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育改革新视角:学科和职业双主导

2008-12-29 00:00:00张浩良
会计之友 2008年1期


  本文是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BKYBJG20060262)的部分成果。
  
  【摘要】 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以会计学科和会计职业双主导进行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会计学科;会计职业;双主导
  
  一、问题的提出
  在很长的时期内,我国本科教育是精英教育,并具有统一性:由国家统一规定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使用统编教材、统一的质量标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有了多样化的发展,在研究型与职业技术型之间有大量的应用型院校和专业。但由于受长期的“一种规格、一个模式、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影响,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存在两个严重问题:
  ⑴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专业,盲目与研究型、学术型院校攀比、服务面向定位过高;
  ⑵ 走不出传统的精英教育、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是学术学科型教育的改头换面,仍然以学科为体系,以知识为本位,没有突出应用型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方法不当、缺少双师型教师、实训实习条件差等问题突出。
  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往往定位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或兼顾会计实务、教学、科研三方面需要的“通用型”人才,或通才基础上的专才、专才基础上的通才,或面向大企业、上市公司,而不是广大的中小企业。
  结果:培养出来的许多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际工作需要的熟练的技术技能,缺乏业务适应能力;另一方面,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后劲,难以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透视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缺乏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既然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学术学科型教育,就不能按照传统的学术学科型教育的理念与方式来办学,也就是说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转变、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突破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认为,应以学科和职业双主导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职业化
  社会需求(首先是产业需求)和公民个人需求推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用人的价值取向开始偏重人才的适应性和实际工作能力,需求人才的类型主要的不是“专门人才”,而是知识面较宽、有一定专业知识、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类型由单一学术型向多种应用型演变;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各类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曾亚强则进一步提出“当代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最鲜明主题,就是高等教育的职业化”(2004)。其基本逻辑是:在市场经济中,社会每产生一种需求,都会对应地产生一个职业群和一批职业岗位去满足这种需求。确保从业者胜任这个职业和岗位的是特定的知识和能力,而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受过高级系统训练的劳动力的需求也迅猛增长,这就撞开了原来只对少数精英开启的大学之门,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在许多领域内,以往仅依赖经验传授的许多训练,都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正规化了。尤其在新兴产业领域,更要求大学为他们提供专业的职业人士。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职业化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最鲜明的主题。但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大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社会需要的职业知识能力之间能直接沟通吗?幸好,当代学科的不断纵横分叉,呈现学科知识体系不断从综合性、学理性向应用性、工具性发展的基本趋势,作为专业形成基础的学科知识体系也越来越具有应用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学科所内含的知识也越来越从科学的层面向技术的层面延伸。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可能单纯由学科主导来完成,它还必须顺应来自社会产业变动的导向。因此,职业和学科就处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的两极上。这不仅意味着大学学科知识体系和社会需要的职业知识能力之间的直接沟通,而且意味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是职业和学科双主导型的。这是高等教育职业化的最本质的内涵。
  在这个视角下,人才培养的路径会有所改变。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是:学科→专业→学科主导的课程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人才;应用型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则为:
  社会需求→职业↘
  |     学科职业双主导的课程体系
  ↓     →理论与实践双主体的教学方式→人才
  大学专业→学科↗
  因此,职业在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有特别的地位与作用。
  社会的需求决定人才的类型,由此才有专业和培养目标。所以,应用型专业不仅有学科属性,还有职业属性。与传统的由专业决定目标的思路不同,新的思维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决定,而培养目标由社会需求(职业群)决定,基于专业的职业属性认识专业,由此阐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即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三、本科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
  数十年来,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一直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占据主要地位的是“高级专门人才”目标;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美国会计教育的影响,提出通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入21世纪,人们较多地批判了本科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也不完全赞同“通才”的定位。
  概括地说,专才教育的重心在于使受教育者能适应某一职业、行业的需要,而不在于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才教育的重心在于开发受教育者的心智和潜能,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社会适应性,而不在于学到多少专业知识和技能。专才教育往往专业课庞大复杂,学生负担太重,学生的知识面过窄,难以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实际上,学生出校门成不了“高级专门人才”。通才教育过分强调“通用”,容易出现“什么都会,什么都不会”的现象。
  会计学专家阎达五教授在其主编的《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2000年出版)中指出,专才教育目标在过去是合适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考虑到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目标存在许多缺陷”,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和融合,正在形成一种对‘边缘人才’的渴求”,毕业生今后面临的“将是一种多元性的和开放的工作”,“过去强调专门或高级专门人才,必然造成课程设置上专业课多,基础课少,强调会计技术的掌握而忽视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建议将会计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调整为“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具备较好地从事会计、审计、理财及其它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阎教授在这里提及“边缘人才”,很多学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和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下,强烈主张采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并认为这是我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调整。
  如何理解“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杨志坚在其博士论文《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2005)中指出复合性主要涉及知识问题,应用型主要涉及能力问题;“从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的角度看,这种人才具有通才的性质,但不是通才;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角度看,这种人才具有专才的性质,但不是专才;它也不只是复合型人才,因为复合型人才的落脚点在于知识的复合,虽然逻辑性地包含着对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视,但不强调应用;它也不只是应用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落脚点在应用能力,虽然逻辑性地包含着对知识的重视,但不强调知识。它一方面可以避免通才与专才所局限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强调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从整体来看,它是介于通才与专才之间的一种人才类型”。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各行各业的基层单位和部门从事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性应用型会计人才,其特征是:知识面宽,理论基础扎实,懂政策又懂经营管理;全面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特别是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技巧熟练,有较强的会计实际工作能力;适应性强,有发展潜力。
  
