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瓶颈问题论析

2008-12-29 00:00:00李金芝
中国教师 2008年8期


  教师专业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是实施科教兴国的现实需要,也是教师改善自身地位和工作条件的必需策略。但是,考察我国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现状,我们不能不客观地指出:与国际师资队伍现状相比,我国中小学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明显偏低,而且这已经成为影响当代中国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消极因素。因此,本文致力于深入剖析影响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诸多因素,并尝试提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针对性措施。
  
  一、制约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瓶颈问题
  
  1.职业地位低
  所谓职业地位,一般是指人们从事的某种职业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等方面的总体状况。由此可见,衡量教师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有三个基本标准:一是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物质待遇;二是教师的社会地位;三是社会成员从主观上对教师职业群体能力及整体状况的评价,即社会声望。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和其他职业相比较来综合衡量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的高低。就现实情况分析来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存在“三低”的现象,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一大瓶颈。
  (1)经济收入低。从某种程度讲,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地位。1993年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从而在法律上保证了教师的经济地位。经过多年的努力,教师的经济待遇有所改善。但是,与社会其他各职业相比,教师的经济收入虽然高于一般的体力劳动者,但却低于其他一些同样属于脑力劳动的职业,教师的经济待遇总体上仍与其社会贡献不对称。
  (2)社会地位低。尽管我们的宣传媒体总是把教师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与相当多的职业相比,教师的实际职业地位很难与其相提并论。据孙建华老师的调查,教师职业目前在社会上地位较高的仅占2.76%,地位一般的占43.38%,目前一般但提高趋势明显的占31.76%,地位较低的占22.09%。由此可见,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实际的社会地位并不高。
  (3)职业声望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影响教师专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的职业声望。教师的社会声望较多地依赖于社会成员的主观意向,其影响因素有很多,既包括教师职业的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等客观条件,更依赖于公众对教师职业特征的认识,诸如教师职业的重要性、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等。衡量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可以从教师职业在社会公众择业趋向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就目前我国的整体情况来看,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一方面,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在社会公众中似乎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对人们就职的意向调查时,教师职业却往往无人问津。另一方面,教师整体分化严重,零点公司在对我国11个城市居民进行调查后发现,就职业声望而言,大学教师在所列出的18种职业中排第3位,而中小学教师则列第12位,差距明显。由此可见,就教师职业来看,中小学教师整体的职业声望还很低。
  2.从职意向低
  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理想、职业情感与信念以及责任心等专业精神问题是决定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因素。现在有很多人不愿意、不安于、不乐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另一大瓶颈。
  (1)很多人不愿意从教。一方面,目前高师院校学生缺乏良好的从教态度与情感。如时伟就教师专业化课题在安徽阜阳师范学院做过问卷调查,在问及541名普通班本科学生“你认为影响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教育情感与责任心;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他”时,选择比例分别是32.7%、21.9%、44.3%和1.1%,充分说明了很多师范院校的学生并没有从教的意愿与情感,甚至可以说缺乏做一名教师的兴趣与理想。此外,在目前的大学生工作选择意向中,存在着所谓“一流人才研究生,二流人才搞行政,三流四流教学生”等说法,也从一定侧面反映了很少有人愿意从教这一事实。
  (2)很多人不安心从教。表现在不少教师只是将教师这一职业视为谋生的工具,或是临时跳板,而没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专业来发展,不能安心从事教育事业。分析原因如下,一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教师并不需要一流的人才去充当。在这些人看来,当教师只要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即可,既无需高深博新,也无所谓独特精专。二是传统观念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过分强调,无视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忽视了其作为普通劳动者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合理需求,使得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与其物质待遇严重脱节,从而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3)很多人不乐于从教。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中小学教师往往只能成为既定教学构思的执行者,成为一个“教学技工”,没有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使得他们把教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