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管理的“人治”、法治和专业引领是一个螺旋上升发展的过程,“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仅仅说明了校长个人品质对学校发展的重大影响,学校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很难得到保证。制度创新、组织变革以及员工参与的管理模式使学校发展再现生机。但是这个阶段的发展活力仍然是有限的,它的工作动力和目标仍然以努力完成任务为终极目的,而且面对新的教育挑战,它的反应有可能是机械的。因此,现代学校管理应以形成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有大文化、大教育的视野,遵循把学生培养成人的教育宗旨,践行文化引领、专业发展、生命成长的办学路径。在春晖中学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经亨颐的“人格教育”、夏丏尊的“爱的教育”、丰子恺的“美的教育”、匡互生的“感化教育”、朱自清的“有信仰的教育”等思想作为春晖的文脉始终是春晖人心中的教育追寻,而且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融入新的元素,新的理念,从而使之代代相袭,使之不断重建。
一、学科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我们追求的教育质量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整体,除了狭义的考试水平外,还应该包含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学生生命成长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校文化建设和组织变革水平等方面。因此必须改变仅从狭义的教育质量来衡量一个学科的教学水平与教师的专业水平,而应该是从宏观的教育质量即学科建设的角度来审视和考量。从而建设一支适应新课程教育要求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进而使学校获得经久不衰、富于创新的持久发展力。
(一)以教学反思为策略,提升教师专业品质
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着眼,学校提出“教学反思”策略,引导教师全面审视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坚持学习、思考、实践之后的反复论证与提升。以教师教学“个案分析”和撰写“教育随笔”为切入口,引导教师对日常教学进行反思与研讨。教学“个案”是一个牵涉教学设计、实施、反思、修正等几个环节的个性案例。一切课程只有走进课堂,只有在实施中,才能成为真正的课程,否则只是一种理想。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即师生智慧的火花,是一闪而过的,及时总结记录便是“随笔”的功能。“个案”与“随笔”的实践实际上强调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教师不断向自我思想挑战的过程,在不断的反思中寻找一种最为适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准和专业精神。以备课组的有效备课活动为基本形式,通过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反思,进而构建学校反思型教学体系。
以“春晖论坛”为平台,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讲学、校本高学历培训、外出挂职锻炼等“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打开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展“读书时尚”活动,让教师汲取知识营养,充实精神内涵。
(二)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校本教研的本质是引导教师进行集体互助的行为跟进,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通过开展以团体学习来实现共同教育愿景的主题教研活动和将团体学习统一到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备课活动两个层面的校本教研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学科水平,培育了学科特色,增强了学科教学能力,优化了学科组文化建设。
课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载体,学校着力于把课程建设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结合,致力于研发适应时代需要,符合学校特点、学生个性和社会特征的校本课程,建立申报、编制、实施、审议和评估的校本课程规范。《春晖读本》、《春晖家园·植物篇》、《春晖家园·文献篇》、《音乐与人生》、《生活与地理》、《生物与生活》、《人生导航》、《湖畔诗话》等,和“大文科教育”使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日趋完善,并结合学生社团活动进入课堂,为每个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实践知识的机会,为其个性化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促进了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教育评价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学科建设的进行,保证学科建设向预定目标前进。从质与量上整合评价学科团队建设,量化考核包括常规管理工作、学科质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等四部分,质的评价则从学科特色建设入手,根据年初规划、过程推进和年终总结,由专家组进行评估,确保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升学科的持久发展力。
教师个人评价把常态考核与教师多元发展有机结合,以发展性评价凸显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融合。在物质利益分配上,坚持优质多劳、多劳多得和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上,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确立“德才兼备,重在实绩”的评价标准,体现尚德崇绩的正确导向,助推青年教师成长,鼓励中老年教师突破发展瓶颈,培育教育个性。