  四、学科与职业双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重点
  为了提高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大力加强学科与职业双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研究的逻辑思路
  摆脱传统的完全按学科体系研究的方法,而从会计职业研究会计专业,从会计职业情境、工作过程研究会计课程论,从会计职业活动、职业行动研究会计教学论。
  这里,“会计职业”是一个组或群,涉及如阎达五教授指出的会计、审计、理财及其它相关经济管理工作(注:据我们调查,从事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毕业生有35%左右)。
  依托会计学科,从会计职业的角度整合教育过程与工作过程,整合会计职业所需的知识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学习情境的革新是会计本科教育研究的核心。
  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沟通会计学科与会计职业?
  ·会计职业工作经验能不能在学生求学期间得到更多的培养?
  ·会计专业理论能否以更自然、更有效的方式来教与学?
  (二)培养目标的确定
  任何职业和岗位在社会中都承担某种角色,体现某种职业行为,与社会之间有某种契约,为社会提供某种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的独到之处,从而对从事该职业的人员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独特的要求。因此,要从对“会计职业”和“会计职业领域”的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目前,对会计职业角色、行为方式及其特征的研究显得不够。
  (三)实现途径与方法
  1. 会计学科与会计职业双主导(双本位)的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和会计职业的视角,从相关学科导出具有会计职业特殊性的专业内容,重组会计专业所需的知识,按会计职业独特的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
  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主体、“做中学”与“学中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体验式学习与工作结合的学习;学习真实的工作。学科与职业的沟通,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融合,许多内容可以先做(实事)后学(理论),先学(做事)后教(理论),先会(做事)后学(理论)。学生通过典型的会计职业实践、会计职业活动获得技能、经验和知识,理解会计理论。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即学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3. 关于学习情境的建设。会计知识的学习与具体情境紧密相关。注重情境教学是应用型会计本科教学的特点,所以开发与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相适应的学习情境极其重要,尤其是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技能操作的功能一体化的专业教室或学习场所,它以模拟的企业集团运作场景(甚至包括银行、税务、证券等),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处理企业的业务。此外,要大力建设基于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会计学专业网络教学平台(专业网站)。
  
  五、结束语
  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应具有更强的职业属性。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由于我们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自传统教育、精英教育,习惯于按传统教育、精英教育的方式来办学,本文开头所提出的定位过高和走不出传统的精英教育、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这两个问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如果我们对此不以为然或不愿意承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很难取得突破,教育部反复强调的“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将难免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