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撑

2008-12-29 00:00:00公方彬
中华儿女 2008年4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的高度,这在我们党还是第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涵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和文明积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但要全社会把握和接受,需要向前跨一步,即将一个庞大的思想和文化体系具体化,形成由不同群体或集团秉承的核心价值观所构成的另一层面的体系。哪些群体或集团应提出并确立起核心价值观呢?至少应包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心价值观。其中,民族核心价值观是基础,党的核心价值观是骨干,军队的核心价值观是重要支撑。三者共同构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
  确立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基础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崛起于世界,为世界所接受的需要。回顾世界所有大国的崛起,由于打破了既有的国际格局和运行秩序,导致政治生态发生剧变,因而必然产生多方面的不适,甚至是心理上的抗拒和排斥,这也是每一大国崛起之时,往往引发战争的重要原因。在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要避免“中国威胁论”成为阻抑中国前进的力量,一方面是西方国家放弃冷战思维,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与世界接轨,找到交集点。当然更本质的还在于,大国崛起是文明的崛起,只有立身于人类文明制高点的上的民族才敢言崛起,才能够承担起引领人类发展的伟大责任。
  第二,对内形成凝聚力向心力的需要,找到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需要。一方面,惟有确立起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尤其是精神创造才有了骨干和建设的基础,才会成就为巍峨的大厦,而非化为文明的碎片。另一方面,当一种最根本的价值体系确立起来后,共同的约定才会形成,和谐社会构建才会化为真实可感。目前存在于社会中的信仰失重、行为失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根本原因是大众没有深及灵魂、溶于血液、永恒不变的价值标准和精神追求。就单个人来说,所持的观点可以不断改变,但处事的原则不能变,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拥有了不移不易的原则,清晰的形象才会产生出来。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秉承,难免不趋向功利主义和短期行为。
  第三,随着党的执政方式的变化,我们已经拥有了良好的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和社会基础。没有生长的土壤便不会结出硕果。当然,拥有两千年封建统治的中华民族,曾经建立了与政治和社会特征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但这种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在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主导社会的情况下,已经不相适应,必须构建新的具有时代特质及其引领世界文明能力的核心价值观。满清封建统治被摧垮以后,中华民族试图构建符合全民族需求的新的核心价值观,比如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权”,五四运动产生了“民主和科学”,种种原因,终未成功。随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这为创立全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可考虑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确定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奠基于:普世性、民族性、政治性、崇高性、时代性。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确定为:民主、法制、勤政、为民。奠基于:政治性、人民性、传承性、时代性、稳定性。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心价值观确定为:使命、忠诚、纪律、牺牲。奠基于:政治性、崇高性、时代性、功用性、民族性、普世性。
  
  (本文作者为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