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西中专:倾注百年真情 绘就盛世华章

2008-12-29 00:00:00
中华儿女 2008年10期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2008年10月金秋时节,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原内乡师范)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西倚方山,东临湍河,至今七移校址,十易校名,历经百年沧桑,依旧焕发勃勃生机。就让我们来叩响历史的大门,来聆听她坚实的足音,来见证宛西百年的沧海桑田。
  
  创校立业,虽飘摇动荡。然革命之火摇曳不息
  
  1908年的时候,满清王朝的气数将尽,内忧外患已使这个饱经沧桑的大国岌岌可危。随着西学东渐,一批又一批不愿做亡国奴的有识之士投入到教育救国的大潮里。这一年,民风淳朴、青山绿水的内乡站出来了一个开明绅士王熙孔,他筹措家资白银千余两创办了“内乡赤眉民主师范学堂”,开设有修身、教育、格致等9门现代课程,开启了河南师范教育的先河,点燃了初等教育的点点烛光,为宛西发展近代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赤眉民主师范学堂因战乱被迫停办。1927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河南省教育厅应内乡学界领袖胡麟阁等人呼吁,在内乡文庙设立县立师范学校,学校开设语文、数学、教育学、历史、地理等现代教育课程,学校这时开始使用“内乡师范”之称。到1931年,因战乱频仍,学校迁到西峡口忠义祠躲避战祸,1932年停办。此时,正值国内思潮迭涌、风云际换之时,内乡县立师范校长胡公陈引领马华敏、杨连荣、庞和钧等进步青年成立了第一个内乡中共党支部,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大力发展党员,组织实施了三次宛西武装暴动,沉重打击了宛西地方势力。尽管胡、马二人先后惨遭杀害,但内乡师范的学生革命运动却从此蓬勃开展起来。大革命时期的内乡师范被誉为“中原红色革命的摇篮”,为宛西的民主解放事业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933年,宛西地方实力派首领别廷芳执掌地方军政期间,痛感于社会积弊,决意推行乡村自治,随即成立了培养自治人才专业学校——宛西乡村师范学校。学校按照“发展宛西教育事业、培养地方自治干部”的宗旨广收学子,除开设有中等师范学校常规课程以外,还开设了乡村自治的相关课程,军事化管理。此举为内乡地域培养了大批有志之士和管理人才。1938年中原沦陷后,省属29所学校西迁内乡,学生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党的工作特别活跃。宛西乡师党支部发展党员58人,对于宣传抗日救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宛西乡师继承了内乡师范的光荣传统,是内乡党组织的一块坚强阵地,为内乡的解放斗争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重建发展,虽坎坷多艰,但勃勃生机势不可挡
  
  1948年5月,宛西地方势力被中共剿灭,内乡解放,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到1951年3月,才成立内乡县初级师范。1954年6月,经南阳地区行署批准改称“内乡县速成师范学校”,史称“张集速师”。速师为一年制简师和短训班两种形式,共培养了2200名毕业生,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宛西初等教育的师资短缺现象,而且承上启下地完成了建国初期从宛西乡师到1955年9月重建内乡师范学校之间的师范教育断层接轨任务。
  1955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下达文件,省财政厅拨巨款在内乡县城南关白衣堂(现址)划拨120亩土地,重建内乡师范学校。这是一所全日制中等师范学校,学校归南阳地区行署领导,常务活动由内乡县委托管,面向宛西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从此走上了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内乡师范重建后,教学与基建并重,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1957后,站在思想前沿的内乡师范不可避免地卷进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政治斗争中。从“整风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受各种思潮和势力的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很难保证,但广大师生还是负重前行,勤工俭学,乱中求治,坚持上课,内乡师范成了河南省唯一一所没有在那场历史浩劫中停办的师范学校。
  1977年,动乱结束,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积极响应党的政策,平反错案,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勃发盎然生机,开始走上了新时期健康发展的道路。1981年12月,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锡璋同志莅临学校指导工作,对学校结束文革后的发展形势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后,内乡师范在大乱中走上了大治,春风化雨,万木峥嵘,呈现了蓬勃向上的新气象。学校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能职责等方面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全校师生以高昂的姿态,积极献身于师范教育的事业中去。学校坚持“三个面向”,牢固树立为农村基础教育和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办学规模、师资力量迅速得到提高。从1990年开始,学校实行对毕业生实施质量检测汇报,一直坚持到1998年。这种举措是学校自加压力,培养合格加特长小学教师,突出办学特色的一种新尝试,受到了省教委的高度赞扬,20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在全国中师推广应用。1991年4月,王振华校长代表河南省中等师范学校赴吉林参加全国农村中师教育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1995年,学校成为南阳市“花园式”学校,被省教委确定为“第二批办学条件标准化”单位。1995年后,学校进一步落实教学与基建并重的办学思路,加大投入,塑造科研型教师。学校教科研硕果累累,1998年10月被河南省教委、河南省《中师教育研究》编辑部授予南阳二师“中师教科研先进单位”。1999年底顺利通过省教育厅标准化评估验收,学校成为名符其实的“标准化中等师范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办学水平优秀单位”。至此,一所新型的、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中等师范学校,岿然圪立在宛西大地上。
  