二、课堂重建激发学生生命活力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使每一位教师成功。“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所以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舞台,而且是师生互动的场所;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营地,而且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书院,而且是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学行为的模式化的车间,而是学与教智慧充分发展的场所。
(一)课堂重建——教师的自觉变革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但对于启发学生心智和培养创造力,体现出明显的不足。影响课堂教学优化的主要因素是两个:教师的自觉变革和评价(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同行等)。教师的自变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与教师的专业精神相关联,这是教师职业生涯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香港大学徐碧美教授通过对教师工作、生活的人种志案例研究,提出了专家教师与非专家教师差异的动态特征:
1.组织结构良好的基础知识以及思考和反思的知识技能特征。
2.实践知识理论化,理论知识实践化的知识发展特征。
3.不断探索和实验,始终行走在能力权限的边缘上和不断质疑没有问题的行为特征。
(二)课堂优化——专业的教学讨论
从专业的视角讨论教学,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是促进教学变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重建课堂。因为教学是艺术化、个性化的东西,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必须克服教学分析中的简单、客套、俗气,明确听评课的目的是改进教学,明确听评课的主体是教师,明确听评课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有效学习。从某种程度来说,听评课的成效如何是学校专业精神的集中表现。要把备课组作为听评课的合作体来建设。从计划入手,共同策划(主体意愿),分解任务,最终实现互惠与共享。可以改变目前评课中的一些条条框框,提出一些听评的重点,如师生关系、学生注意力、注意时间长度、多媒体教学与板书、课堂提问、讲授、教学程序、学生活动、目标达成、结构性陈述、课堂生成与教学机智等。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把教师分成平庸、较好、优秀、伟大四个等级。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课堂教学的重建、教学的优化取决前面所述的两个因素:教师的自我变革和评价。这实际上是动机和激励的关系问题。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将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不是对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产生的动力,而是活动以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出来的推动力。内在动机是指由个人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与报酬,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事实上,上述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慎用外激或将外在激励转化为内在动机是十分重要的。
三、组织变革保障教育效能提升
学校组织变革是学校管理体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学校机制正常运作、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它又是建筑在一定的学校文化之上并反过来促进组织文化的变革。所谓学校组织变革,是指学校组织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对自身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修正和革新的过程,其目的是增强学校组织的活力和效率,并使其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组织变革的基础是组织机构变革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学校完全受动于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办学的自主性严重缺失。科层式的行政管理模式也逐渐难以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些学校开始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强调成员之间的协作,重视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学校逐步建立起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以及教育自身的特质规定,学校组织机构日趋增多,分工也越来越具体,从线上看,有传统的德育、教学、后勤之分,从面上看,有年级、教学部、信息中心等,有的因事业发展还设有国际部、装备部、服务公司等,可谓部门林立,纵横交叉,校长的很多精力牵制于部门工作的协调。尽管人事很多,但仍然缺乏必要的检查、监督。同时,由于机构繁多,整个管理组织貌似严密,工作很细,但实际上反应迟笨,像一个反应迟钝的老人。而且存在德育与教学分离、教学与管理分割、教育与服务脱节等问题。管理学家西蒙认为“有效开发社会资源的第一个条件是有效的组织机构”,因此实施组织机构变革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首要条件。
从目前中学的教育实际看,组织机构变革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理顺条块关系,线上应强化其计划、指导、协调、检查、评估的功能,面上应突出教育、管理职能,使之职能明确,彼此协调;二是精简部门,通常政教、教务、教科等部门的很多职能相互交叉重叠、不可分割,以合并为一个部门为宜,后勤部门可以实施社会化管理,以公司形式管理;三是人财物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二)组织变革的方向是提高课程领导力
我们认为,学校组织变革的关键是提高组织执行力。现在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法大同小异,但办学质量、办学效果差异很大,这是为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组织的执行力不高,管理不善,从而导致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降低,影响教育的绩效。如团队力量发挥不佳,办学理念成为空洞的口号,缺乏统一的价值观等。执行力不佳或因制度不严谨、不合理,乃至朝令夕政,或因管理不深入、不坚持,乃至教条、死板地执行,或因缺乏有效的方法,缺少必要的检查、监督、评估,或因没有凝聚力,没有培育好学校文化。因此,要提高学校组织的效能,必须提高执行力,从提升理念着眼,关注管理细节,细化过程,追求完美入手,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岗位职责。
