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同志问,当前的这一次解放思想,与过去若干次解放思想有什么区别?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先来看一看我们党历史上曾经经历的两类思想解放。我认为,当前这一次解放思想,需要解决新的关键的问题是,要选择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什么样的具体体制及机制模式。
一、当前的解放思想与我党历史上经历的两类解放思想的区别
回顾我党解放思想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党曾经历了两类思想解放。第一类是革命道路选择方面的解放思想,发生在建国前的战争年代。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道路,革命主要依靠工人阶级,要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从而夺取政权。由于从教条主义出发的革命道路,与中国国情不符,所以最终以挫折而告终。毛泽东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工人阶级领导,依靠农民阶级,形成统一战线,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进行了第二类的解放思想,即在社会主义制度具体实现形式选择方面的思想解放,也就是在姓“社”还是姓“资”上的解放思想。而社会主义制度具体实现形式方面的解放思想,大大小小有三次: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初,对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心工作和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探讨。对传统社会主义中革命成功后中心工作仍然是阶级斗争,个人要求无私奉献,企业是计划经济的车间,城市经济国有一统,农村人民公社和集体经济制,产品计划生产和统购统销,国企财务国家统一管理,劳动力统一分配等内容进行了反思。在实践上进行了改革,城市从认为八级工资制是资产阶级法权到承认个人物质利益,农村从集体出工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从禁止私人经济到允许个体户存在和发展,从经济封闭到外资可以进入中国并建立了一些特区,从国有经济一统天下到称赞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创举等等。这些反思与实践激发了整个社会创业、创造动力,使整个社会充满了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就社会主义经济能否实行由市场来配置资源,股份制等形式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等问题进行了大讨论。最后,认为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股份制作为资本社会化的一种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由此而发挥了市场机制的活力,以及社会资本注入经济来集中资源,包括国有单一借贷的高负债金融风险也得到了化解。第三次是党作为执政党,是否承认创业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等新型阶层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是不是可以加入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全中国人民利益的执政党,新型的有创业创新能力的社会阶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也可以入党。通过这三次大的解放思想,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上社会结构的城乡转型和经济机制的体制转型,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了近30年。
但是,当前的这一次解放思想,与前两类的解放思想相比较有很大区别:即不再是对教条主义的解放思想,而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文化传统形成的阻碍我们事业发展方面的解放思想;不再是关于中心任务是阶级斗争,还是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的解放思想,而是认清何种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发展的解放思想;不再是要计划经济体制,还是要vC4WjuJjtuae6aWIZMkvTqYRR9sRdtXn1PNu8TsT54I=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解放思想,而是如何进行体制改革,形成更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方面解放思想;不再是主要解决思想上的政治问题,来推进经济上的体制改革,解放经济体制方面对生产力发展的约束,而是为了解决思想上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相结合的问题,改革阻碍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政治体制,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再是单一方面的解放思想,而是更为复杂、更多方面、更需要系统和综合的,就发展模式、政府管理模式、权力约束模式、利益制衡模式以及和谐社会模式进行选择,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向现代化各方面的综合性道路选择方面的,关键时刻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又一次新的解放思想。
二、现行的发展模式要求调整发展的道路
现在的发展模式从可持续性看,已经走到了尽头。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讲,近3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即走了一条重经济建设,轻与民生有关的公共服务投入的发展道路;从产业结构上看,走了一条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高消耗能源和其他资源的重工业高速发展,轻加工特别是第三产业滞后的发展道路;从结构转型看,走了一条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发展道路;从经济建设和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看,总体上走了一条消耗和污染环境来发展经济的道路;从对外经济关系上讲,走了一条主要依靠便宜劳动力,还包括便宜土地,及资源生态环境高消耗、技术和品牌创新不足,来出口竞争的道路;从企业结构看,走了一条大企业、大资本和大项目为主,越来越排挤劳动,而依靠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从投资、出口和国内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看,我们长时间以来,走了主要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从发展中的消费方式看,以私人汽车为交通方式,以大面积和多套住房为形式的居住方式,以高消耗能源和其他资源为主的其他消费方式,也初成格局。
现在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在上述的发展模式下,考虑人口众多和人均资源水平较低的国情,资源够用吗?生态环境能承受得了吗?农民向哪里转移?规模巨大的农民到城市里能住得下吗?大量的城乡新增劳动力在哪里就业?资本因主要由其推动增长而利得多,而劳动因失业率高而利得少,收入差距拉大能控制得住吗?如果不解放思想,猛然醒悟,及时调整发展模式,上述这些问题是无解的,这样的发展道路肯定是走不通的。
