事者而言,琐碎的时间较多,因此会长时间地“戴围脖”,发布几十个字、调侃几句,就可以迅速赢得一些粉丝的“转发”和“评论”,就可以做着“人名”变“名人”的网络梦,从而打发无聊时间。
以出差为例,明星是专人安排专车陪送,提前几分钟到机场即可,这几分钟正好用“围脖”打发了,既无聊一下自己,也聊慰一下粉丝。我们呢,打车去,不堵车就是好的了,太早吧,也只能找个地方先恶补一下出差功课(机场商店里的东西,太贵,逛逛还可以),太晚则“亲自”跑退票或改签什么的,哪里有功夫去“围脖”,哪里有心情去“围脖”,真恨不得自己马上在出发地被“剪切”,再在目的地被“粘贴”。明星名人可以用零碎的时间来“围脖”,我们却不能用“围脖”来发送我们零碎的时间。明星们很“敬业”,挤出点时间就可以发布“围脖”,他们戴“围脖”是为粉丝“负责”,我们(包括但不仅限指太无事者)却只需要对自己负责。
子曾经曰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戴围脖”有些时日了,我还是有很多不解,所以我不是智者。但只要我们还处于人类社会里,就注定要生活在沟通与交流当中,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