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言:本文的缘起
应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傅高义教授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程中原研究员于2005年10月11日至27日,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三个星期的学术访问。正在波士顿探亲的夏杏珍研究员也应邀参加了全部学术活动。学术访问期间,程中原研究员除分别作了两次专题演讲外,还先后八次与傅高义教授举行了小范围的学术研讨会。
八次小型学术研讨会由傅高义主持并提问,由程中原主讲,夏杏珍补充。对有些问题,与会者展开讨论。傅高义的三位助手姜小凌、高申鹏、任意也参加研讨并记录整理。
学术研讨的主要内容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脉络及部分高层人物的思想行动走向等,文中看法和观点纯为个人学术观点。反映了与会学者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取得的一些新成果。今年适逢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本刊征得作者同意,选载学术研讨会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傅高义:邓小平1977年复出同1975年整顿时比较,思想有哪些发展?也是否活着,在不在台上,是不是一个因素?
程中原:傅高义教授的问题很有启发。国外学者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理解这段历史。傅教授提出的问题有的我也没有认真想过,有的想得不深入。我只就最关键的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理解。
经过1975年整顿及1976年“批邓”,邓小平在粉碎“四人帮”后于1977年复出。1977年和1975年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1975年的时候,邓小平搞整顿,从总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到一项一项整顿,都要遵照毛的指示来办,得到毛的批准、同意来做。他纠正“文革”的错误,进行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试验,还不能放开手脚,突破毛晚年的错误理论与实践。
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同当时的斗争形势也有关,他认识到不能再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干事,不能再在毛的光环笼罩下干事,需要而且可能突破这个外壳,大刀阔斧地进行拨乱反正。而“两个凡是”恰恰为这样做设置了最大的障碍。邓小平非常高明。他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实事求是”来摆脱、冲破“两个凡是”。邓小平把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科学体系同毛泽东本人晚年的错误的东西,不那么正确的言行,区分开来,剥离开来。1975年整顿还是在毛的思想框架内进行的,跟着毛,得到毛批准,再干。1977年则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一方面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继承发展毛正确的东西,一方面纠正毛错误的东西。叫做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傅高义:邓在1975年用“三项指示”(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把生产搞上去),依我理解,邓是想让毛知道他不希望对毛进行挑战和突破,然后再做自己要做的事。通过“安定团结”,来打击“四人帮”,强调组织性和集中性。再利用“把生产搞上去”的口号来发展国民经济。
程中原:1977年后,邓对毛思想的态度是很了不起的。他能突破僵化的、保守的一套,又能继承毛的高明之处,毛思想的科学体系,用它维护国家稳定,指导改革开放。他用毛泽东思想统一了指导思想,再加以发展,在其中加入新的东西,来指导改革和发展……
傅高义:老百姓很相信毛泽东思想,因此邓小平他们不能马上反其道而行之。如果邓真的成了赫鲁晓夫,民心可能会动摇。所以邓的策略是根据当时的时机决定的。
程中原:不仅仅是个策略问题,不要单从策略上看问题。邓小平从中央苏区时就被认为是“毛派”而受到打击。他是真心实意敬佩毛泽东,拥护毛泽东,相信毛泽东思想的。
傅高义:1977年《人民日报》的二·七社论,提出了“两个凡是”,而邓于1977年4、5月就针锋相对,有了“实事求是”的说法,批评“两个凡是”。真理标准是胡耀邦在后来搞的。
程中原:我同意您的看法。据我了解,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有一个过程。
二·七社论发表后,干部、群众中就有议论。我们当代中国研究所现在的所长,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当时是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党支部书记。政研室并非权力机关,但政治上有作用。朱看了二·七社论,感到照“两个凡是”办事,天安门事件就无法平反,邓小平也无法复出,政研室也不一定能办下去了。他就到邓力群那儿反映。邓力群又去找王震。他们五十年代在新疆共过事。
王震就找邓小平反映“两个凡是”的问题,引起了邓小平的注意。4月10日,邓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提出必须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的事业。4月10日后的某一天,汪东兴和李鑫到邓小平那里去的时候,邓明确向他们表示:“两个凡是”不行。
这是我了解的一些情况。想来有关邓批“两个凡是”还有些情况,有待了解和研究。
傅高义:5月24日,邓小平和王震、邓力群谈话,是中央安排的吗?
