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头再来

2008-12-29 00:00:00杨行胜
中国教师 2008年2期


  弹指一挥间,十年转瞬即逝,常叹人生之蹉跎,时光之短暂,虽说岁数不是很大,年龄不是太老,刚至而立之年,但心中时常念叨着“三十而立”,朦胧中在琢磨着此话的含义,诚惶诚恐地等待着三十五岁那所谓“事业有成”之时。
  回首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几多酸楚几许欢乐,有成功也有失败。1994年分配到一所镇完中,时任校长直接指令我任教高三,压力之大,负担之重,担心总怕误人子弟,立在讲台前,一眼望去,不禁慎然,再听班主任透露班中竟有比我还大者,更加惶惶然。
  于是乎,向校方力争了一间平房,横下一条心,决定干出个样来。再后来就有了现在的年轻老师难以想象的付出。或许当时年轻,有旺盛的精力,也许资历太浅,需要更多的输入,没有白天与黑夜。宿舍与教学楼相隔甚近,于是就有了每天晚上的进班辅导,没有什么报酬可言,只想更多地证明自己还行。人贵在坚持,一个月可以,但难在长年累月上,以至学生后来把我的进班看成了不变的习惯。此外,寒冷的冬夜,总会有学生敲门要求解答问题。那时条件比较艰苦,所用讲义不像现在直接上机翻版印刷,也谈不上去订阅什么资料,毕竟农村的孩子经济上很困难,这样,一年的上百张讲义全部是在钢板上用腊纸一个个字母刻出来的,时间长了,经常出现握笔的手指会被笔抵得深深地凹下去,很久都不能恢复。当然,也给了自己翻阅众多资料、选择试题的机会,对后来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试想每道题被你很小心地抄一遍与用眼睛走马观花地看一下,效果的不同可想而知。为了让学生用上更加清晰漂亮的试卷,上机印刷也都是自己拿到油印室亲自去印,那可是老式的机械式的印刷机,每推一下,掀起来,翻一下,只能出来一张试卷,周而复始,时间长了,在那狭小闷热的油印室里,搞得浑身是汗,腰酸背痛,弄不好,身上就会沾染点点油墨。可是,当带着劳动成果走出来的时候,那种心情确实无以言表。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高考取得了校史上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自己也拿了奖金,获了表彰,做出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其实年轻人哪个不想去玩一玩,放松一下,潇洒一番,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但是想一想,根本没那么多时间,趁年轻多学点东西,多确立些目标,你就觉得有忙不完的事。记得那时,吃饭也是在学校里,跟学生一样的饭菜,一星期能够吃上一次面食,喝上一顿稀粥都显得很奢侈。现在看来,很多学生都不敢想象,更何况老师呢?
  工作两年后,那年假期,自己突然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调动,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写一封自荐信用挂号寄给了当时位于县城的省重点中学的校长。要知道那时的调动极其困难,每年全县各学科加在一起能有几个人就不错了,更何况我只是一个年轻的教师。我在信中阐述了自己对教学的看法,近两年的成绩以及所搞的科研成果。应该说没抱多大的希望,因为当时我连校长的面都没见过,现在想来不可思议。可是有一天,却通知我去面试。进入校园,在别人引见下,才认识了校长,我把所有的各种证书都带上了,可就忘了带上一包烟,可能就是因为当时年龄还小,对社会了解太少的缘故吧(校长把我的那封信还给了我,虽然搬了几次家,但至今还保存着,算作人生的一个纪念)。后来结果很顺利,但第一年进来是试用,我想既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进入重点中学,面对众多有威望的同行,心中不免紧张,总有“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的感觉,更听说有老师带到高二若不行的话,则根本就没机会接着带高三。那时我进来直接接了别人的两个高二班,很是担心,因为不是自己一手带上来的,没把握。不过还是下定决心,干好它。于是,每天晚上,离老远就往学校跑,进班辅导,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一年结束,按照惯例,所有老师都在家等待学校的通知,来确定你能否带上高三。很幸运,我获得了这么一个机会。整个年级一共才八个班,能跟上去的真是很珍贵。当时我的年龄最小,资历最浅,压力最大,跟我搭班的老师全是有多年经验的名教师,所以压力可想而知,如若因为我一门课带不好,误了大家,那可就成千古罪人了,你想在这学校以后还怎么立足呢?高三的一年,自己备了一个小本子,每次月考各班的均分都记在上面,以此来警醒自己。当时除了一个本校直升的实验班外,基本上每次所带班均位列第一、二名,多次下来,心里就有了底。高考前,自己又设计了一套类似名片的小卡片,上面印上了自创的鼓励性英汉对照的话,我想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考试期间,也一直陪伴着他们。当时是在七月份高考,成绩公布时我正在外地开会,通过电话得知结果非常理想,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这也大概是价值的体现吧。这里面有自身的努力,也有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
  刚进来时,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由校领导、特级和高级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跟踪督查。采用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这可是千真万确,绝非走过场),让人心都提到嗓子眼,不敢有丝毫懈怠。至于在你丝毫不知的情况下突查作业、背后找学生座谈,那更是常事。一年中被听了十几次,不断地被听,不断地改进。回想起来,收获真的是太大了,真的应该感谢这些前辈的谆谆教导。
  接下来的几年,基本上就带高三,虽然很累,但收获颇丰,同时也不断地鞭策自己继续努力。2002年,任教本校首届高三实验班,取得了5名同学考取北大、清华的佳绩,至于其它名牌大学更用不着说了,令全县为之惊讶。那一年的酸甜苦辣只有亲历过的人才能知晓,在外人的眼里,这种班好教,学生功底都非常的好,可是从来就没想过目标的不同,我自己觉得压力比普通班大得多,因为所有的学生考上,在别人看来那是应该的、正常的,你的奋斗目标是北大、清华类的学子,你想想这谈何容易。当时还执教一个普通班,有时觉得你得一碗水端平,否则学生肯定有怨言,真是忙得够呛。记得刚开始上新课时还行,可是一个月以后,就感觉时间和精力不够了,于是主动向年级主任及校领导提出了辞呈,这种情况在学校是很少有的,除非校方不让你带,还没见过自己提出不干的。但我想与其硬撑着,倒不如赶紧让位,有时我做事确实与别人不一样。可最终结果却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