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七篇的《军争》中有这样的论述:包围敌人时要留出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好不容易围住了敌人,为什么再故意留个口子呢?对走投无路的敌人为什么不能逼迫呢?其实道理就一个——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在班级管理中也应“围师遗阙”,即要严中见宽。因为从认识论来讲,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从发展观来看,学生的成长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心理学来讲,管得太严学生心理难以承受,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紧中有松。正所谓“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有些时候,班主任得对一些事情“故意”不管。这里的“故意”我解释为宽容。例如,某同学常迟到,每次迟到都被你严厉批评教育一通,后来改正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又迟到了一次,这时你与其再去批评教育,不如闭口不言,当作没事,因为谁都有例外的时候,一味批评教育不但收效甚微,甚至会起负作用。此时如果对他暂时网开一面,是很容易激发起他内心的内疚感的,这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沉默,可你心中还得有数。在此,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两则故事来。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椅子”已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到了长老的身上,长老是用脊梁来承接他。小和尚仓惶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的等候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也没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为寺院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长老。
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的笑道,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也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设想一下除去其他因素,归结到一点:他们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可见,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能自然而然的运用宽容;反之,长老若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儆百”也没什么说不过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绝不会真正的反省,也就没有以后的故事。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或者狠狠批评,但因为方式太“通常”了,就很难取得“不通常”的效果。
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和谐,多一份教育的力量。但是,在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较多,如制定各种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等等。殊不知,这种高压政策只会适得其反。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严格管理是无可厚非的。但千万不要以为“严”是管理好班级的唯一法宝,更不要以为“严格管理”就是惩罚。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味地严格管理(更不要说惩罚了),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胆小怕事,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著名思想家波普说:“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十二三岁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自控能力较差,犯错误在所难免。因此,班主任在“严”的同时,要学会宽容。“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苏霍姆林斯基)班主任与其苦口婆心地一次又一次批评学生,倒不如给学生多一些宽容,使学生在宽容中知错、认错、改错,健康地成长。若能如此,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必能像春风化雨般长久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在这方面,我们应向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学习。他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常用的“处罚”方式是: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正是魏老师独具一格的“宽容”艺术使他的班级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令人刮目相看。宽容学生的错误,并不是软弱、妥协,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有反思的机会,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把外在规范的约束变成自我的压力,进而转化为动力。
在教育乃至班级管理过程中,作为老师,最难得的是对学生另类行为的宽容,允许学生有叛逆性。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宽容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我们应该看到,在学生(孩子)的另类叛逆行为中,也许闪烁着很多智慧与人性的光芒。宽容不是对错误的迁就,而是对创造力的尊重。宽容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更不是一味地姑息纵容,而是对学生成长权利的一种尊重,是对未来的尊重。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生活在宽容中,他就学会了理解。让我们以人为本、做民主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
作为一个班主任,要以宽容、豁达的心态参与班级管理,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这样,就能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和谐班级氛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