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2008-12-29 03:57高艳平
作文成功之路(初中) 2008年12期
关键词:节约型事关浪费

刘 骞 高艳平

【引言】

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健康地生活,节约地生活,应当成为当今社会最基本的生活理念。

【来自生活深处的现象】

餐饮浪费调查

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教育我们从小就要节约粮食的古诗还萦绕在耳边,但记者近日对一些饭店和消费者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市餐饮界的浪费十分惊人。

餐饮浪费多之又多

昨天上午11点左右,在人民街一家规模较大的饭店,女服务人员介绍,一般一桌饭菜加上酒水费,至少300元以上,每桌近千元者大有人在。一位男顾客告诉记者,请朋友吃饭这样的水准只能算是“吃个便饭”,主要是图个彼此心情愉快,他表示如果吃不完也不会打包,一个大男人拎几袋剩菜太麻烦也难看,如果爱人跟着可能会打包。

这家饭店的服务员告诉记者,有一次8位客人点了16道菜,就餐后未将剩菜打包便扬长而去。她仔细清点了一下,发现大部分菜都剩了一半以上。她说现在一天倒掉的肉菜,够她家吃一个月了。记者又调查了一些饭店,发现餐饮浪费情况大同小异。

打包现象少之又少

记者在一家饭店看到,每个餐桌大都围坐三四个人,每桌五六盘菜,有的更多,还要配上三四瓶啤酒。顾客饭后离去时,餐桌上或多或少都剩有饭菜,个别菜才动了几下。饭店的服务员对此习以为常。“顾客在点菜时,你们是否会提醒顾客适量点菜呢?”一服务员说,一般不会,顾客有选餐的自由,有时候干预了,顾客反而不高兴。

在一家火锅店,记者注意了一下,这里顾客点的菜基本都能吃完,剩下的一点也打包带走。该饭店经理介绍说,顾客点菜的时候,服务员会介绍菜量,给顾客提出点菜建议,在顾客埋单的时候,他们也主动提醒顾客把剩余的饭菜打包带走。但是记者发现,像这样提醒顾客点菜适量和临走打包的饭店实在是很少。

──原载《锦州日报》

浪费就在不经意间

损失的水

镜头一:

记者走进教学楼,发现洗手间都用的是老式手压冲厕龙头,因年久失修,冲完水后开关已不能自动回位。每间厕所的水龙头都开到最大,厕所没人的时候也在不停冲水。

学生食堂,有三四个水龙头在白白流水,近看,不是水龙头坏了,而是没拧紧。学生们一边聊天一边洗碗,有的聊到兴起忘了关水龙头就走了。

在洗衣房,记者看到一盆要洗的衣服,水龙头大开着不见洗衣服的学生,等了十几分钟学生来了,他称刚才急着接电话,忘了关水。

镜头二:

记者对某小区某单位宿舍20户人家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如下:刷牙不关水龙头的13户;洗澡涂香皂时持续放水的19户;洗衣服不用手搓只用水冲的14户。

记者在宿舍走廊尽头发现,一根锈烂的水管正嘶嘶地喷着水。一位姓李的居民说,几个月前就这样了,没人过问没人来修,每天从管里喷出的水,够几家人夏天洗衣服用了。

宿舍大门外玉林正街正在修路,路边一根长长的水管正在白放水,记者提出疑问,负责人说:“反正待会儿还要用,懒得跑那么远去关水。”

损耗的电

出早操时,宿舍里的学生都到操场去了,可灯未关;早自习前,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学生的教学楼内灯火通明;上午光线充足,可教室里所有的日光灯都亮着;中午,教室里有少数几个学生午休,灯一盏不落地亮着;晚上,学生宿舍里,电视、电脑、音响等电器同时开着。当记者问到这样大肆用电会不会超支时,一位叫黄兴的同学说:“嗨,这样算是节约的了,其他寝室每学期都超支一两百、两三百,正常得很。”

——原载《四川日报》

【针刺文】

正视告别“地大物博”的启蒙教育

吴学安

不久前,在上海市召开的一个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一位政协委员指出“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该改成‘地大物不博”。为此,他建议:将“地大物博”请出中小学课本,代之以“地大物不博”,让一些触目惊心的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的数据取而代之,倒可以让孩子们更冷静、更客观地面对中国资源问题。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们在描绘伟大祖国时,都习惯于骄傲地使用“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这样的字眼。中小学教科书上一直是这么写的,老师一直是这么教的,考试卷上也一直是这么出题的。

中国以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位,不能说不大;说物博,也有充分的理由,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矿藏资源在咱中国都能找得到,有些储量还相当丰富。但领土再辽阔、物产再丰沃,一旦除以庞大的人口分母,既不能说“大”,更不能谓之为“博”。所以,当有人对中国“地大物博”提出质疑时,就引起大家的共鸣,这说明人类对于“地大物博”的启蒙教育早已有所反思。

“地大物博”作为一种财富观,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创造力。记得一位哲人说过,那些土地肥沃国家的人们往往过于娇气、懒惰和懦弱;相比之下,那些生活在荒芜国土上的人们则出于生存的需要而表现得更为稳健、勤奋和执著。一个民族若长久趴在“地大物博”的“大蛋糕”上暴殄天物,更容易沉迷于短暂繁荣的迷梦中不思进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沉迷于“地大物博”不仅已经不是决定一国财富水平之“福”,反而可能成为落后贫穷之“祸”。

近年来,随着我国倡导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已有相当一部分有识之士对“地大物博”有了新的认识,但这些理性思维还只是浮在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于许多人来说,仍然只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譬如,我们低价把资源出口给别人,别人加工成产品之后再高价卖给我们——这样的“出口大国”并不值得炫耀;别人出资金和技术,我们出土地和资源,绝大部分财富归别人所有,而所有的环境污染则留给我们——这样的“世界工厂”难道值得吹嘘吗?

