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艺术

2008-12-29 00:00:00施翼玲
中国教师 2008年22期


  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你会神奇地发现:在一位优秀老师的引领下,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会变得生机盎然。原本吵吵闹闹的氛围,会变得宁静平和;原本昏昏欲睡的学生,会变得精神抖擞。这一切得益于什么?一句话,得益于老师的课堂语言评价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体现在教师的课堂评价艺术中,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艺术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绵绵兮似春风化雨——评价要充满激励性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有一双慧眼一对慧耳,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干涸的心田,使他们在老师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吉春亚执教的《和时间赛跑》片段:
  师:你们的朗读的确是悦耳,的确是动听,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第一次读时读得不太顺的内容再来给大家读一遍。
  (男生读)
  师:孩子你有进步。
  (男生读)
  师:孩子,你从不会到会了,你成长了。
  (男生读)
  师:恩,多读几遍就一定能把课文读通顺,你也在进步。
  (女生读)
  师:你的长进啊,就在你从读得不通顺到读得流畅当中,
  (女生读)
  师:你告诉我了,多读几遍就一定能读好了。
  上述教学片段,吉老师对学生的初读都进行了准确而得体、真诚而又鼓舞人心的评价,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了爱、期望与信任。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尝到了努力学习的甜头,增强了学习的勇气与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仅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实际工作中,我本人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评价的魅力所在:一句“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就会激励学生更加热爱看课外书;一句“你真有礼貌,能和小动物亲昵地打招呼”会使学生的行为变得更加彬彬有礼;一句“你读书真投入,把我们带进了那个画面”,会使学生树立起朗读的信心,读得更加有滋有味。总之,教师得当、真诚的评价能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健康的种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种子会慢慢生根发芽,开出自信的花朵,结出成功的果实。
  
  二、明明兮如航海之灯——评价要富于导向性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也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真诚赞美的同时。善意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导向性评价应该出现在学生没有很好地倾听他人意见的时候;应该出现在学生的认知发生偏颇的时候;应该出现在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取向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的评价应该就像大海中的一盏夜行灯,让学生思维的小船在夜行灯的指导下逐渐驶向正规的航线。
  小学语文名师支玉恒先生在浙江授课时,教师就一个问题连续提问了几个学生以后,又提问了一位男生。
  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言简意赅,赢得了台下众多听课老师的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听课的老师一起笑了起来。)
  师: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是善意的。看见你一下子变得腼腆,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你愿意这样吗?
  生:愿意。
  师:那就大大方方地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掌声响起)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毫不吝啬自己的肯定与赞许。但是当他面对学生行为上的不当,并不是熟视无睹,也不是直接指出,而是通过正面引导让学生自我思考,从而改正不当的举止,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实际中不少老师曲解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凡是学生的独特体验都应尊重、都应肯定。其实不然,如果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加以匡正、模糊的概念不予以澄清,学生就会误以为得到了老师的默认,“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为害不浅。
  
  三、隐隐兮若可攀之梯——评价要具有启发性
  
  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因此他的认知水平、思维层次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滞在一个层面时,教师的启发性评价一方面可以统串起学生点滴的、零星的答案,另一方面为他们铺设起一个可以上得去的台阶,让他们跳一跳摘到心仪的果子,从而提高认知水平,锤炼思维品质。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两个名字》的教学中,为了迁移课文“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表达形式,在对话中促成学生体验,在语言生成中进行点化。
  师:你好,我有一支铅笔。
  (贾老师主动和一位小朋友握手,并举起一支铅笔。)
  生: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
  (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也举起自己的笔。)
  合: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轻松愉快的对话,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大家纷纷争着和贾老师对话。这时,贾老师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对话的难度,同时也伴有更精彩的课堂生成……
  生:您好!我有一件衣服。
  师:(摇摇头)一件衣服有什么稀奇?
  生:(顿悟)我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师:(高兴地)我也有一件澡亮的衣服。
  合:哈哈,我们都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教室里静板了,但可以感受到无数思想的小溪在流淌,在跳跃,并腾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突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
  生:您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并深情地)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
  合:(快乐地)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生:您好!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师:(与学生双手相握,并激动地)你好!我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合:哈哈,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得不被贾老师的语言教学艺术所折服,每一次评价总是在赞美与肯定中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些要求又是在原有基础上稍稍提高了一点。教师的评价既给他们铺设了台阶,又为他们指出了方向,学生的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达到了教育无痕的最佳效果。
  
