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和谐实现的基本途径

2008-12-29 00:00:00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8年1期


  党内和谐,是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这是实现党内和谐总的原则要求。因而,全党同志应该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的精神要求,着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党内和谐建设,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加强全体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党内和谐的思想基础。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党内和谐包含三个
  层面:思想和谐、组织和谐与行动和谐,思想和谐是灵魂,组织和谐是保证,行动和谐是目的,思想和谐是组织和谐与行动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全体党员思想共识,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总起来说,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在推动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建设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实现党内和谐制度化。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党内和谐的核心价值。只有发展党内
  民主,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党的活力、和谐与统一。因而,实现党内和谐关系的经常化、制度化,就必然要求加强和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如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严肃查处侵犯党员权利、压制党内民主的行为,为讲真话、讲实话的同志提供支持和保护;落实党员对所选干部的评议、问责、质询、罢免权;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完善选举程序,逐步推行组织提名与党员提名结合的候选人提名制度,设置秘密投票间,成立选举监督机构;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通过上述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内和谐关系才能持续发展,党内和谐才能走向制度化、常态化。
  
  三、加强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内部团结,树立党内和谐的榜样。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和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
  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推进党内和谐建设的关键力量。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团结,直接影响到党内和谐关系,进而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因而,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关键。增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要处理好三种关系:1、处理好“班长”和班子其他成员的关系,做到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互相谅解。“班长”对班子的团结负主要责任,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善于团结各方面同志包括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2、处理好党政主要负责人之间的关系。政府负责人要自觉维护党委的集体领导;党委负责人要支持政府履行好自己的职能,重大问题由党委集体作出决定。3、处理好新老班子、新老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任要尊重前任的工作基础,前任要积极支持后任的工作。对违反民主集中制,搞无原则纠纷,闹不团结而拒不改正的,要进行批评直至进行组织调整。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防范和惩处破坏党内和谐的行为。党内各种不正之风,不仅损害党的先进性形象,而且也是影响党内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为维护党内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一刻都不能放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具体而言:1、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做道德表率,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2、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形成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的有效机制,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3、以保证廉洁从政为目标,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把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筑起防腐拒变的屏障,从而以和谐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党内和谐的根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党的基层组织和谐团结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党的存在、巩固、团结、和谐与发展。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执政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基层党组织和谐建设。如扎实抓好基层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基层党员素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等等。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不断改进党的基层组织面貌,不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谐与团结,从而夯实党内和谐的根基。
  
  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党内和谐的环境。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党在长期革命
  实践中形成的以自我批评为主体、以相互批评为手段、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方针、以“团结—批评—团结”为公式的思想斗争形式和思想净化机制,是党保持蓬勃生命力、先进性与团结和谐的内在动力。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停止了。”因而,推进党内和谐,决不是在党内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那种表面上和和气气,相互恭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因此,必须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促进党内和谐的思想武器来运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正视问题、揭露矛盾、动真碰硬。特别是对影响党内团结、妨碍党内和谐的各种不良习气,必须理直气壮地进行批评和斗争,决不能任其泛滥。惟有如此,才能及时打扫思想上的“灰尘”,纯洁党的肌体,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才能使全党在共同维护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团结与和谐。
  团结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实现和保持党自身的团结和谐,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为完成党所肩负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只有党自身是团结的、和谐的,才能引领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 王亚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