程中原:是邓小平自己找他们两位去的,不是中央安排的。邓找他们谈话,我想,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了前面说的这回事。
傅高义:我印象中王震是个“粗人”。
程中原:是个好人。他文化水平不高,原来是铁路扳道工。1927年参加秋收暴动,当工人纠察队。他对党忠诚,对知识分子很好。在武汉地下工作时,拉黄包车赚来钱,去养活地下党的知识分子干部。他在新疆,收留了一些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如艾青等等。王震对张闻天也很好,在南泥湾时把自己的皮大衣送给张。1943年张闻天到晋西北调查,路过王震那里,王震把自己的窑洞让给张闻天夫妇住。
夏杏珍:王震原则性强,人好,帮过很多知识分子和右派。
程中原:让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见了王震和邓力群,说中央两个人来过(指汪东兴和李鑫)。邓小平追叙了和他们的谈话以及自己给中央写信的情况。这些谈话《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选了两段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谈到自己马上就要出来工作。在这之前,在三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和王震都提出要让邓出来工作。
傅高义:我听说抓了“四人帮”后,是叶剑英提出让邓小平出来的。
程中原:我听吴德谈过,大致是这样的。抓“四人帮”时,邓小平住在西山军委疗养地,叶剑英住在玉泉山中央机关疗养地。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后,李先念和吴德一起去看邓小平,告知他“四人帮”被粉碎了。邓听后很高兴,说:这下我可以安度晚年了!李先念和吴德接着说:不,你还要出来工作,至少恢复到原来的职务!
叶剑英、李先念都向华国锋提出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华国锋当时也没有说不让邓小平出来,但采取“拖”的办法。他说,邓小平出来要等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即要具备条件,时机成熟之后。
华国锋在1977年三月中央工作会议时,对讨论邓复出的问题采取压制。他限制传播陈云的发言,限制讨论产生的影响。
当时,人们并没有想到邓小平出来之后位置要在华国锋之上。邓本人也不会这么想。而华国锋面对粉碎“四人帮”后面临的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采用毛指示的六个字来回答:“照过去方针办”。华国锋照这个做,采取继续“批邓”的方针,坚持毛晚年的一套。
傅高义:抓了“四人帮”之后,邓只想到“安度晚年”么?
程中原:据吴德讲,他的第一反应是如此。1977年7月邓复出工作,说愿当教育和科研的“后勤部长”。
傅高义:我的理解是,邓小平做教育、科研的“后勤部长”,是不想吓唬华国锋,他可以先干小再干大。您认为邓为何选择当“后勤部长”的角色呢? 程中原:1975年整顿时,开始进展很顺利。后来问题首先就出在教育上。邓自尊心自信心很强,我栽在这个地方,就要在这个地方站起来,证明原来就没有错。这种情绪和想法,完全可以理解。另外,您说的减少华国锋的疑虑,也有道理。因为教育和科研的政治权力小。但应该看到,教育、科研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邓小平抓住教育、科技,是有战略眼光的。
傅高义:不挑战华国锋的权威。
夏杏珍:我想还有一个原因是邓小平重视知识分子,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抓好教育、科研,知识分子最高兴,是很得人心的。
傅高义:邓小平当时考虑过两年后自己做党中央的核心么?
程中原:邓小平5月24日同王震、邓力群谈话中说,马上要出来工作,而且还做大官。但他并没有考虑是最高的领袖。恢复当副总理,也就是大官了。
傅高义:邓选择做教育科研工作,按上面我们的讨论,我想可以归纳为几个原因。一是想证明他没错,二是不想让华国锋怀疑,三是考虑全国形势,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当时最需要知识分子。这是形势的需要。
程中原:邓出来后确实很注重教育和坪论。胡乔木说,邓很关心理论。
傅高义:但是邓很务实,不是理论家。
程中原:邓没有一般理论家那样的理论,更多实在的东西,解决实际问题的论断,决策。但是他对理论很关心、很敏感。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他的思想观点形成了理论体系,称之为“邓小平理论”,是恰当的。
傅高义:邓小平理论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部分呢?
程中原:我认为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以公有制为主体,但不排除私有制作补充。
傅高义:邓小平考虑社会主义再发展50年之后会是怎么样的呢?
