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会计计算方法按生产要素分离认为、物理贡献价值的研究

2008-12-29 00:00:00李世聪
会计之友 2008年2期


  摘要:文章从价值角度将生产要素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两个方面,并按照这两个方面对企业人力、物力创造的贡献价值进行分离,同时对分离的必要性及其分离模型的设计作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分离模型分别反映人力、物力各自创造的贡献价值,为计量人力资本群体、个体贡献价值创造和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提供了量化依据。
  关键词:人力、物力的分离;贡献价值;贡献率模型
  
  一、人力、物力贡献价值分离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一般性资源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转化为各生产要素按贯彻参与分配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一)古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阶段
  古典学派主要以斯密、李嘉图等人为代表,其思想和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劳动分工基础上的劳动和资本要素决定并分享企业利润。
  1 斯密的分配理论。根据斯密的观点,商品的价值或者交换价值由3部分组成,即劳动工资、土地地租及资本利润。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可以交换价值的3个根本源泉。
  2 萨依的分配理论。生产力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3个要素组成。每一种生产力都能够给它的所有者带来收入,人的劳动由此也分为哲学家或科学家、农场主、工厂主或商人、工人的劳动,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收入。
  3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是按照剩余价值在社会资本中每个资本应得份额的比例在资本家之间分配。
  
  (二)近代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阶段
  工业社会的后期分配模式即新古典分配模式。具体又分为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近代学派(1870~1913年)主要以马歌尔等人为代表,其思想和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参加生产过程投入的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决定企业的利润并参与利润分享。在以主观效用为基础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和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马歇尔作为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供求均衡经济理论。即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其价格的理论,各个生产要素按照此原则进行收益分配。
  
  (三)现代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阶段
  现代学派主要以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人物为代表,其主要思想和理论研究的内容是:参加生产过程的各个生产要素决定并按照自己的份额分享企业的利润。新古典综合学派主要以美国的凯恩斯主义学派为代表,在其分配理论中,继承了边际生产力理论的主要观点,同时将一般均衡理论和凯恩斯国家干预主张结合起来。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其代表人物萨缪尔森认为。通过将相互依存的各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结合在一起。市场就形成了土地所有者、劳动者和资本的各种收益,同时也提出公司利润来自于隐含收入、承担风险收入和垄断收入。
  在本研究中,笔者从价值研究的角度将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本、人力、土地)划分为人力和物质资本两个方面,并重点对这两个方面的贡献价值进行科学分离的研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ohultz)认为资本有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物质资本体现在物质产品上,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现代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因此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进行再生产过程所必需的,与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资料的投资相同,它与物力资本一样都对企业剩余价值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人力资本也应该依据它对企业创造价值的贡献程度来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
  根据生产要素所有权及其权重理论,每种要素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时必然要求索取回报[非劳动生产要素(如资本利息)的回报、土地要求地租的回报等],回报的大小取决于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权重及其贡献程度。作为能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超额价值的生产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本更是参与企业价值创造的一种重要资本,那么,人力资本贡献价值就应该像企业的其他投资资本一样构成企业产权的一部分,并享有收益获得权。
  在现代经济社会,人力资本已成为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本,是加快发展的力量来源。人力资本这一不可忽视的资本要素使价值创造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的分配格局必然被打破,取而代之以新型的分配方式即人力资本参与价值分配。在这种新型分配方式下,人力资本贡献价值与价值分配统一起来,体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方位的进步。人力资本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能获得相应的价值回报,不仅是岗位薪水的提高,还是对人力资本贡献所创造价值的肯定;是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能够激励高素质人才不断创新价值,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对于人力资本参与价值分配方式,首先应考虑的就是如何计量人力资本贡献价值问题。劳动者在劳动时除创造自身价值外,更多的是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些价值就是通过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来实现的,也就是劳动者运用物力资本来创造的,是人力和物力相结合的产物。就企业而言,企业的新价值虽然是人力和物力共同创造的,但按照现行的会计核算,已无法区分人力和物力,甚至认为企业的新价值完全由物力创造,而将人力排除在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由于两者不能分离,造成的影响有:第一,宏观上无法体现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微观上无法反映企业效益的高低,企业效益高低的原因不明。就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无法对症下药:第二,无法对人力的贡献价值进行计量,企业的群体和个体价值无法计算出来,个人回报就更无法计算了,无疑将影响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最终将影响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第三,收益分配改革十分困难,劳动者参与收益分配时最重要的是要有量化依据,而只有把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从物力资本价值中分离出来。为计量人力资本群体价值创造条件,才能在此基础上计量个体价值,为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提供依据;第四,不仅企业无法反映人力的价值,国家也无法从宏观上进行统计和公布,致使不能及时提供和反映出人力资本情报,从而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的制定。因此,科学地分离人力、物力的贡献价值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二、人力、物力贡献价值分离的基本思路
  