三、渐失生机和活力的体制和机制需要深入改革
从目前的体制和机制看,如果继续运行下去,不仅不能解决中国诸多的经济社会问题,更严重的是,将积累和激化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经济社会矛盾。而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模式看,虽然30年来,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了资本社会化的格局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体制和机制方面还有许多问题。特别是立法和规范的部门化,权力与利益相结合,管制型的政府没有完全转向服务型的政府,造成了管制过度而越来越抑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具体表现在:
第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群众创业和就业的自由和权利,使社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前述的立法、行政、执法和收费罚款等方面的体制沉积和管制,实际上限制了人民群众创业的自由和权利,限制了人民群众干事业的自由和权利,由于对创业和干事业的过度约束,也限制了人民群众就业和谋生的权利,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群众的自由和自主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有数据显示,1999年到2004年破产倒闭了810万个个体户,损失了1600万个就业机会;目前,将个体工商户按一定的人数规模折算成中小企业,约1100万个企业,每千人8.5个企业,而发达国家每千人50个企业,发展中国家也在每千人20到30个企业;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3年内创业率为20%,而中国毕业生大多等着到单位去就业,自主创业的仅为1%。有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有10万元资本时,愿意创业的不到5%。一个社会,不创业,哪里来的企业?没有企业的增加,哪里来的就业机会的扩大?企业用工不多,劳动力需求不强劲,工资怎么能够增长?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怎么能提高?由于体制和政策的原因,整个社会没有形成调动和扩大人民群众创业动力、创造能力和就业机会的有效机制。
第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技术人员和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约束了整个社会创新的活力。中华民族,人口众多,勤劳智慧,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毕业和海外归来的大中专学生和研究生,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人力资本,中央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但是,许多产业还在传统技术、无自主和知名品牌、低附加价值的轨道上运营和发展;我们在基础和重大创新的国家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激励,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投资体制,在技术交易和产业化的政策支持,新技术产业化的部门协调等方面,都缺乏较为完善的体制、政策和协同性;而且,口号、宣传和动员较多,但怎样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来促进创新和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似乎力度不大,成效并不十分显著。
第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权利,使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资源的优化分配,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等方面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在一些方面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比如:荒山、荒坡、沙漠、滩涂等等的开发,就受到林权、草权、土地使用产权、土地使用年期权长短等限制,大量的社会资金无法投入生态的恢复和生态财富的增加;比如由于对环境容量损害产权的界定不清,群众无法在法院起诉污染者,得到损失赔偿,而地方政府则偏向污染企业,使环境保护没有一个产权约束的制度安排;由于农村和城郊集体土地的产权虚无,由于国家征用中国有和集体交换的极不平等,形成大量的“失地”、“失保”、“失业”农民;城乡集体土地的产权的虚无,农民不能用土地抵押融资,不能出租土地,不能以土地入股,不能在土地市场上平等地交易,土地资产不能成为农民致富的资本;对城市中住宅的交易,限制特别多,有各种各样不同产权的住宅,而且住宅办理产权,特别是还有土地使用证等,难度相当大,致使城市住宅的二手房交易不旺,空置较多,而一级市场则供需紧张,房价奇高;有些地方,由于产权价值评价测定的混乱和没有公共利益对私人利益规范和制约,则过度要求赔偿利益,使建设的时间拉长,成本上升。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这都是人民群众产权还没有得到较为规范的保护所致。
第四,垄断致使经济发展的成本加大、资源浪费、效率下降、创业就业困难、收入不公、社会矛盾加剧。比如:垄断性国有企业,使用公共资源和公共环境,但少交或者不交土地、矿产、空间等资源使用税,少交或者不交环境污染费用,具有垄断定价权,虽然国家为国企脱困先后支付了5万亿元左右的成本,但是,1994年以来国企整体上几乎没有向国家交红利,1993年至今8000多万个工作岗位减少至不到2000万个,而其职工、管理层的收入,包括住宅、年金等福利却十分丰厚;金融垄断,基本上不发展乡村银行和城市城镇社区银行等小银行,使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基本上融不到资,贷不到款,一些小工商户不给开户,导致无法创业、投资和经营,无法大量地发展中小企业,无法扩张就业机会;铁路和电网垄断,一方面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资金短缺,极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大量的资金无处投资,造成流动性过剩,在股市和房市上来回游荡,使国民经济的虚拟化和泡沫化加剧;在文化、后勤服务等方面,这些产业在国外是大量容纳创业和劳动力就业的领域,但是,在我国,由于在管理文化与发展文化之间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办法,由于大量的后勤服务还内化在党政事业和国有企业之中,特别还出现了国有图书、报纸杂志出版等向社会摊派强卖和乱拉资助等现象,这些官办的服务领域又消耗很大、效率很低,抑制了创业,对就业的贡献很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久久不能快速发展的重要梗阻。
显然,如果不进行较深刻的体制改革,如果不建立起一种真正能使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机制,未来的发展根本没有持续的动力和活力。我们需要解放思想,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向科学发展校正,并选择适应科学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国家的体制和模式。
总之,当前这一次解放思想关键需要解决的是,中国未来在具体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上的选择问题,也就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问题。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