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式学习”强调把学习设置到真实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情境中,即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和教学,以期获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技能。这就对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提出了质询和挑战,引起了教师在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对自身角色的重新认识和建构。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
1.传统教师的“圣人”角色
让我们来诚实地回答下列问题:谁在决定学生该学什么?谁来决定课堂上发言的机会给谁?谁来安排学生一天的日程?谁来规定学习环境,谁来评价学习的数量和质量?总之,由谁来做大部分有关学生学习的重要决定呢?是我们一一教师。是教师确立了以社会适应性为中心的教育目标,教师选择了以成人世界预设的至善至美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教师的灌输为中心。所以当在提到大多数时候谁在课堂上工作最卖力?我们赢了,除了教师,谁也不敢举手起来。在这里,教师是圣人、是权威者、是唯一的单极表演者。
2.传统教师的“舌耕者”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活动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教师的教学武器“三寸不烂之舌”和一根在黑板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粉笔。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诵、问,利用其“铁嘴”一股脑地将他所知的知识和盘托出,不管学生愿不愿意接受。学生成为教师所代表的成人主流文化的接受者和容纳器,学生的心灵活动停滞于过多的智识与钻研。这样的知识传授是机械的,压抑的,既看不到教师的激情、快乐,也看不到学生的生气与活力。斯宾塞曾把这样的教育比喻成“严肃教室里的苦行僧的生活”。
3.传统教师的“先验者”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先验者,是“先知先学”之师,教学过程是教师把自己早已储备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这里教师仿佛不再需要学习,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知识。教师自身仿佛不需要补充能量,就形成了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
二、来自“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挑战
“基于问题式学习”,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比传统教学显现出更多的活力,更注重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境,更有吸引力。这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
1.挑战教师角色的权威性
在“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中,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处于课堂主宰的地位受到挑战。这是因为在“基于问题式学习”中,学生必须自我驱动学习动机,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调节学习策略,自我管理学习时间,自我利用学习资源,自我评价学习结果。最终使学生达到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通过这种自主的学习,学生就成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和思考者了。教师的“圣人”角色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已退到彼岸。
2.挑战教师角色的机械性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通过高水平思维活动来学习,不断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概括,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意义建构构成了教学内容的主体。这与传统教师机械的讲授是完全不同的。
3.挑战教师知识的先验性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过程是生成的,是一个不完全在“意料之中”的探索过程;教学过程是真实的,是参与者——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它有着复杂多样、变化莫测的特质。这对于教师来说确实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学内容不再是确定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是随着师生理解的深入不断变换、更新的。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索的崭新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在教师的掌控和预设的范围之内,学生的探索活动非常有可能超出教师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新的,超出预期的。教师怎样对待学生的新发现呢?是排斥还是接受?我们认为,教师的合理态度是接受学生的新发现,自己去学习学生的新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成为学习者了。”
三、“基于问题式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基于问题式”学习以其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的诠释:教师是向导,教师是学习者,教师是促进者。
1.教师是向导
我们把教师描述成向导,布莱克用以下这个功能性的描述来阐述教师作为向导的角色:“我的角色……是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当他们的向导和资源。我通过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帮助他们学习怎样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形成他们自己对于概念的理解的办法帮助他们。”向导是给人们指路的,但是向导绝不会代替旅行者做长途跋涉。向导指明地点,但他们不会代替旅行者感觉第一次看到景点时的激动。向导指出陷阱,并尽他们所能去保护旅行者,但是他们没有能力防止事故发生。这个比喻勾画出“基于问题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即教师紧随学生的每一步,但是真正产生意义的还是学生自己和他们所实施的行为。教师仅是先勾画一个相关事件的真实场景,使学生遇到问题。当学生成为负责人开始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激励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鼓励其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当学生学习中遇到困惑时,教师力图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学习的正确方向。让学生真实地经历学习的每个过程,成为独立自主、自我调节的学习者。
教师成为向导最大的受益者的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中他们会逐渐自信地往前走,直到有一天非常出乎意料地,学生融入到课堂中,课堂里有了活力,有了一种热情。教师将看到学生都在关注某一个点,潜心于这门课程,他们更努力地学习,从而也学得更多。
教师成为向导,对教师也是有利的。因为教师不再因为学生的不参与、没兴趣甚至逃避而困惑,也改变了教师有责任天天在讲台上“表演”的想法,从而变得更加放松。学生的活动会激励教师,也会促进教师做更多的准备,使教师在教学中获得生命的润泽。
教师成为向导,也会对课堂的环境产生影响,人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课堂属于每一个人,课堂的促进者是学生自己,是学生自己营造的维持有利于他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不再是教师强制约束手段的结果。
2.教师是学习者
教师要想教出好的学生,自己首先是成功的学习者,应成为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学习现代教育观,使每个学生得到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教师要学习现代教师观,即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要学习现代学生观,即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教师要学习现代教学观,即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过程,是一种对话而非“独自”。教师要学习现代学习观,学习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长、发展的过程。
教师是一名专家型的学习者,还要能示范好的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策略。最好的方法是教师也去经历一些新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和懂得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新的教学内容时的反映,我们也可以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我第一次学习新的材料时,我的脑子里出现过什么?是什么使自己迷惑,最终我又是怎样搞清楚的,这其中,什么对我有用,什么对我没有帮助。与学生分享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这样教师就把自己和学习者放在一起了,并始终把注意力的重点和焦点放在学习过程中。当教师成为一名学习者时,并使自己成为“基于问题式学习”中的一员时,教师就有了不竭的能量,就像河流一样有了源头活水。这样,一个优秀(合格)的教师就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存在。
3.教师是促进者
老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描述过良好的促进者是什么样子:“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由此可知,一个最好的促进者,很少让人感觉到他的存在;其次的促进者,是令人们爱戴、赞美的人;再次的促进者,是令人惧怕的人;最差的促进者,是令人憎恨、蔑视的人,你不信任别人,别人也不会信任你。好的促进者从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人们会说他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也是“基于问题式学习”中教师作为促进者应追求的境界。
在“基于问题式”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创设问题情境,把学习设置到真实复杂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情境中,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其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其三,引导学生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即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作为促进者,要面对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正是教师的促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将学习引入深处,也使教学过程真正出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促进者不是明星或表演者,他们是永远把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摆在首位的一群人,是对生命有独特的见解的人。一个理想的促进者将是一种教育的隐退,使学生试着发现自己: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学生可能起初不敢十分肯定他们应走哪条路,但却是在不断寻找自己的使命。而一旦找到它,他们就会很好地利用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换句话说,一个促进者教师是鼓励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现,同时也是发现自己的使命。
(责任编辑: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