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是造的

2009-01-05 07:58
新语文学习·高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副标题题记菊花

张 学

可以说,这次的获奖作文只是我的“一念之差”写就的。我平时很少写所谓的议论文,从那篇文章文体有些杂糅便可看出。之所以写那种在考场作文里显得有些“另类”的东西,我也是经过了痛苦“挣扎”的。我没有把握尝试并不擅长的作文类型,这毕竟是一次比赛,我不想“自杀”。拿到三个题目我很快锁定了“猛抬头”,因为其他两个太直白,我觉得绕个弯才更有意思。可是具体内容的选择让我头疼了好一阵子,就像初次约会的女子在镜子面前一遍又一遍地试装,无法抉擇。

就写自己写得最多最拿手也最麻木的吧:先来个题记,完了用几个副标题把文章大卸八块,最后加个后记总结一下,也可以不加,给人意味深长欲说还休之感。据我多年的考试经验,这种作文模式十分耐用,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还可以根据字数的需要来增减小标题个数以使文章“能屈能伸”。这是我初中为了应付中考作文从书中得来的经验,数次实战十分有效。

但我刚提笔又犹豫了:这样的套路想必很多人早已驾轻就熟,何况有这么多济济一堂的高手呢?我不经意间看到右前方的同学已写了数行,虽然看不清写什么,但从空行的结构已猜到是有个题记。我顿时放弃了这样的文章,一方面是不想撞车,另~方面,我怀疑我能否在这种模式下做到“言之有物”。

的确,回想那一篇篇彼此好似胞兄胞弟的“文化小散文”,似乎很多中学生早已习惯用这种方式“抒情”。靠一个文绉绉的题记开始追溯历史(“捧一曲流觞月,流一脉思古情。”当那轮清冷的月亮挂在有风的夜晚时,我便会驾一叶扁舟,顺着历史的源觞,划向遥远的地方),接着便开始尽情地缅怀先哲。而主体内容分三四段,每段一个诗人或其他历史文化名人(高考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中三个副标题:菊之淡,写嵇康;菊之傲,写庄子;菊之殇,写项羽)或整篇文章专写一人(像在为之作传),顺便引用其诗句以增添文学色彩(《豪放东坡的婉约情怀》中就将苏轼分成“爱情词中的哀伤情怀”“贬谪词中的孤苦情怀”“思隐词中的矛盾情怀”等五部分),这类作文最后的主旨也大多是说要像他们那样追求理想,活得自由洒脱等等(“1/3的菊花,我需要它的超脱;1/3的古剑,我需要它的锐气;1/3的酒,我需要它的难得糊涂。”——《菊花、古剑和酒》)。在此引用并非说这些作文欠佳,只能说它们够典型,让人不得不象来说说事儿了。

我曾经很乐意写此类作文,应该说是“造”此类作文。我记录了大量的题记与副标题,也收集了许多可以“百搭”的诗人素材(李白、苏轼、杜甫、辛弃疾……)以及“百搭”的形容词(悲怆、凄惶、迷茫、狂放、哀怨、哀怜、皑皑、迢迢、汹汹、怏怏,翕然、陶然、儋然、迥然……),需要时就像贴画一样随便一撕一贴,作文就“造”出来了。可是这种文章(如果还称得上是文章)实在难以动人,这种“造作”也实在难掩造作!

当下正值“伪情感”泛滥时期,韩寒说:“很多人的撒谎体验都是从作文开始的,而为数不多的说真话体验,是从写情书开始的。”完全同意前半句。而这样套路的作文虽没有像部分记叙文那样赤裸裸地造作,但也难逃空洞乏味、言之无物的罪名。的确,文化不一定要体现在大量涉及历史,真情的流露也不一定要靠追悼先人遗迹。

既然是“中学生与社会”,何不切实地谈谈“中学生与社会”呢?既然放弃了所谓的“文化散文”,何不切实地说说时下时髦的“文化热”呢?也许我个人的造诣远远不够格谈论这些看似“高深”的话题,但大概也不会有人拒绝一个中学生在作文中不死板不卖弄文采、不造作不“伪情感”吧。我相信,这也应该成为一种解放思想、冲破禁锢的趋势。毕竟,作文,不是造的。

猜你喜欢
副标题题记菊花
让题记道出文章的灵魂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画出灵魂凸显神韵
一个高颜值的题记定能让你文采尽显
浅议副标题在写作中的妙处
硬派健身
《创业维艰》
支付革命
秋天的菊花
让题记活画出作文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