程中原:邓小平认为共产主义很遥远,其实毛泽东也这样认为。毛同金日成说过,那至少是一二百年之后的事。在邓小平自己的时代,现实目标只谈社会主义,中国争取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0世纪的目标则只是小康水平。他订立的目标很具体、实在。
傅高义:邓小平是否并不在乎真能实现共产主义,他的这些提法只是为了说服别人?
程中原:不能这么说。邓小平从青年时期就接受马列主义,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他们那一代人很多人虽然家庭出身是地主、资本家,但真心实意接受马列主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必然走到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否则很难解释他们一代人做了那么多牺牲。这些都是为了这个理想。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我们这一代,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也抱着这样坚定的理想信念。
邓小平的理论简单明了,但很管用。刚才谈过的,改革开放,共同富裕,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等等,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归结到培养人,是培养“四有新人”,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傅高义:很多外国人认为邓说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样的,现在看来并不完全一样。
程中原:邓小hhAXJUJDZ9w8ieEOJmvbdQ==平有个底线,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傅高义:1975年后,邓的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毛在的时候他在毛所允许的范围内工作,毛一死,他就慢慢地开始做更多的事情。74年他去了美国,75年他去了法国,他比较了解外国。77年初,他发现华国锋不够开放,他思想发展了,反对“两个凡是”。去年,我见到新加坡的李光耀。李光耀告诉我,78年邓去新加坡时,惊叹新加坡的发展水平,新加坡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他看到新加坡如此之快,意识到国内的体制需要改变。
程中原:我同意您的看法。
傅高义:1978年他去日本时,也意识到了差距。在这之前,他也许想不到差距竟这样大。76、77年大概还未考虑到体制改革。
程中原:我们自己没有机会接触李光耀这样的人。您刚才讲的李光耀跟您谈的情况,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信息。先前我们无法得到这些信息。不过,在这方面,我也可以就我知道的情况做点补充。有些情况您也许已经注意到了。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参观了汽车厂、钢铁厂,从东京到京都,乘新干线上的超特快列车,非常感慨,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后来又访问东南亚,到了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对新加坡的印象最深。回来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工作会议已经开了几天……
傅高义:他11月14号回来,工作会议在12月中结束……
程中原:是的。这时,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已经成为共识,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有错必纠方针等新问题提了出来。原来准备的邓小平在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稿,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邓小平亲自写了三页提纲,要求重新写过。对重新写出的稿子,邓小平看后又谈了很多意见,其中就讲到了新加坡的发展。这次谈话,胡乔木有一个记录,用圆珠笔,字很小,记在文稿的最后一页上。邓小平特别提出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问题,还有工人的住房问题。邓特别举了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月收入1500新币有权买房产,5间房子,70平米,花半年工资。那里的房租=工资15%(欧美日l/3)。我在关于邓小平这篇讲话稿(通常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起草经过的论文中作了介绍。胡乔木记录的手迹后来在《党的文献》上发表过。
傅高义:从1975年到1978年的三中全会,邓的思想不断发展,一步一步地发展。
夏杏珍:邓小平关于怎样抓教育的问题尤其值得重视。他特别强调要多吸收外国的东西,要用外国的教材、仪器、教学方法。这个在75年没有,但在77年就有了。他还提出要向国外派留学生,请外国专家学者来中国。他对向外国学习很重视。
傅高义:这很重要。邓小平不怕国外的影响,他很大胆,也很自信。 程中原、夏杏珍:是这样的。
傅高义:邓小平的这个判断是很不容易的。当时很多人怕外国的影响,而他能够这样的自信。这也是因为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对邓小平的看法和对刘少奇的看法不一样,他认为邓还是毛派的人。1956年毛让邓做总书记,当时毛考虑过林彪、邓小平为接班人,当然,按照形势,刘少奇本应是接班人的,但毛当时也考虑过邓。1966年,毛为何打倒邓?毛觉得邓不完全跟着自己。邓不太说话,不和毛沟通,却自己干了很多事情,导致1961年、1962年毛对邓的不满,最终把邓打倒。但刘少奇下了狱,邓小平是去了江西。因此,当时毛还是考虑过让邓回来工作。1971年林彪出事之后,毛慢慢地才让邓回来,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其问不给邓重要的任务。毛为什么不在林彪倒台后,马上让邓小平出来呢?