学校组织变革是以一定的学校文化为基础的,学校文化是全校师生共有的价值观,最终要融入思想与行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过程,它的主力文化应该是学生品质的提升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必须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这一主力文化的影响力就是要让全校师生形成共同意识与共同责任。
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学校课程领导逐渐成为课程发展和学校组织变革的“同心轴”,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成败。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为总称。课程领导的关键在于把握教学本质,指引教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升华。学校应当积极实施课程领导,从“管理”到“领导”,不是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其中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领导无疑对学校组织机构的愿景、功能以及文化都提出了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变革组织机构应从课程领导的内涵出发,既符合扁平式管理的要求,又充分体现对学校课程的领导,符合教育规律,追求教育的本源价值,使学校的课程改革具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引领学校主动参与课程的开发、管理、实施,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引领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一)弘扬“与时俱进”的学校精神
精神文化处于学校文化的最高层面,是学校文化的根本。百年春晖,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积淀,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和多种形式的主题研讨,共同明晰传至今日的百年校训“与时俱进”是学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拼搏、求是、求真、合作”的基本内涵,激励着全校师生不断进取,从优秀走向卓越。对这一精神内涵的解读、体验和实践,演绎为当代春晖的一系列办学方略和办学理念,逐渐成为全体春晖人的共同准则与价值追求,在“向心力”培训中教师们体验“合作”的力量,在课堂实践中体会“求是、求真”的含义,在日常教育中感受教育的真谛和“拼搏”的价值,从而领悟“人人都是春晖品牌的创立者,个个都是春晖形象的代表者”的使命力量,领悟“以人为本”、“读书、做人”的深刻意义,领悟“读书即生活,教育即创造”的生命所在。
环境、活动、制度、管理是学校精神的外显,是教育文化的张力所在。建设山水相依、景人相融的学校文化,不仅使学校环境呈现生态、自然的迷人景象,更让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的空间中感染幽雅、典学的人文气息。浸润、自觉、多元是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关键词,在不经意间有意、在有意中“无痕”,是组织多种活动的最高境界,校歌吟唱、晨会宣誓、节日活动、社团课程、军事训练、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渐渐沉淀为一种优秀的品质。确定以学校发展、师生成长为出发点的制度,实施以引导、推动为特征的管理,制度制定的民主性、开放性、多样性,使学校制度评价的生命力不在于其对师生的无情评判,而在于自觉目标和评价基础上的自我促进,从自我成功走向全面发展的自我。同样,突显管理的引领和带动,重在反思与修正、实践与成长,使学校管理从刚性走向人文,从被动走向主动。
(二)构建“文化德育”的教育架构
学校在充分挖掘深厚文化积淀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全新的育人理念——“文化德育”。它是在整合学校文化教育资源的前提下,以传承与创新文化为主线,以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与内涵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德育功能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德育架构。学校的课题《文化德育的校本实践与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文化德育并非德育文化,但作为德育文化的新内容,丰富并将实践着德育文化的新内涵。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内涵。从教育理念上看,文化德育十分明确地表示,德育就是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的过程,强调通过创建先进的学校文化来实施对学生全方位的德育,强调学校的一切资源都是文化,一切活动都是课程;从教育策略上看,文化德育即要在学生与学校文化经常性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品质的主动建构,有效整合物质和精神、传统和现代、静态和动态、本土和外来的各种文化,使学校德育植根于人文沃土,并强调通过学校文化主体的共同努力,让学校文化的功能达到最优化,让学生品质的建构达到最佳化;从德育架构来看,文化德育十分强调学校德育必须以课程化为基本途径,将学校的一切文化资源、一切活动纳入课程范畴,让学生在春晖特有的人文环境中滋养心灵、在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中体验生活、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熏陶品行、在闲情逸致的校本阅读过程中铸就品质。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曼教授在调研了春晖中学德育工作之后说“春晖中学‘文化德育’理念先进,这既是对你们春晖中学特有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又是对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春晖中学很好地抓住了历史的根,文化立校,文化成为德育的灵魂,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之内化到学生的血液与灵魂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