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与思考

2008-12-29 00:00:00
人民音乐 2008年4期


  手风琴从20世纪初就已传入中国,但相当一段时期里,手风琴多是附属于歌舞伴奏,没有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的50余年,在众多手风琴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手风琴艺术在演奏、教学、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和丰硕成果。众多作曲家和演奏家在手风琴音乐的民族化、群众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手风琴作品。手风琴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而成熟的艺术形式,并在人民的音乐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中国手风琴艺术历史发展的总结
  
  中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条件下展开的,走过了一条特殊的道路,显示出特殊的艺术规律和特征。
  中国手风琴艺术经历了从单一的伴奏形式逐渐发展成为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手风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发展的原因之一,不能忽视手风琴作为一件“大众化”的伴奏乐器在人民音乐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20世纪30年代,手风琴作为在当时非常流行的口琴乐队的伴奏乐器而为大众所认识并获得传播。在民主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群众歌咏活动是发展较为迅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呈现出流动性强、集体性强、演出场所常常在露天或大型聚会等特点,而手风琴伴奏在群众性歌咏活动和部队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发挥了其他乐器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众多西洋乐器受到排斥的“文革”期间,手风琴伴奏又在大规模的“文艺宣传”中得到广泛应用。80年代中期以后,手风琴伴奏的应用有所减弱,这主要是由于受到流行音乐和电子琴、电吉他等电声乐器的冲击,虽然在声势上不如从前,但仍在各种大众性的演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手风琴艺术表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艺术表演形式也得到了丰富和扩展。这首先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部分专业艺术院校手风琴专业的建立,专业化训练为手风琴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60年代,中国音协“北京手风琴专业组”的演奏活动对手风琴独奏、合奏、重奏等多种表演形式的确立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对手风琴音乐表现力的拓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大批中国手风琴作品的产生,不但为手风琴表现中国风格的音乐创造了条件,也为各种表演形式(尤其是独奏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8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年轻手风琴演奏家,他们的努力带动了整个中国手风琴演奏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同时也扩大了中国手风琴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
  中国手风琴艺术的这一发展特征是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由此,中国手风琴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一方面,除了发展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外,室内乐形式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与其他乐器的合作,能深入挖掘和拓展手风琴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手风琴的伴奏功能也不会因为其他演奏形式的出现而消失,相反还会继续延续下去,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进而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价值的“手风琴伴奏艺术”。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值得重视的。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经历了由改编逐渐走向原创的发展过程。纵观西方器乐音乐的发展历程,最初大多是建立于声乐作品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的民族器乐作品最初也有许多是从声乐作品发展而来,手风琴音乐的创作也是如此。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80年代以前主要以改编为主。这一时期的改编作品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根据歌曲或民间乐曲改编的作品,如《士兵的光荣》(张自强、王碧云)、《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杨智华)、《我为祖国守大桥》(曾健)、《四季调》(郭汀石)、《彩云追月》(宋兴元)等;另一类是根据“样板戏”音乐的改编曲,如《打虎上山》(杨智华)、《快乐的女战士》(王域平)等。这一时期也有少数优秀的创作曲,如《牧民歌唱毛主席》(王域平、张增亮)、二重奏《草原轻骑》(李遇秋)等作品。
  这些改编作品基本上是借助于原作的基本主题,多数采用了变奏等写作手法,对于扩展手风琴音乐在大众中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受时代影响,这一时期的改编作品在题材、体裁、创作手法的运用上都受到一定的局限。
  80年代以后,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转向以原创为主,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李遇秋的《天女散花》、《促织幻想曲》、《沉思与酣歌》等,林华的《长城恋》,王树生的《诺恩吉亚幻想曲》,李未明的《归》,王瑞林、张新化的《阴山岩画印象——狩猎》,李云鹤的《阳山道》,王域平的《春到凉山》,杨铁钢的《傣家欢庆泼水节》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民族风格的追求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创作手法的运用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与此同时,改编作品的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内容也更加丰富,其中根据歌曲改编的作品如郭伟湘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林华的《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杨文涛的《玛依拉》等;根据民间(器)乐曲改编的作品如任士荣的三重奏《二泉映月》,王树生的《帕米尔的春天》,李建林的《苗岭情》,方圆的《百鸟朝凤》等;根据古曲改编的作品,如冯德钢的《夕阳箫鼓》,姜杰的《十面埋伏》等;其他还有方圆改编的《北京喜讯到边寨》,张子敏改编的《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张国平改编的《保卫黄河》等等。
  8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手风琴创作使这门艺术以更加丰富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人们面前。一些热衷于手风琴创作的作曲家,尤其是有许多手风琴演奏家在创作上做出了努力,他们为手风琴在中国扎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从改编到原创的发展道路也说明,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是符合器乐音乐的发展规律的。
  乐器的日臻完善预示了手风琴在中国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洋乐器中,手风琴的普及发展和影响力仅次于钢琴、提琴等乐器。在短短几十年b76580df940d94f39a23ccb703ed841ca4e15d59a6713e56d5cafb8aeb8080b1的发展中,手风琴在我国深深地扎下了根。从乐器自身的发展来看,手风琴是一件不断革新并逐步完善的乐器,自1829年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地改进。最初发明的手风琴构造简单、功能单一、形制各式各样,类似于玩具,仅能演奏自然音阶。半音阶手风琴的产生使手风琴的功能增加,使用范围更加广泛。20世纪中叶,自由低音手风琴的发明,从音域、音色等方面有了更大的突破,乐器的构造更为复杂,音乐表现力也变得更加丰富。我国手风琴也经历了这样的发展。首先在我国大众中得到普及的是传统键盘式手风琴,80年代中期已经能生产出185贝司的键盘式自由低音手风琴,90年代又引进并生产了双系统自由低音手风琴。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许多人在不断努力提高乐器制造技术和工艺,为拓展手风琴的音乐表现性能而探索。
  乐器的改革为手风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预示着手风琴将在中国和世界的新的发展潜力。
  经过近百年的积累,随着乐器的改进和中外艺术交流的广泛开展,中国手风琴在演奏与教学等方面也得到全面地发展。在演奏方面,我国的整体演奏水平取得了显著提高,一批优秀的手风琴演奏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露风采。在专业教学中,自由低音手风琴教学的推广将使专业教学水准逐渐向国际靠拢。
  
