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企业信用指数评级方法研究”(项目号06BTJ00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 笔者试从会计学的视角,分析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企业信用行为,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
【关键词】 企业; 信用; 会计学; 会计信息
由于经济主体的信用水平直接影响着市场交易的成本和效率,企业信用评级问题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并已取得诸多成果。但在会计信息日益为整个社会接受并影响人们行为的背景下,运用会计学理论分析企业信用问题,还是一个新的尝试。
一、关于企业信用
信用,一般是指履约行为、规范的总和,体现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基于经济利益的相互信任和授信关系。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信用有其专属含义,即企业履行约定责任、义务的能力和程度。良好的信用有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获取外部资源,增加收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众多企业守信而形成的交易环境能够促进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因此,有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内部基于“信任和承诺”建立的稳定协作关系,正是集群环境竞争力的形成基础。相反,信用缺失,企业融资活动主要依赖银行,必然导致市场秩序恶化,进而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重大安全隐患。
国外企业信用研究涉及信用水平评级指标、评价方法和模型。在评级指标由单变量(William Beave,1968)向多变量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元线性分析(E.I.Altman,1968)、条件逻辑分析(Ohlson,1980)和神经网络分析(Odom,Sharda,1990)等评价方法,相应建成各种评级模型,如J.P.Morgan创建的Credit Metrics模型,瑞士银行的CreditRisk+模型,信孚银行的RAROC模型等。我国学者陈静(1999)、高培业(2000)、张玲(2004)、李小燕(2005)以特别处理(ST)公司为违约样本,对偿债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二、企业信用行为的过程影响因素
(一)收入与成本
1.守信收入与守信成本。守信收入。这是指企业守信,在上游供应链、下游销售链、内部生产链中形成心理信任与价值认同,进而形成的收入增值。其内容主要有:(1)成为上游货物、资金供应商的重要客户,获得最多信息、特惠价格、最先时间和最大赊购或贷款数量,节省购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所增加的收入;(2)获得下游销售商或顾客的信任,节约销售费用,提高销售量所增加的收入;(3)获得内部员工的忠诚、敬业,节约员工流动的可见成本(如新员工招聘和培训成本)、不可见成本(原熟练工所承担的超额工作量等),提高生产效率所增加的收入。
守信成本。这是指企业信用的建立和维护成本,主要包括:(1)由于守信,丧失了更为优惠的交易机会而发生的差额费用;(2)为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而增加的生产费用、售后服务费用;(3)为保证员工待遇而增加的人工费用等。
2.失信收入与失信成本。失信收入。主要有三种类型:(1)与上游货物供应商(或资金供应商)交易中,到期不履约,无偿获取供应商的财物或资金,或拖欠货款不付利息,形成变相收入;(2)通过广告支持、价格政策等,骗取下游销售商或顾客的信任,提供劣质商品或服务,形成变相收入;(3)通过失信行为,降低企业内部人工成本等,形成变相收入。
失信成本。企业为获得失信收入所付出的代价,包括直接成本(如索赔、诉讼费等惩戒成本)和间接成本(由于失信而造成的机会成本)。失信成本主要有以下四类:(1)失信于银行,导致银行惜贷,要求企业承担高利率贷款和第三方担保等增加的融资费用;(2)失信于供货商,企业为构建新的供销关系所增加的交易费用;(3)失信于消费者,企业重建形象发生的费用,如长期的大额广告宣传费;(4)失信于员工,企业在监督或检验上增加的人力、物力等费用。
3.收入与成本的关系。收入与成本之间首先表现为背反关系,因为收益在数额上等于收入与成本的差。同时,其间又具有正相关关系,因为守信收入的增加需要守信成本的增加来支持,守信成本的增加又可以诱导守信收入的增加,同样,失信收入的增加也会导致失信成本的增加,失信成本的增加又为失信收入的增加提供可能。
(二)收益与风险
1.预期收益的确定性效应。在确定性决策(未来情况完全确定、已知)和风险性决策(未来情况不能完全确定,但其可能性已知或者可估计)中,即使可能的结果有更好的预期价值,人们也会因为厌恶风险,优选确定的结果。假如守信收益为300元的概率是80%,失信收益为200元的概率是100%,企业大多会选择失信,因为如果守信,有20%被蒙骗的可能性;反之,若守信收益为300元的概率是100%,失信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企业一般选择守信,因为失信者有30%被惩罚的可能性。
2.预期收益的对方依赖性。信息不对称时,由于不知道对方是否守信,交易主体为使己方的守信损失最小,失信收益最大,而优选失信。因为,若对方失信,交易的可能结果有三:(1)己方守信,则有损失;(2)己方失信,且程度与对方一致,则盈亏持平;(3)己方失信,且程度更甚,则有收益。这样,企业在交易中往往优选失信,导致失信者剧增,守信者锐减。
(三)企业守信与失信的抉择分析
1.守信与失信的利益权衡。在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下,交易主体的行为取决于收入—成本核算,即对收益的预期。若信用制度健全,守信收入大于守信成本,则优选守信;否则,优选失信。如在西方国家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被发现后,则被吊销营业执照,且不能再涉足会计界,其失信成本远大于收益;但在我国则是经过批评、警告、罚款等教育和处罚后,仍继续原职业,并有机会在以后的继续失信中弥补失信成本,其失信成本远小于收入。因此,我国的虚假审计报告较多。
2.守信与失信的风险预期。企业在交易中的信用行为,依赖于守信的预期收益是否更有保障以及对交易对方信用行为的推测。若信用制度较为健全,失信受处罚的可能性较大,守信受蒙骗的可能性较小,并且因为信用环境较好而推测对方能够守信,则优选守信;否则,只有失信。
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预期,通常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1)交易重复性,即相对于新客户而言,经常交易的老客户带来的信用风险较小,重复交易会加强交易双方的信任度;(2)决策的路径依赖性,即前次交易的信用风险,会影响本次交易的信用决策(前次交易,对方守信,本次大多认为对方守信,反之,一般推测对方失信);(3)信用行为的环境依赖性,若邻近的企业(包括地理邻近、组织邻近、认知邻近、制度邻近和社会邻近)大多守信,获取守信收益,则优选守信;否则,宁愿失信。
三、企业信用行为的结果影响因素
(一)信用行为与资产
目前,企业间的竞争焦点已经从以价格为核心的产品竞争,转化为以附加价值为核心的服务和客户竞争,并深化到以信用为核心的品牌、经营理念、资源整合能力等无形资源的竞争。由于积极履约而形成的企业信用形象,必然促进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增强企业融资能力;获得协作企业的信任,提高交易效率;获得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认同,强化品牌效应。可见,良好的信用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即资产。因此,守信行为促进企业形象资产增值,而失信将导致其减值。
