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市长钟世坚

2008-12-29 00:00:00
中华儿女 2008年4期


  珠海,一座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的特区城市。1984年邓小平视察珠海后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这一句在现在看似普通的话却为当时的珠海经济特区发展指明了方向,从那时起,珠海市从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发展起来,有了蒸蒸日上的今天。十年前,我曾去过珠海并在那里有过几小时的短暂停留,那天正赶上天空飘着小雨,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灰色之中,匆忙问看了这座凭海临风的小城,很干净!除此而外,就是对特区油然而生的神秘感了,印象仅此而已。
  十年之后的今天,许多朋友向我描述着珠海市的美丽,那是一个花园般美丽的城市,先后获得“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园林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之地,珠海市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完美的生态及浓厚的文化氛围,不得不让人关注起这个城市的管理者。戴着眼镜的钟世坚市长,看上去更像一位学者,他说,在美丽的珠海市工作,每天都充满幸福和快乐。
  
  上任之后的两大压力
  
  珠海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历来为商家看重。早在明代,其海域便是外国商船进出广州的必经和停泊之地。珠海1979年建市,1980年建立珠海经济特区。当时,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特区的战略任务是:大力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在政策上给予特区许多优惠。好政策,再加上珠海人民的艰苦创业,珠海特区的经济迅猛发展起来。
  如何让珠海持续而创新地IkJxHjiIBVMUvNexTJ/qd1qvDSSPLqMuDZCC09BU55s=发展?如何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历任珠海市长肩上的重担或说是压力,钟世坚也不例外。2007年1月,50岁的钟世坚正式当选新一届珠海市人民政府市长,之前他曾任职珠海市委副书记3年。
  一上任,钟世坚和他的同事一起,针对珠海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珠海市的发展思路:发挥珠海的区位、环境、特区品牌三大优势,深入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三产旺市”三大战略,加快建设珠三角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
  工作中,钟世坚擅长在调研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珠海市是一个港口城市,港口的发展与珠海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钟世坚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珠海要实现“大而优”的发展目标,必须要走“以港兴城”发展路子。而要发挥港口在珠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拓展港口腹地,打通港口连接内陆腹地的“大动脉”,最大程度地集聚生产要素和资源,推动珠海由交通末梢向交通枢纽转变。钟世坚多次去珠海市的高栏港调研。作为珠海港主体的高栏港区,地理位置优越、水深条件良好、岸线资源丰富、腹地十分广阔。现有各类码头泊位2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10个,在建的和近期计划建设的万吨级码头15个,规划可建万吨级以上码头100多个,并具备建设30万吨级以上原油码头的条件,年设计吞吐量可达1.5亿吨以上,完全可以建成“大进大出”的深水大港。但是,在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中,珠海港是唯一不通铁路的港口,这不利于港口作用的充分发挥,高栏港区目前仍以服务珠海为主,难以辐射广阔的后方腹地。随着港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吞吐量的增长,高栏港区集疏运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如何解决高栏港的面临铁路不通和高速公路不通的问题?这是钟世坚作为新任市长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钟世坚说,一个市长需要去面对许多问题和困难是很正常的,只要有信心,办法总比困难多。关于高栏港的铁路交通情况,目前已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2007年9月26日这一天,广州至珠海铁路建设动员大会在珠海高栏港区隆重举行,珠海市要通过广珠铁路和广珠轻轨的建设,把珠海的空港和海港连接起来,构建珠海大交通、大物流、大发展的格局。
  钟世坚说,他任市长后最大的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去发展珠海,就意味着对一个领导者的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他自感知识和经验都不足,于是在工作中除了一如既往地到基层实地调研向群众、向能者学习外,就是潜心学习,向书本要知识、要方法。据当地媒体的记者说,钟世坚是一位勤学的基层干部,每天都坚持学习。钟世坚另一方面的压力则来自于如何推进珠海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城市的生态环境。
  说到城市的生态环境,钟世坚最难忘的是2008年“两会”前,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带领广东省的党政考察团到上海、江苏、浙江考察。当地政府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做法,使钟世坚下定了珠海市要发展生态型经济的决心。目前,珠海市已明确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钟世坚说:“发展经济一定要追求绿色GDP,特别是对珠海这样的城市,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发展高质量的经济。”
  