  四、融融兮若闲话家常——评价要富有亲和力
  
  特级教师窦桂梅这样说:“课堂要有温度,要像一条流动的小河,我和学生共生成,我自己是饱满的,我必须要用我的这根火柴点燃学生。我指导、引导、鼓励学生,很爽,很舒服,老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孩子有温度。”可见,课堂上老师的评价。与学生的交流,对于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富有亲和力的评价,就仿佛是一种优质的润滑剂,对于调控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关系,都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片段:
  进入课文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师: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的评价富有亲和力又极具情趣性!教师摒弃话语霸权,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对话平台,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课堂上不动生色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开心。教师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了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转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正是通过与学生富于情趣的对话,细致无痕的评价,使学生真正地学懂了知识。
  
  五、灿灿兮胜百花齐放——评价要尊重差异性
  
  当课堂进入到一个高潮,学生思维的火花已经被点燃时,教师的评价应更侧重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从而引发出更有价值的理解与体验。当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立的体验,思维的火花如春天中的百花一样欣然怒放,争奇斗艳。
  张祖庆老师执教的《在大熊猫的故乡》中的课堂片段:
  屏幕出示:用一两句话来表达申遗的美好愿望或设计一则保护大熊猫的宣传广告。
  生:我写了三条:第一条,保护大熊猫,别让大熊猫成为灭绝动物。第二条,保护大自然,让大熊猫快乐地生活。第三条,别让“活化石”成为博物馆的标本。
  师:哇,太棒了,一下子就来了个高产作家!(笑)
  生: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熊猫走了,没有再回的时候。
  师:哈哈,当代朱自清!(笑,掌声)
  生:保护大熊猫,为中国添一份荣耀!
  师:掷地有声!(掌声)
  生:等到大熊猫灭绝的时候,你的记忆里是否还有它的模样?
  师:诗一般的话言。
  生:茂密箭竹,绵绵白云,清清采水,可爱熊猫……
  师:一幅画!一首诗!当代小诗人。
  生:老师,我还有一条。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成功成为新的遗憾。
  师:成功?这个怎么说?我帮你改一下好吗?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离去成为新的遗憾。
  生: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离去成为新的遗憾。(掌声)
  生:老师,我这个是一幅画,大熊猫妈妈对孩子说:“亲爱的,过来吃早餐!”(笑,掌声)
  师:哈哈,真好!老师忽然觉得这是个绝妙的广告创意。广告画面是大熊猫妈妈对着小溪对面竹林里的孩子说:亲爱的,过来喝早茶!(笑)然后响起背景音乐(教师用新近流行的网络歌曲《两只蝴蝶》的旋律唱道):素爱的,你慢慢来,穿过竹林来喝小溪水……(全场笑声,掌声,气氛热烈。)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每一次评价都极具描述性,不仅夸在了学生的创新处,也帮在了学生的疑难处。他首先为学生的独特体验铺设了平台,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栖居与宣泄。其次,教师的评语时时在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深入地思维和把握,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中各抒己见,体验比较深入,发言一次比一次精彩。
  是的,语文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评价艺术像绵绵春雨,她滋润了学生干涸的心田:她像一盏航灯,点亮了学生求知的目光;她像一架可攀之梯,铺设了学生进取的道路;她像亲人闲话家常,建起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桥梁;她胜于百花争艳。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时时焕发生命的光彩!
  
  (责任编辑: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