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尽

2009-01-05 10:01
新语文学习·初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黄石公园野火格子

佚 名

原本湛蓝的洛杉矾天空,变得灰、红混杂。远处安吉利斯国家森林冒着浓烟。这是洛杉矾郡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森林大火,从8月26日烧到现在,火势才得到部分控制,已烧毁了约6万公顷的林地,占整片森林面积的20%以上。美国森林服务局认定这场大火的起因是有人纵火。这个认定并不意外。除了被闪电点燃,90%以上的野火都是人为引起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类与森林的接触日益紧密、森林野火发生的频率也就越高。

一场火灾要能发生和维持,取决于热、燃料和氧气三要素。这三要素只要缺了一个,如温度不够高、燃料匮乏或氧气有限,火就无法传播,最终会慢慢熄灭。在这些要素中,影响野火大小的主要是燃料,树木的湿度、形状、大小、多少、彼此之间的距离以及在地面上的排列状况等等都影响着火势的传播。许多环境因素也能影响火势:风能把火吹旺,雨能把火浇灭,河流能阻碍火的传播……有什么规律能让我们预测一场野火的规模(即森林被焚面积)呢?哪种规模的野火最为典型?

199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用计算机模型对森林野足进行模拟。他们在网格上种虚拟的树,每一步骤只能在某个格子上种一棵树,种在哪一个格子上是随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网格上的树逐渐多起来。然后,每隔一定数量的步骤之后。程序就自动往网格上扔下一根虚拟的火柴,扔在哪里也是随机的。如果扔的那个格子上有树,树就被点燃了。如果这棵树相邻的四个格子中任一格子上有树,火就传了过去。

他们反复地运行这个程序,统计每次虚拟野火的规模,并没有找到典型的野火规模,却发现野火的发生遵循幂律——野火的规模越大,发生的频率就越低。

看来发生野火的虚拟森林处于自组织的临界状态,那么真实的森林野火是否也如此呢?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统计了发生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森林野火,同样没有找到典型的野火规模,并且它们也遵循幂律。看来森林的确是处于自组织的临界状态。这一发现不仅不能用来预测野火的规模,反而表明大规模野欠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

不过,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的另一个现象却对如何控制野火的规模很有启发。他们用不同的点火频率进行模拟,有的模拟每种125棵树扔一根火柴,有的每种500棵树扔一根火柴,有的则每种2∞0棵树才扔火柴。点火的频率越低,发生大火的频率就越高。在频率低到每种2DOO棵树才扔火柴时。这时网格上已密密麻麻布满了树,扔下的火柴通常能点燃大量的树木,在许多情况下甚至烧光了所有的树。

他们把这称为“黄石公园效应”。在1972年之前,美国黄石公园对野火采取零容忍政策,一旦发现野火就尽量将其扑灭。这就像是模拟程序中超低的点火频率,也出现了与模拟程序中类似的后果:1988年黄石公园突发大火。烧掉了32万公顷的森林,占公园面积的36%左右。

对任何野火都强行扑灭,这样做让森林不再处于临界状态,反而处于更不稳定的超临界状态:森林里充满了老树、死树、矮树和野草,地面堆满了树枝、树皮和枯叶,这些都是上好的燃料,只要有了火源,就会熊熊燃烧,不可抑制地蔓延开。野火是不可能完全制止的,只会推迟其爆发的时间。推迟得越久,后果就可能越严重。

美国林业部门后来意识到了野火也是森林自然生态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自然因素引起的野火不再扑灭,任其燃烧(除非威胁到生命、财产的安全);林务员还时不时地在严格控制下有选择地放火烧掉一部分森林。但是要让森林恢复被破坏了近百年的自然平衡还需要时间。如果美国林业部门早一点放弃对野火零容忍的政策。也许1988年的黄石公园大火就可以避免,安吉利斯国家森林所在的加州也不至于近年来连连发生森林大火了。

(摘自2009年9月9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一场火灾的发生和维持,主要取决于哪些要素?影响野火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野火的发生遵循怎样的幂律?

3,说说第7节画线句子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

4,对自然因素引起的野火是否要一律扑灭?为什么?

5,读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1)热、燃料、氧气。(2)燃料。

2,野火的规模越大,发生的频率就越低。

3,点火的频率越低,发生大火的频率就越高。

4,(1)不需要(除非威胁到生命、财产的安全)。(2)野火也是森林自然生态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野火是不可能完全控制的,只会推迟其爆发的时间。推迟得越久,后果越严重。

5,(1)自然界中的一切自然现象均有其合理的一面,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它们,而不是一味地去改变它们。(2)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世界才能和谐。

猜你喜欢
黄石公园野火格子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美丽的黄石公园
独一无二的黄石公园
百岁美国国家公园
循迹而至
格子衣
放“野火”
野火
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