  网友说他是一个有良心的市长
  
  在2008年的“两会”上,钟世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受到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原因之一便是他来自经济特区。在那样一个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解决如何?首先关注的是房价问题:“城市地价不断升高是非常危险的,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抓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千万不能片面追求卖地的高收益。”此话一出,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有网友评价说:“这是一个有良心的市长!”钟世坚说这话可不是在做秀。2007年,他到外地出差,有人给他打来电话说,刚拍卖了一块地,以楼面价每平方米7000元的高价卖出。钟世坚当时就想,多卖钱对政府来说当然是好事,但老百姓的住房怎么办?他立即要求珠海市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有效措施,把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的建设提上日程,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市民和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钟世坚上任市长以来,坚持每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必研究民生议题,全力推进改善民生的工作。珠海市关于民生工作的许多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关于住房:珠海市一直在加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2008年底之前将全部解决城市困难群众的廉租住房问题。钟世坚详细介绍道:“富裕人群买房按照市场规律,中等收入人群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困难群体政府负责建廉租房,廉租房保证每户50平方米的标准。如果他们自己去租房的话,政府就给他们住房补助。”关于义务教育,2007年下半年开始,珠海市政府宣布对户籍在珠海的中小学生实行12年免费教育,也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全部免学费,包括书本费都免。而过去珠海市与许多城市一样实行的是九年免费教育,当时珠海市委市政府算了一笔帐,实行12年免费教育需要财政多承担一个多亿,经各相关部门协商,这件事很快定下来并执行。关于医疗保障,珠海市全民医保实施方案已于去年底批准实施,其主要思路是小病治疗免费,中病进入保险,大病统筹救助,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彻底解决市民的“看病难”问题。这是一项惠及珠海全体市民的民心工程,是珠海继推行十二年免费教育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民措施。
  在钟世坚内心深处,始终有着一种平民意识。他出生在广东电白县一个普通人家,曾在电白县马踏公社办公室任干事,曾与他共事的人这样回忆道:钟世坚当年的房间里挂了一幅对联“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写的《咏竹诗》,其张扬的是正直廉洁,不畏权势,关心百姓疾苦的浩然正气。由此看来,钟世坚关心老百姓疾苦的心怀由来已久。1980年,他从海南师专毕业后分配到珠海市的红旗农场任教师,虽然日后转而从事行政工作,但只有一年多的教师生涯却让他曾经的同事们这样评价他:“工作勤奋,处事得体,善于把握分寸,谦虚有礼”。
  采访中,能感到钟世坚的谦逊,虽然他已是一位在特区担任要职的领导干部,但他始终有着低调随和的言语和笑容,很是真诚。他说,他是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领导干部,最懂得老百姓的心里想的是什么,有责任解群众所困、急群众所需。
  
  两段经历:白手起家与“救火队长”
  
