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刚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历届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农业问题。2009年2月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因此有关农业相关知识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历年各省份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成为一大高频考点。现在就2009年各地高考中有关农业的试题进行一些剖析与探源,以期引发大家一些思考,从中得到一点启迪,并对新学年高三的地理复习迎考有所帮助。
例1(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卷)26.图7为该地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
探源:本道高考试题是由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后“问题研究”的知识拓展部分“资料1‘四位一体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园”的内容改造而成的。
资料1“四位一体”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园
在红太阳农业园区的东南部,是一个沼气的“四位一体”综合利用示范园。在这里建有一个500平方米的温室,温室内建20平方米猪圈,猪圈下建一10立方米的沼气池。猪的粪便入沼气池厌氧发酵,发酵后生成的沼气,一方面用于园区内的照明、做饭;另一方面,在温室内点燃沼气灯,可起到提高棚温,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的效果。沼气池生成的沼液和沼渣都是优质的有机肥,可以替代化肥生产绿色农产品。在农作物叶面喷施沼液,还可以起到防虫治病的效果,减少农药的用量。此外沼液还可用做饲料添加荆喂猪。这样就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大棚-沼气-猪-菜)生态能源无公害农业生产。
[资料分析]
1.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有什么优越性?
2.如何将这种农业生产理念应用于你的家乡?
例1的高考试题就是将上面资料中这种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能源无公害农业生产的文字材料制作成生态农业模式图,并将其延伸到一般的水田种植、养殖和林业生产命制而成的。同时增加了农产品加工业,使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适合不同学生家乡的情况)。
原设问是:“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有什么优越性?”这是作为一个“问题研究”的开放性问题显现的,便于学生探究思考。但是这种设问不便于高考规范给分,也会给要求高、时间紧的高考改卷教师增加较大的工作量。所以今年山东文综卷命题者将其设问加以变化,变得更加具体,要求考生从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等三个方面回答,既给考生必要的提示,同时也作了必要的限制和规范,使作答的空间范围缩小,便于考生规范作答,更便于教师阅卷。这样做不仅很好体现了高考规范性的要求,也很好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原则。
赏析:本道高考试题考查的是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优越性:使用沼气这种新能源,充分利用废弃物,将居民和牲畜的粪便以及农作物的秸秆等加以充分利用,不但净化了居住环境,同时也提供了能源,减少了对薪柴的需求,保护了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沼气池生成的沼液和沼渣作为优质的有机肥,可以替代化肥生产绿色农产品;在农作物叶面喷施沼液,还可以起到防虫治病的效果,减少农药的用量;此外,沼液还可用做饲料添加剂喂牲畜,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这是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态农业经营方式。
参考答案:(3)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褶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例2(2009年高孝广东文科基础卷A卷)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图1为以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9-40题。
39.图1中甲、乙、丙分别为()
A.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
B.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
C.蔬菜带、粮食带、混作带
D.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
40.该村最可能位于()
A.成都平原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析:距人口密集区远近不同,其农作物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第39题。由于地价高低不同,经济效益高的、其产品对运输迫切性要求高的作物分布接近城市,经济效益低的、其产品对运输迫切性要求低的作物分布则远些。由于蔬菜单位面积产值最高,粮食最低,故选A。第40题,题干明确说明该地种植春小麦,故只能在东北平原,选B。
探源:本组高考试题可以从200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活动题中找到影子。
活动:
看图5.9,城镇周围要发展乳牛、花卉、小麦三种农业,请在图中A、B、C三个区域安排这三种农业,并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
提示:(1)距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活动成本越高;
(2)从单位面积产值来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小麦;
(3)还要考虑这几种农业所需土地面积的大小、生产所需水量的多少、以及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等方面。
教材中的活动题考查的就是农业的区位选择,即距离城镇不同距离的地价高低、不同作物单位面积产值高低、以及对交通运输的迫切性要求高低等方面知识,并在题后给了一定的提示,从而降低了难度,提供了解题切入点和解题思维路径。而例2中的高考题只是将其平面示意图进行模式化、量化处理,变为同心圆示意图,并将一些内容进行简约化处理,隐藏了一些具体条件,如道路、河流等,问题主旨与考查方向都没有变。因此,我们只要抓住其实质,明确其考查点所在,即农业的区位,土地价格对其作物的影响,单位面积产值高的作物其付租能力高、距离人口密集区近等,利用已经形成的解题思路,即可顺利解答此题,而且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赏析:本组高考试题主要涉及农业的区位因素,尤其是城市人口聚集区,即消费市场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以及其对交通便捷要求状况等。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市场是决定其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而交通运输的改善,也将扩大其种植范围和面积。