  目前,如何把人力所创造的价值从人力、物力共同创造的价值中分离出来是国内外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西方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投入产出函数理论提供了分离贡献价值的思路。为什么分离人力、物力贡献价值要以投入和产出价值为内容呢?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是生产和流通不可分割的两方面。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人们创造出贡献价值,所以说贡献价值是人力、物力的结晶。具体而言:一是贡献价值是劳动者运用物力资本、通过辛勤劳动将投入和产出的贡献价值融入物质产品之中形成产品的价值,通过销售来实现销售收益。所以,销售收益的本身就含有人力、物力创造的贡献价值:二是人力资本是有价值且比任何物质资本更有价值的经济资本。当劳动者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投入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时,就是将凝结在企业人力资本上的资本投入企业。劳动者投入企业后所耗用的投入价值和产出的新价值,就构成企业的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所以,依据投入和产出价值即贡献价值进行分离是最为科学的。投入产出的贡献价值体现了人的内在功能,通过人的劳动与物力相结合创造出贡献价值,这是劳动者内在能力的外在表现,以这个看得见的价值量作为衡量贡献大小的标准和尺度来分离其贡献价值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分离贡献价值,既把人力资本贡献价值从物力资本中分离出来,又为计量人力资本群体、个体贡献价值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有将人力资本群体和个体贡献价值的量化建立在分离出人力资本贡献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人力资本群体和个体贡献价值的计量,才能为人力资本分配价值和实现个人贡献价值的回报提供科学依据。
  
  
  