  钟世坚说,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有两段工作经历对他日后的执政风格及人生理念有着很大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28岁的钟世坚被提拔为红、旗农场党办副主任、场机关党委总支部书记,1986年6月至1988年10月,他再度升任农场党委副书记、副场长。红旗农场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职工并没有拥有土地的产权,驾驭这样的一个集体颇为复杂而烦琐。但这恰恰给予了钟世坚独挡一面干事业的舞台。“钟世坚大局意识特别强,善于统筹”。一位在红旗农场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同志回忆说,他以前是钟世坚的下属,当时还有些不服气,觉得自己资格比他老,但后来见钟世坚办事干练,为人老道,敢负责任,不得不心悦诚服。1988年,钟世坚被调到珠海市海岛开发贸易总公司任副总经理,兼任其属下公司的经理。钟世坚刚接手这个公司时真是一穷二白,并且他本人也没有任何从商经验,要白手起家谈何容易,更要命的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开发海岛经济根本无从谈起。不过,钟世坚很快投入到这份新的工作中,因为要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只要是法律允许的业务,他们都去做。记得有一年的清明节,公司从东北组织了一批玉米回到广东卖给当地的饲料加工厂,玉米发运到广州火车站后,因数量很多,只能一车一车地拖走,钟世坚又担起了“看货人”的角色,整天坐在玉米旁,夜晚也不敢睡觉,那天正遇下雨,衣服都淋湿了,也仍然在那里守着。公司方方面面的事情,钟世坚都要亲历亲为,找银行贷款、找铁路部门要车皮,都得低着头和人家说上一大堆好话,还有买货物、卖货物、要货款等等,哪一件事不求人啊,总之,这段经历让钟世坚真是尝尽了人世间的冷暖。正因有了这段经历,让钟世坚日后担任政府官员之后特别能够理解企业,并总是尽其所能地和他的同事们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发展。
  之后,钟世坚历任万山区区长、区委书记,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钟世坚用多年的努力和创新搭建了一个独特的海岛开发模式。他曾发表过多篇关于发展海岛经济的理论文章,在当时的广东省,他的做法和提法已走在了创新的前列。
  另一段让他难忘的工作经历便是担任珠海市金湾区区委书记,他是首任金湾区区委书记。当时,金湾区由几个区合并组合在一起,许多遗留下来的大问题也都留给了钟世坚。位于珠海西部的这个区域,上世纪90年代初期,如火如荼上项目,名噪全国。然而,国家宏观调控的一刀切,大批项目被迫拉下马,遗留问题一大堆:公司债务缠身、人员工资发不出来,人心惶惶。很多外地老板来这里谈生意,看了看当地的环境摇头后拔腿就走。钟世坚上任后首先是通过财政等途径来解决债务问题,同时将金湾区的发展定位为“工业强区”。为实现产业链招商,引进大项目,他着手发展联港工业区,积极招商引资,一大批工厂企业纷纷入驻,给这个沉寂已久的区域带来新活力。为了增进联港工业区的引力,他又多方奔走,修建马路,将联港和临港工业区连成一片,带动了金湾区内的三个片区的发展。曾经和钟世坚共事的金湾区的领导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钟当时提出产业链招商,引进大项目,这是招商模式的突破。引进大项目,借助龙头项目搭建产业链条,这是集约化利用资源的体现,很有远见。”由此,金湾区逐步摆脱困境,逐步步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2005年,当地GDP达到102亿,年均增长27%,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45元,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在民生方面,2001年金湾区成立之初,没有文化馆、图书馆,4个镇没有一家上等级的文化站,村与社区没有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文化设施严重缺乏。如今,金湾区已拥有两个省特级文化站。当地还投入资金3.53亿元打造“教育强区”。钟世坚这个被当地媒体称为“救火队长”的金湾区委书记,确实在当时救了这场“大火”,并使得金湾区有了日后惊人的变化,成为珠海的几个区中发展最快的区。
  虽然金湾区旧貌换新颜,是钟世坚和他的同事们共同付出心血努力的结果,但钟世坚却认为相比这方面,当年在处理人事问题时才是最艰难的,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智慧。由于这个区是由好几个区合并起来的,干部职工有700多个人,而新成立的金湾区只有280个人的编制,选谁和不选谁,都会引来别人的意见,那段时间里,钟世坚的压力很大,天天都有人守在他的办公室甚至家门外找他,还有人写信告他的状。最后,钟世坚和他的班子成员通过优胜劣汰的选拔方式选出了在金湾区工作的公务员,有的人员就安排到事业单位去,还有的通过多渠道作妥善安排,保证大家有稳定工作,有稳定收入,事情总算比较圆满地得到了解决。
  每一个人的人生理念都会受到他的某段人生经历的影响,钟世坚也如此。因为有了这些经历,他懂得理解和尊重基层老百姓;因为有这些经历,他锤炼了领导者应具备的大局观,并擅长克服困难处理复杂的大事,迅速在工作中打开局面。由此,他也获得了大家的好评,珠海老百姓相信这位新任市长会带领他们走上更加富裕的明天。钟世坚喜欢接近老百姓,有人找他就直接打他办公室的电话或手机,总之,在珠海,就连村干部找他也很容易呢,这也许是钟世坚希望与老百姓走得很近的另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