第40题还涉及了四大平原的自然条件以及农作物种植类型,由于四大平原所处位置不同,自然条件差异显著,故其农作物分布也不同。东北平原由于纬度偏高,受气候条件限制,主要种植春小麦、甜菜、亚麻等春播作物,与其他几个平原明显不同。这道试题学生错选较多,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仔细审题,漏掉最为关键的信息——“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春小麦”是解决此题的关键点,忽视这个条件,就没法确定,于是不少学生就只好猜一个答案填上。由此可见,仔细审题,抓住关键信息是顺利解题的前提条件,以后我们一定要注意加强审题训练,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本组高考试题考查的是交通运输等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分布的影响,我
们还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交通的改善以及冷藏保鲜技术发展等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分布的影响。例如可以将上题延伸,增加一小题:甲带种植作物逐渐向乙带范围扩展,其原因可能是什么?这就考查了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等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例3(2009年高考江苏地理卷)图8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9是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a
B.b
C.C D.d
15.若图9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a
B.b
C.C D.d
16.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解析:本组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的掌握情况。图8中农业地域类型可以理解为:a表示地中海沿岸亚热带水果农业,b表示欧洲谷物与乳畜混合农业,C表示乳畜业,d表示林业。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应该是乳畜业,在欧洲典型分布的国家有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故14题选C。图9反映的农业类型可以理解为混合农业,q表示大量谷物供应到市场,可见当地的谷物农业商品率较高,因此在欧洲平原地区,既适宜发展乳畜业,又适宜大规模发展谷物农业,第15题选B。m、n两地均盛产葡萄。m地纬度低,故鲜果上市早,第16题选C。
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经纬网和陆地轮廓进行区域定位,然后根据其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联系其分布范围,确定该地的具体农业类型,最后根据各个地域类型的特点,确定正确的选项。
探源:第14小题可以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活动题中寻找到影子。
活动:
1.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I)饲料因素:为什么西欧有适于养牛业需要的多汁牧草?(提示: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图略)
(2)市场因素:为什么西欧对乳畜产品有很大的需求量?
2.用下列材料论证你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提炼出西欧乳畜业的分布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特点。(材料略)
本组高考试题就是将以上内容进行改造和变换,省略西欧地形分布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给出具体农业类型分布图,将其分布于大城市周边、最适宜发展乳畜业的范围用图例标出,并给出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高等乳畜业的基本特点,让考生选择判断。而且将欧洲谷物和乳畜混合农业的生产方式用结构图的形式展现,帮助考生思考分析。
赏析:本组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及生产方式。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农业生产方式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适宜发展亚热带水果农业。欧洲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平原面积较广,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而且欧洲城市化程度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所以其乳畜业发展较快,分布很广。欧洲平原面积较广,不但适宜种植优质牧草,也适宜种植谷物、精饲料作物,所以,可以大规模发展谷物与乳畜业的混合农业。
例4(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卷)45.填表比较苏州和徐州农业生产区位条件。
赏析:本道高考试题比较朴实,来自教材文本知识,是教材基础知识的具体化、案例化。试题以列表的形式,比较苏州和徐州两个地区的具体农业生产区位条件,根据题中给出的苏州和徐州的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知道苏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其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徐州位于华北平原,其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中地形和气候是非常重要的两大因素。不同的地形条件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大,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度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不能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气候中的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更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我国南方降水多,水热条件好,更适宜发展水田农业;我国北方则以旱作农业为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苏州和徐州的地理位置,联系我国的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然后根据气候和地形状况确定农业地域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