  三、人力、物力贡献价值分离模型的构建
  
  为了把人力、物力共同创造的贡献价值分离开来,首先要求出人力资本贡献价值在人力、物力贡献价值中的比例,即人力资本贡献率,而后才能求得人力资本贡献价值。根据这一概念,人力资本贡献价值的模型可以表述为:人力资本贡献价值=人力资本贡献率(H)×人力物力贡献价值
  选用什么指标代表人力、物力共同创造的贡献价值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选用企业中的人力、物力共同创造的贡献价值指标比较合理,具体选用什么贡献价值指标则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对于工业企业。选用增加值作为贡献价值指标比较合理。因为增加值是当年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是在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消耗的物化劳动转移价值后的剩余产品价值,反映了生产经营和劳务活动的最终成果,表明了企业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同时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是建立资金流量核算的基础。
  人力资本贡献率(H)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H反映了人力、物力对企业效益(或产出)的贡献比例,关系到人力、物力共同创造的贡献价值能否正确分离开来。确定H之前。引入柯布·道格拉斯投入产出函数,表明企业的效益(或产出)与人力和物力资本的投入呈函数关系,即:
  Q=ALαKβ (1)
  式中:Q为效益(或产出):L为人力资本的投入;K为物力资本的投入;A为技术水平参数;α为人力资本投入的效益参数;β为物力资本投入的效益参数。
  为了简化计算,将式(1)两边取对数,则:
  InQ=InLα+InKβ+lnA(2)
  令Q'=lnQ,A'=InA,L'=InL,K'=InK,则式(2)为:
  Q'=A'+αL'+βK'(3)
  式中:Q'为企业效益(或产出)的对数值:L'为人力资本投入的对数值;K'为物力资本投八的对数值:A'为技术水平参数的对数值。
  为求得H,假设在短期内企业规模稳定,则技术水平参数A保持不变。因为A不是实质性的生产要素,而是渗透于人力和物力之中,可视为常量不予考虑。因此式(3)可以表示为:
  Q'=αL'+βK'(4)
  根据假设条件,可测得企业近两年的效益和人力物力资本投入的2组数据,代入式(4),得:
  Q'=L'α+K'β
  Q'=L'α+K'β(5)
  解方程组(5),即可求出α,β值。显然。式(5)已说明短期内企业效益(或产出)与人力、物力资本的投入之间呈线性关系。运用式(5)便可以求得
  H=αL'/(αL'+βK')(6)
  将α,β值代入式(6),即可求得H,再乘以企业中人力物力共同创造的贡献价值,即可求得人力资本的贡献价值,从而实现人力贡献价值和物力贡献价值的科学分离。
  另外,还要考虑α,β值的代表性。由于人力资本是一种很特殊的资本,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高度的流动性。当人力资本进人企业时,往往不能像物力资本那样可以立即体现出其作用大小。表现出滞后性的特点。物力资本的价值转移也可能受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两类资本在不同时期对企业效益(或产出)的贡献程度是不断变化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对多个年度的α,β进行移动加权,得到符合其变动趋势的结果,使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具体方法为:
  1 由第1年和第2年的投入产出方程
  Q'=αL',解出第一组α,β。
  Q'=α L'+βK'
  2 由第2年和第3年的投入产出方程
  Q'=L'α+K'β,解出第二组α,β。
  Q'=αL'+βK
  3 根据方程组所涉及的年度产出效益的大小作为对两组α,β的加权权数λ,λ的确认依据(λ+λ=1),有:
  α=λα+λα(7)
  β=λβ+λβ
  4 λ,λ的计算。设第1年和第2年的产出之和为q,第2年和第3年的产出之和为q,则λ=q/(q+q),λ=q/(q+q)
  式中:λ,为α,β即第1年和第2年产出的弹性权数;λ为α,β即第2年和第3年产出的弹性权数。
  5 将求得的λ,λ代入式(7),通过加权平均求得符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α,β值。
  6将α,β值代入式(6),即可计算出人力资本贡献率H。
  7 将H乘以企业总的贡献价值,即可求得人力资本贡献价值,从而使两者科学地分离开来。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取先后多年的资料,通过多组α,β的连续加权更为准确。
  人力、物力资本贡献价值的分离和人力资本贡献价值的测算。为企业中人力资本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提供了科学、具体、明确的量化依据。使劳动者创造的贡献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和索取应得的剩余权益。
  
  四、人力、物力贡献价值分离模型的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初步构建的人力资本贡献价值计量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在某企业(A公司)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和实证验算,A公司1999~2001年各项指标值见表1。
  根据表1,将A公司1999年和2000年、2000年和2001年人力、物力资本的投入和产出的数据带入式(4),得:
  26 803 866.82=12 608 808.74×α+61 515 542.51×β
  30 624 093.17=18 023 977.11×α+B6 620 435.06×β,
  解得α=1.304,β=0.237 6
  30 624 093.17=18 023 977.11×α+86 620 435.06×β
  35 351 640.16=20 343 210.38×α+99 867 456.21×β
  解得α=1.390,β=0.374 6
  而1999~2000年的总产出q=26 803 866.82+30 624 093.17=57 427 953.99;2000~2001年的总产出q=30624093.17+35351 640.16=65975 733.33,将q,q代入式(8),则λ=0.46,λ=0.54
  对α,β,和α,β移动加权平均。以λ作为α,β的权数,以λ作为α,β的权数,将各组解及λ,λ代入式(7),得α=1.35,β=0.31
  将α,β代入式(6),得H=0.4 716,H=0.4 754,H=0.4 700
  将人力资本贡献率(H)乘以企业中人力物力共同创造的贡献价值(Q)即可求得A公司人力资本的贡献价值,由人力资本的贡献价值可得到物力资本的贡献价值(见表2)。快,产品质量高,适销对路好,使企业创造的价值逐年提高,企业人力资本贡献价值逐年上升,效益明显提高。
  
  五、结论
  
  企业中人力物力共同创造的贡献价值一直是混为一体,无法区分甚至将企业创造的贡献价值完全归功于物力而将人力排除在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本研究中,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以及资产价值计量理论,把人力物力共同创造的贡献价值分离开来,构建了分离模型即贡献率模型,该模型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把模型应用于企业时,能够将企业创造的贡献价值科学地分离开来,为计量人力资本价值提供量化依据,为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提供分配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