程中原:这个我也不清楚。只能作一点分析、推测。毛的安排和考虑是很精心的。他对邓很器重。文革后,他让邓找过林彪,希望两人能合作,但是邓和林一谈就崩,谈不拢。林出事后,毛看好的接班人是李德生。李是12军军长,他1930年参加红军。经过长征、抗战、解放战争,在刘邓大军中当到师长,朝鲜战争中有战功。在安徽支左中很勇敢,亲自跑到堡垒里说服武斗的两派停止战斗,还让解放军挥舞着红宝书站在两派中间,阻止他们武斗,做了安徽革委会主任。在1968年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周恩来让李德生站起来,介绍给毛泽东认识,也让大家都知道李德生。林彪事件时,李德生在空军作战值班室坐镇指挥。
批林批孔时,毛看好的是李德生。本来他看好王洪文,但后来对王洪文失望。
傅高义:毛为何对王洪文失望呢?
程中原:王当国家副主席,没有什么作为,又太腐败。
夏杏珍:他老跟着江青跑,不同周总理等老干部合作。文化水平也不高。
傅高义:我以为毛对人的判断不错,但他对王洪文的判断似乎不准确。为何要重用王呢?
程中原:这和“文革”当时的需要有关。毛看重有工农兵背景的人。王是吉林人,当过工人,又当过兵(参加过朝鲜战争)。王属于那种流氓无产者,造反起家,当上了上海工总司的头头,在上海的“安亭事件”中表现突出。张春桥当时在上海,支持闹事,看中王,推荐王。
到了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主要对象之一是李德生。他当时是党中央副主席,北京军区司令员,还是总政治部主任。他被调到沈阳军区当司令员。至于总政治部主任,毛一句话,总政主任李不当了吧,他就失去了这个职位,由张春桥接替了。
傅高义:周恩来很能干,毛未必很喜欢周,但是不可不用周。73年周恩来病了,需要能干的人来代替,邓很能干,可以代替周出来工作,所以毛请邓复出。
程中原:毛主席对邓小平是信任的,说他有战功。百万雄师过大江,前委主要是邓起作用。说他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没有屈服于苏修。邓小平的确是文武双全。解放战争期间,指挥两个野战军的,没有第二个。
傅高义:1975年初,基本工作是由邓领导的,但毛怀疑邓不支持“文革”,所以让“四人帮”控制宣传,用以制约邓。1975年王搞得不太好。一开始,党组织和宣传由“四人帮”控制,1975年7月则开始让邓领导。邓平反了不少干部,特别是一批老的、能干的干部。后来批右倾翻案,但翻案平反确实是邓的意旨。毛认为邓平反太多,在7月后,毛邓的矛盾加深了。您的意见如何?
程中原:平反,主要的发动人还是毛泽东自己。林彪事件后,毛主席有所醒悟,就平反“文革”中蒙冤的老干部了。1975年毛对平反的批示有三十多件。我们写的《邓小平在1975》,书中列举了从1972到l973年毛批示平反的军队干部的名单(见该书第400页)。
1974年冬,毛提出要解决被关押、受监护的干部,把他们解放出来。同时,提议四届全国人大后进行特赦,“把国民党那些战犯放出来”。文艺调整方面,仅仅周扬一案,就涉及七八十人。毛泽东在林默涵给他的信上批示说:“周扬一案,似可从宽处理”。当时,华国锋、吴德、汪东兴领导专案组,解放了四五百名高级干部。根据毛的批示,对干部的问题予以定性,是人民内部问题还是敌我问题,如果是人民内部问题,工资照发,以前扣发的照数补发给他们。
傅高义:毛自己发动了平反,75年7月邓主持了党中央工作后,还继续做么?
程中原:全国范围在继续做。
夏杏珍:教育上的整顿触到了毛的痛处,超出了他容忍的范围。刘冰的信,涉及到谢静宜。清华大学是毛抓的一个“点”,邓干预了这个点。后来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不局限于教育范围,但是毛的不满源于教育部门。邓转了刘冰的信,毛非常不满,认为邓转刘冰的信,表明他支持刘冰。
傅高义:时间已经到了。非常感谢两位,解决了我的不少问题。夏杏珍教授谈的这个话题,我们留到下一次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