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小学生喜欢数学

2008-12-29 00:00:00谢方辉
中国教师 2008年14期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明显标志。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叩开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是当前教师应攻克的一个难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更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一、借助生活情景,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对一些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易懂,就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生活情景中帮助学生解决矛盾,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存在的关系,笔者在教学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A同学和B同学是同位,假如没有A同学,你能说B同学是同位吗?同样的,没有B同学,你能孤立地说A同学是同位吗?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因数和倍数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一定要说清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这样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开放性学习”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开放性地去探究、发现新的有关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时,笔者对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一是自己演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投影上演示“圆的周长”,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一个形象的感知;二是自已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各自想办法求出直径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的周长;三是观察思考,圆的周长可能和圆的哪部分有关,有什么关系?圆的周长不通过测量,你能想办法算出来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