(二)信用行为与负债
企业的守信和失信行为均会引起负债增加。健全的信用制度下,企业的守信行为只会增加一般负债,而失信行为还会增加形象负债,即由于失信而形成的追加负债,如失信于银行增加的罚息,失信于上游供货商所增加的延期付款利息,失信于消费者形成的赔偿债务等。相反,若信用制度不完善,失信所形成的负债与守信相当,甚至更低,则会助长失信行为的蔓延。
(三)信用行为与所有者权益
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由投入资本和资本增值构成。事实表明,信用良好的企业能够获得社会大众的信赖,具有较强的资本增值能力,进而形成强大的投资吸引力,增加所有者权益;反之,企业的信誉度低下,难以长期生存,难以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直接影响资本投资,所有者权益难以增长。
四、建议
(一)统一信用信息披露内容
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不少地方政府把信用平台建设落实到银行或工商部门,导致现有数据平台和网上查询系统只侧重于银行贷款和购销合同的履行情况,不够规范、系统和全面,迫切需要统一信息内容。借鉴江苏省信用管理办法,企业信用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1.识别信息(如企业名称、地址、经济类别、法定代表人,注册资金、股东情况等);2.信贷信息(信贷履约信息);3.公共信息(企业财务状况、纳税、质量安全、进出口、社会保险、劳动用工、薪酬支付、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公用服务事业缴费等记录);4.其他与企业信用相关的信息。
(二)完善财务状况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财务会计信息较为全面、及时和规范,且日益为整个社会接受并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建议完善现行财务信息制度,增强失信风险的可辨别性。
1.改进会计要素信息的披露内容。(1)资产项目,列示“应收账款”的账龄和债务单位;(2)负债项目,列示“应付账款”的账龄和债权单位,“其他应付款”中的“应付罚款和赔偿”,“或有负债”的明细项目(如未来可能要支付的赔偿款、待决诉讼费);(3)所有者权益项目,单独列示“资本公积”中“接受捐赠等造成的资本公积”(区别于投资);(4)收入项目,单独列示“营业外收入”中的“其他企业或个人的赔偿、罚款收入”,并注明相关单位或个人的主要识别信息;(5)费用项目,列示“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支出”中的“赔偿、罚款支出”及其原因。
2.改进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内容。(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详细列示“其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来源,防止企业从关联方调度资金,掩盖经营不善的真相以及由于产品质量问题的赔偿,或者由于合同毁约、违约造成罚款、赔偿支出以及关联企业调出资金额。(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单独列示“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的现金”的投资项目、金额和收益额,“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现金”的债券种类和金额。(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说明现金流入渠道以及现金流出去向。
(三)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全国联网
我国各地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开展,如,浙江省建立企业信用基本数据库,使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不良贷款率降到1.67%,湖南省已经开通了“三库一网一平台”,深圳市建成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但信息共享范围只限于相应省份。为扩大信用信息共享范围,迫切需要规定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加工、使用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基本数据库,作为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形成“事事守信,路路畅通;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环境,促使企业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同时,增加失信成本,发挥“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促进企业信用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信用评级工作,逐步实现信用分类监管
青海省为企业贴上“信用标签”(绿牌/守信企业;蓝牌/警示企业;黄牌/失信企业;黑牌/严重失信企业),进行信用分类监管,初步建立起“守信受益”和“失信惩戒”机制。其他省份的信用评价工作也在积极探索之中。目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规范信用等级及其标准;2.完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反映企业履约能力以外,还应当考虑履约意愿(常用履约记录反映)因素;3.完善评价方法,增强其可操作性;4.完善对评价机构的监督管理办法;5.明确法律责任,提高信用惩罚力度,增加失信成本和风险。
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企业的经济利益相关群体,如债权人、股东、消费者,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只是在部分群体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才识其真面目。客观、及时地披露企业信用信息,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信用信息披露内容,完善披露制度,实现信息共享,逐步实现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使诚实守信成为企业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行为,才能优化信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参考文献】
[1] 沈友娣,顾志群.中小企业群核心竞争力研究.经济问题,2005,(8):38-40.
[2] (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3] 马洪潮,张屹山.国外行为经济理论模式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9).
[4]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The Standardised Approach to Credit Risk[D].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01,(5):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