  二、中国手风琴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对历史进行回顾和总结,再深入思考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未来发展,不难发现,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创作队伍、理论研究等方面,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首先,手风琴音乐创作至今尚未形成一支专业化的创作队伍。除了李遇秋、林华等少数专业作曲家外,大多数都是从事手风琴演奏和教学的人员,他们的参与对手风琴创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些作品还停留在非专业创作的水平上,创作技法的提高和创作思想的开拓也都面临着停滞不前的状态。许多作品对西方创作技巧的借鉴也显得不够熟练和缺乏新颖的创意。这与手风琴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以及在演奏上所达到的水平是不相协调的。手风琴专业在中国建立虽然已有半个世纪,但始终没有把培养具有扎实作曲技能的创作队伍列入学科建设中。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要想在21世纪获得较大的突破,首先在教育体制上有所调整,必须建立起一支掌握专业作曲技能、又热爱手风琴艺术、并熟悉乐器性能的专业创作队伍,这是中国手风琴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以演奏和教学人员为主要创作队伍的现象,短时期内还不可能改变。
  第二,理论研究队伍建设的薄弱也是阻碍手风琴音乐艺术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缺乏一支眼光敏锐、关心手风琴发展的专业评论队伍。手风琴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形态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艺术规律和特征。而多数人对这些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指导。尤其是艺术创作中所涉及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如:生活体验与艺术创造的关系,作品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关系,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关系等等。一些作品缺乏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形式单一,丢失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艺术价值。
  第三,演奏家要有更强烈的艺术责任感。中国手风琴的专业队伍基本上是以演奏家为主,他们在演奏之余,同时还要加强作曲技术理论学习,探索创作规律,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历史上许多世界经典的手风琴作品都是由著名演奏家创作的,如俄罗斯的祖宾斯基、佐罗塔耶夫、谢苗诺夫等手风琴大师,都为手风琴创作留下了宝贵的音乐文献。另一方面,演奏家作为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者,不但传达着作曲家的声音,也在此基础上进行着审美的再创造。演奏家的任务就在于创造性地发掘出蕴涵在乐谱符号背后的音乐作品的灵魂,并将这一灵魂实现在具体的音响之中。因而,演奏家们也应为中国手风琴作品提供更多与听众交流的机会,中国手风琴音乐的发展有赖于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共同努力。
  第四,应当加强对乐器表现性能的认识和挖掘,尤其是对于自由低音手风琴的了解和使用更需要加强,因为它为手风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手风琴的专业发展上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和更加严谨,使手风琴创作、演奏、教学、理论研究等专业领域的研究进一步专业化、科学化。同时,在普及领域应增强组织化和通俗化,加强重奏、手风琴乐队等形式的训练,重视人们对手风琴兴趣的培养,既要有金字塔式的专业发展,又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任何一个专业的积极发展,都需要有一种全方位的发展模式。我们首先应立足于本国基础之上,在准确地观察和掌握当今世界手风琴发展趋势的同时,明确我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方向,推动中国特色“手风琴学派”的建设和发展。
  
  高洁 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