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指出,最近,一些党政机关违规修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现象有所抬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的违反审批程序,越权审批,擅自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筑面积;有的不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经济实用性,盲目攀比,贪大求洋,搞豪华装修;有的不惜贷款、举债,甚至挪用扶贫款、救灾款等专项资金修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明确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刹住这股歪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严肃处理,是我们党一贯的工作方法。这一次也不例外。时隔约一个半月,即6月1日,中央纪委、国家发改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审计署等七部委在京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河南省濮阳县违规修建办公楼及领导干部住宅楼、山西省粮食局违规修建培训中心及“粮神殿”、甘肃省兰州市财政局违规修建综合办公楼、山西忻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违规修建办公楼等4起违规修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典型案件。有关部门对上述案件进行了严肃查处,对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干部给予了严肃的党纪政纪处分,令人拍手称快。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艰苦奋斗的思想在一些党员干部的头脑中正在渐渐淡化,豪奢的楼堂馆所则是它的主要表现之一。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地反对,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地方、单位还是变着法子,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极尽骄奢淫逸之能事,在群众中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延安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上古老、朴实、简陋的居所,也是中国革命辉煌、光荣、伟大的圣地。就是在这不起眼的窑洞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了13年,最终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现在经济条件好转了,办公条件当然也要不断改善,这样有利于日常工作。此言不虚,适当改善办公条件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这与追求豪华、铺张浪费是两码事。我们国家并不富裕,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譬如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就一直处于嗷嗷待哺的状态。即便是今后的日子更加殷实了,也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传家宝,不能忘记还有贫困的地区!办公条件的改善要以经济条件为基础,更要考虑到为广大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服务。当前楼堂馆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诸如:乡镇府的办公楼建的像北京天安门,市政府办公楼照着美国白宫修;办公区域动辄数百亩,各项设施齐备,犹如公园;几个人、十几个人的部门也盖一栋办公楼,一个人占用一层办公室;一些贫困县不顾百姓生活,也争先恐后修建豪华办公楼,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同这些大楼相比,延安的土窑洞自然显得局促、不气派。然而,正是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不仅指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且进行了勤奋的学习和艰苦的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办公条件再差也不能忘记执政为民,办公室再小也不能放弃学习。惟有如此,才能推动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1940年12月底,毛泽东亲切接见从前线回来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干部和战士,同他们进行谈话。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不习惯蹲窑洞,这是要不得的。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能指挥全国的抗日斗争。蒋介石现在比我们住得阔气,有洋房,有电灯,可是全国人民都不听他的。我们不要看不起自己,不要看不起土窑洞,全国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寄托在延安的土窑洞里……”毛泽东的这段话意味深长,今天读起来仍然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有人会说:跟国际接轨了,与外国人打交道,太寒碜了不好,如果不能“良好”地展现政府形象,会影响招商引资。这话听着有点道理,振振有辞,但经不起丝毫的推敲。外商来投资,主要看重的是经济环境和市场效益,以及当地政府的行政效能和办事水平。修建几栋豪华办公大楼,就能够招揽外资,未免太异想天开了。实际上,只晓得搞面子工程,不提升行政“内功”,甚至搞大吃大喝、送礼求情那一套东西,结果必然是招不来“商”,引不来“资”。楼高未必效率就高,外表豪华不等于形象就好。说到这里,不妨回味一下毛泽东在自己的窑洞招待陈嘉庚的故事。
1940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发起并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从新加坡回国实地考察国内团结抗战情况,并以南侨总会主席身份亲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陈嘉庚先是来到了重庆。为了拉拢陈嘉庚,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恭维至极,并且专门拨出800银元,隆重接待陈嘉庚,希望他能够“感恩图报”。对此,陈嘉庚十分反感,怒斥道:“此等虚浮乏实,与抗战艰难时际不甚适耳。”接着,陈嘉庚来到了延安。毛泽东留陈嘉庚吃饭,上的菜是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只是特地加了一味鸡汤。整顿饭算下来,只有1.5元。毛泽东说:“我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送给我的。”陈嘉庚看了看饭菜,想起蒋介石在重庆宴请他的那一幕,感慨万千,意味深长地对毛泽东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这顿饭和延安的窑洞一样简朴,然而陈嘉庚吃得特别舒坦有味。回到新加坡之后,陈嘉庚公开发表言论,说共产党人勤俭诚朴,吃苦耐劳。
延安是个不起眼的地方,又是个了不起的地方,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年,一批进步的上海青年为了抗日救亡,跋山涉水,辗转万余里,历经千辛万苦,方才来到延安。他们激动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打断骨头还有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延安之所以有如此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延安的窑洞孕育了宝贵的延安精神。诚如陈嘉庚所言:勤俭诚朴,吃苦耐劳,为国为民,顽强奋斗……
或许还有人委屈地说:建豪华办公楼是普遍现象,又不是我一家。别人建得,为什么我就建不得?这句话表面上像是诉说苦衷,实际上是为自己辩解,根本站不住脚。难道别人违法乱纪,你也就跟着违法乱纪!合格的党员干部,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更何况,就办公室来说,党员干部之间应该相互体谅和谦让,把条件好的让给更需要的同志。反之,视办公室为权力和荣誉的象征,相互攀比和竞争,就大错特错了。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看毛泽东是怎么做的。
身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一方面始终强调保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另一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大家学习的良好榜样。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到达延安,住进了窑洞。毛泽东了解到朱德总司令有寒腿病,十分牵挂。为此,他们每到一个住地(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毛泽东就吩咐身边工作人员,一定要给朱老总修个炕,让他睡在炕上,防止腿病发作和恶化。而毛泽东对自己却是严格要求,他的窑洞没有炕,只有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的木板床和粗布被里包裹的寝具。陕北的冬夜,寒冷难耐。为了写作《论持久战》,毛泽东通宵达旦,把脚踏在木炭火盆边取暖,鞋被烤着了竟然不知……
一位“老延安”回到延安,指着窑洞问身边的随行人员:“你们看这窑洞像什么?”大家回答不出来。他激动地说:“你们看,它像不像同心同德的‘同’字?”椭圆的窑洞口,加上横楣和方窗,可不就是“同”字吗?同心同德的“同”,这是对延安窑洞最恰当、最形象、最美好的描绘。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因为窑洞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和决心。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正是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结果吗?
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告诫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延安窑洞,不正是“三项意识”最生动形象的教材吗?!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 责任编辑:王亚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