在一个以“地大物博”作为启蒙教育的国度里,每一个从校门走出来的孩子都有可能如此坦然:地大物博,家大业大,奢侈一些、浪费一点也无所谓。时下,“油荒”,“电荒”,“水荒”……唯独沙尘暴、泥石流、污水河、石头山、大沙漠越来越多;我国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这些数据与“地大物博”真是相去甚远!资源危机感,的确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急需补上的一课。节约型社会呼唤理性的能源教育。

当然,“地大物博”并非奢侈浪费的原罪,真正的原罪是节约意识的沉睡。让“地大物博”从教科书中退出,既是对以往盲目乐观的反省,也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敬畏。但一种科学理念的树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节约意识的增强也不仅仅从教科书中去掉“地大物博”这样的字眼就能奏效的。关键是要躬行实践,踏踏实实地做。让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每一个国人的自觉行动,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节约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植根于地球资源的有限和人类需求无限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开源节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正是这种智慧,使我们能够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努力让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建设和谐社会一样,都是中央反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而提出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种飞跃。

──选自《中国青年报》

【点评】

本文以非常贴切的数据和令人深思的事例,对中国的“地大物博”进行了反面思考,呼吁人们不要长久趴在“地大物博”的“大蛋糕”上暴殄天物,不要沉迷于短暂繁荣的迷梦中不思进取,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认识“地大物博”,从人们的潜意识上纠正这一盲目乐观的思想,呼唤理性的能资教育,让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每个国人的自觉行动。

【相关链接】

亿万富翁为何

饭后要打包

日前,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与应邀赴港的贫困大学生交流,他告诉同学们,他到香港至今40余年,没上过一次歌舞厅,没去过一次夜总会,现在每餐半碗饭、一点肉、一点青菜,一餐消费10元钱。当天,曾宪梓与贫困大学生共进午餐,饭后,他亲手将桌上没吃完的点心收集打包。此举令在场学子深深震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不久,贫困县广东清新县以“人头马”招待扶贫志愿者,让志愿者落泪的事件。还有报道称,国内普通餐馆一桌饭菜一般至少会剩下10%,一家餐馆平均每天要倒掉50公斤的剩饭菜。依此推算,全国一年在餐桌上的浪费就高达600亿元。

有人曾把“浪费”当做推动经济发展的“高消费”。有一个故事说,一块5元钱的窗玻璃如果不打坏,只值5元钱,某一日,它被打碎了,于是玻璃工被请来换玻璃,工钱5元,新玻璃6元,当地的GDP因此增加11元。所以,为了GDP的增长,有人恨不得将所有的窗玻璃换上N遍。

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骗局,因为它没有计算外部资源与环境的损失与变化,没有考虑相关人的其他福利,比如,当玻璃矿石消耗殆尽,总有一天,我们就只能改糊窗户纸了。

正是在全社会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我国领导人提出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张,从大局来说,这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大事。

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家底的清醒认识。无论从人均资源量还是从政府财政情况来看,其实我们手头很紧。

从另外的角度看,如果衣食无忧、经济宽裕,干吗还要节俭?甚至亿万富翁如曾先生,为什么吃饭还要打包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我相信这些富翁不是作秀。这样做的富翁不在少数,他们勤俭行为的背后往往有自己的处事准则。

他们也不是本性吝啬的葛朗台。在平日粗茶淡饭的同时,从1978年以来曾宪梓已累计向全国科教、福利等事业捐款6.1亿元,相当于每天捐款6万余元,坚持了整整27年!

466亿美元身家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没有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还对打折商品感兴趣,不愿为泊车多花几美元。然而,他已经多次宣布将在有生之年将几乎全部的财产捐献给社会。

他们到底为什么这么做?盖茨说:“我珍惜每一分钱,我从来都是这样的。一个人只有用好他的每一分钱,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1934年生于广东梅县的曾先生说:“我是祖国培养成才的,我所做的一切及终生的愿望就是报效祖国。”

显然,在他们眼中,一分钱用在帮助他人、推动社会进步上,比用于个人不必要的摆阔消费,要好得多,那样才是最划算的投资。

相比于某些穷摆阔的官员和某些除了高消费不知道还应该做些什么的富人,他们已经超越人的低级需求,达到人生更高的境界。

在我们这样一个贫富严重不均的社会,那些先富起来的人能否在花钱问题上进入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事关社会和谐乃至国家的未来。

──选自《中国青年报》

【点评】

本文通过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饭后打包和贫困县以人头马招待扶贫志愿者,让志愿者落泪的事件的对比,引出节约的话题,进而深入分析富人节约的目的是帮助他人、推动社会进步,教育人们勤俭节约,杜绝浪费,“达到人生最高境界”,为社会和谐和国家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合述评】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建设节约型社会,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大事。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强化练习设计】

1.有人说:“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

2.我国唐代诗人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3.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针对上述三种观点,以“节约”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猜你喜欢
节约型事关浪费
只回答一个问题
社区治理 检察赋能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高校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的探索
节约型高校建设初探
基于节约型的休闲农庄规划设计探讨
事关裸体
爆笑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