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宁波人最喜欢在街头巷尾津津乐道中央文明办暗访中国城市过程的一些逸闻趣事,这是因为宁波入选了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了。至2007年底,宁波已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再就业先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一系列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金字招牌,这些都在见证着宁波的和谐、文明,也见证着宁波人幸福的生活。
五大板块托举民生大计
从宁波镇海社区医院踱出,70多岁的王老太太春风满面:“以前看眼病,离家远,走路得要几十分钟,我这老腿老腰的太不方便了。现在,社区医院就在旁边,来回十分钟够了。”老太太配治白内障的药品只用了8元钱,大大低于市价。宁波城乡不断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民众大大收益,尤其是老人、妇女儿童以及残障人士。除医疗外,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以及社会事业,宁波财政对这几个民生大计的支出每年增长最快。
解决民生,首先要解决百姓的安居乐业,老小区整治、住房保障、分户验收、服务热线、数字房产……这一切都和市民的住房问题息息相关。便民、惠民措施的落实,缓解住房压力,为市民尤其是住房困难群体排忧解难,一直是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原来只有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才能享受廉租住房,在宁波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也有机会。享受的标准为家庭人均收入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以下,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8平方米。“太及时了,商品房太贵买不起,本来我们都愁死了,”不少群众兴奋地说,“这项规定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啊!”
另外,对于就业难,宁波市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2006年新增就业岗位11.5万个,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有1,68万人。为促进失业、困难人员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就业,宁波市建立了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各类群体就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今年,伴随着《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和《宁波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制度的实施,一个涵盖宁波所有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了城乡全员覆盖。参保人数大幅度增长。良好的健康的生活环境是民生的福祉,为彻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宁波市投入巨资实施“蓝天碧水”工程,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让居民感受这座城市环境的变化。
稳定价格,确保民众受益
海暑区小尤夫妇既不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又暂时买不起经济适用住房的“夹心层”,宁波适时推出了经济租赁房。承租对象为人均收入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下的无房户。经济租赁住房租赁期限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是新政策让我住上了房子”一脸兴奋的小尤告诉记者。房地产市场价格监管也将成为今年物价工作重点。今年,宁波市从严控制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和廉租住房租金标准入手,加快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同时物价部门还研究商品房价格监管办法,认真落实商品住宅销售明码标价制度,严格禁止擅自价外加价收费,规范住房交易价格行为。
2008年,宁波市将着力解决民生价格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医药、住房等价格热点难点问题。宁波市物价部规范教育收费,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的各项措施,坚决制止以代收费、服务性收费等名义乱收费,免收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女的“借读费”,实施免收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政策。规范公办高中段及民办学校代办服务收费。
“3561服务班组”与宁波人的爱心
在宁波市汽车南站的候车室,服务台前的几名身披红色绶带的姑娘格外引人注意。她们就是这个由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16名年轻姑娘组成的车站“3561”服务班的成员。
“追寻雷锋足迹,弘扬绿叶精神”是她们的信念,自成立6年来,数以万计位旅客写下表扬留言、寄来感谢信。留言写信的人有的年过八旬,有的稚气未退,还有外国友人,他们讲述3561班帮助旅客的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天中午,两位老人走进候车室,母亲快90岁,儿子60多岁。半小时后,班车进站,服务员金艳婷想提前安排老人上车。到重点旅客候车室一看,只有儿子在。原来,母亲上厕所去了,半小时还没有出来。进厕所一看,这位九旬的老人腿脚不好,转来转去,愣是蹲不下去。金艳婷马上跑了出去,找了一个塑料桶,再垫上草纸,扶老人坐上,再伸出一只胳膊,给老人当扶手。“扑通”一声,有东西掉进池子里。原来,老人生过6个孩子,引起子宫下垂,所以要戴子宫帽。如果没有它,病情将变严重。老人急了。金艳婷急忙拦住,毫不犹豫地趴了下去,手伸进坑道的污水中。一阵阵臭气冲上来,金艳婷一次次地想呕吐,却咬牙强压下去。10分钟后,子宫帽终于捞了上来。几天后,老太太的儿子在感谢信里感激地写道:“就算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过如此吧……”
对3561班来说,这样细心周到为旅客排忧解难的事,实在是太平常了;这种待旅客似亲人的故事随处可见,难怪不少旅客也把3561班服务员看成是自己的亲人、知己:邬海维被山西旅客张惠英、赵鹤山夫妇认作“干女儿”;吴静被宁波江东区退休干部沈道芳称作“亲孙女”;毛宇波被韩国客人李龙洙视为“好朋友” ……
历史上宁波人从商出名的多,而近年来,宁波人更以爱心感动世人。
2007年宁波市北仑区一名干部到贵州考察归来后,发起争相助学的热潮,引起宁波市民强烈反响。当年8月19日,天一广场助学活动进行得热火朝天,热心人中有小孩也有年届八旬的老人,有普通干部,也有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其实,宁波市民助学的优良传统由来已久,持续了两年多的万人助学活动,自发与来自重庆、西藏、新疆和浙江省内的31个欠发达乡镇的贫困学子结成助学对子4万对。
近年来,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宁波,宁波人善待着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2005年4月,青海省乐都县河滩寨中学教师罗南英因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入宁波市第一医院就诊。因拿不出巨额手术费准备放弃治疗回家,这时她看到《宁波晚报》关于《给孩子的一封信》的征文启事,便投笔诉怀。母亲的拳拳爱子之心,打动了宁波市民,仅6天时间就有2300多位市民自发捐款60万元为其治病。而来自安徽颍上县35岁的“新宁波人”徐义胜,在2007年8月21日,面对一户失火居民房中随时可能爆炸的煤气瓶,毫不犹豫冲进火场救出2名邻家儿童,他自己却被无情的大火严重烧伤。这位外来务工人员合己救人的高尚品德和英勇事迹,正在宁波市民中广为传颂,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骄傲”获奖人物,且在10位获奖人物中得票数名列第二。由此,宁波人、“新宁波人”已完全交融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