  转轨变型,虽几经质疑,然职教之旅异军突起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急速向高、精、尖上靠拢,中师教育已成颓势。2000年3月,河南省作出对中等师范学校教育结构调整的决定,从2001年起停招中师学生。学校开始进入转轨变型的阵痛期。经过反复论证,学校决定高中、中专并行试办,尝试开展中小学师资培训,与南阳师范学院联合开办大专班,逐步形成了转轨过程中的“多元办学”格局。
  2001年秋期,学校经南阳市教育局同意挂牌“南阳市第一实验高中”开始招收高中学生,以“南阳市第二师范学校”名义招收中专学生,共15个班,生源得到扩张,实现了学校转轨过程的开门红,基本上实现了高中教育和中专教育双轨办学的新格局,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02年4月南阳市副市长冯晓先同志莅临学校视察工作,对学校在转轨期间取得的成绩十分满意。2002年秋,学校生源激增,特别是“专高实验生”争相报名,校园拥挤,盛况空前,学校当年在校学生人数达3077人。学校在实施高中教育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师资优势,在宛属高中教育层面异军突起,特色教育成为高考中的一个新突破。2003年5月,经南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正式完成了转轨变型。
  但是,双轨办学中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生源素质因受地方教育干预一直较低,高考升学效果不甚明显;二是,学校招收的“专高实验生”,虽然满足了初中毕业生就读高中的社会需求,但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没有获得一技之长,面临就业困难。学校前途再度陷入危机,多元办学格局遭遇各界质疑。
  2006年9月,学校党委班子结合实际,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制oQSpylP9UmSzUvcj36X20A==定出“一体两翼,专高互补,特色办学,创建名校”的发展设想,作出了战略性的转移。学校在充分了解、不断借鉴的基础上,很快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德育为先,修身为上,技能为重,素质为本”的办学理念,“校企联合、企业冠名、定向培养、订单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人材,造就教师”的主攻方向,“严管当头,选编教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办法,得以迅速确立,学校定位日渐清晰。在此基础上,学校先后外出考察了四川德阳罗江科技学校、湖北赤壁机电学校、湖南长沙保险职业学院、湖北郧县职专等地,借他山之石,攻职教之玉。北上青岛,南下广东,东赴杭州,兼程温州,与当地企业海尔、美的、华硕、华必信、人本等集团公司签订了劳资合同,实现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学校不断增殖实训设施,大力调整师资队伍,强化学生常规管理,突出职业教育实践体系,职业教育异军突起。
  今天的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已形成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和层次类型较为完整的教育结构。学校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千万元。现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00名。在职教职工148名,其中高级讲师25名,中级讲师62名,省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科技拔尖人才、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等47名。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校园”、“食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南阳市“标兵文明单位”、“治安模范单位”、“花园式单位”、“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语言文字先进工作单位”等20多项荣誉称号。
  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抓住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时机,强势突破,跨越发展,取得的良好成绩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南阳市市委副书记李天岑同志、南阳市政府副秘书长郭鹏同志、清华大学教授刘志义先生、中国华必信集团总裁孙坚先生先后到校视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给予了充分肯定。
  百年来,这所学校秉承“笃学敬业、为人师表”的校训,为社会共培养优秀毕业生4万余人,为南阳乃至河南的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宛西教育的一颗耀眼的明珠。百年校庆,是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走向新辉煌的又一个起点,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一次重要契机,是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提升实力、升华层次的一次全面积聚。祝愿该校能以此为契机,总结经验、发挥优势,为南阳市乃至河南省的职业教育再续新篇,再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