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国机构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和财政部门预算改革逐步推广的过程中,现行粗放式的预算管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此,建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事业单位; 预算; 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陆续开展了包括以部门预算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编制改革、以国库单一账户为核心内容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以推进政府采购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等三个方面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旨在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新机制。改革在促进廉政建设,规范事业行政单位支出管理,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等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各项改革都还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制度上尚不完善,加上受旧的惯性思维与习惯做法的影响,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
一、现行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的时间晚,周期短
在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中,整个预算编制过程只有短短的1-2个月,预算编制质量不高,而且年初几个月根本没有预算可以执行。由于年初处于无预算状态,单位预算批复下达的晚,许多资金只能够参照上年度支出水平进行控制,缺乏应有的科学性,造成与事业的发展不同步。
(二)预算编制粗糙,内容简单
主要体现在编制年度预算前,对全年工作缺乏充分的预测与详细的规划,编制的预算先天不足,再加上年度中间开展计划外工作或上新项目时不考虑年初经费预算,致使年初预算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更无什么严密性可言,导致年度中间预算追加频繁,使单位在很多时候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三)项目预算的编制不细
在编制项目预算时,有业务项目名称,但无相应的预算经济指标列支内容。致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控依据,一些项目经费成了预算单位调控预算经费的蓄水池,普遍存在挤占项目预算补充经费预算的情况;同时预算编制的简单粗糙和不确定性,给预算的审核批准、预算的执行、预算的监督、预算业绩考核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相脱节,预算编制不全面
我国事业单位传统的预算体系是预算资金内外分离的预算体制,使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充分考虑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单纯地依靠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拔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经营收入来弥补资金的不足。这也使得单独考虑预算内资金编制的财务预算逐渐失去其经济意义,不能真实地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和运营效率。
(五)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这是在事业单位中更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领导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单位的预算机构形同虚设,单位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活动时,根本不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传统的预算通常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部门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而不是根据部门项目情况及人员配备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做只能使“贫富差距”加大,不能适应部门的发展需要,严重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
(六)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与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目前事业单位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由此在支出管理上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如何,也缺乏系统考核机制,继而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二、改革现行预算管理体制的对策
(一)加强认识,转变观念
一方面要认识到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单位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单位管理,提高单位行政、办事效益。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且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增强预算法制观念,强化预算约束,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是全面贯彻《预算法》的要求。
(二)预算管理推行复式管理,强化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职能
复式预算管理就是将统一预算年度的经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来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费用,并使两者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实行复式预算管理,有利于强化财务监督管理职能,可以把各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开管理,并根据其财力来确定两种资金的比例,从制度上杜绝两种不同性质资金在安排使用上的相互挤占和挪用。同时,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后,对不同性质的经费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能较快地提高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度。
(三)提高预算编制时间、编制方法的科学性
预算编制是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掌握单位本身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既要着眼于年度需求,又要考虑历史,预测未来;既要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国家财力;既要讲求局部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等等。这其中包含着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项目论证、目标预测、协调平衡等大量工作,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其基本要求。同时,应彻底摈弃“基数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使预算的编制更具前瞻性。
(四)建立约束机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强化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严格经费支出管理,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和经费开支报销程序,杜绝挥霍浪费现象;统筹安排使用各项经费;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这样,从单位内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它是预算执行的必要延伸。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一方面要制定必要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让单位监察、审计、业务主办部门等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做到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有制度约束,有人力保障,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另一方面是对资金使用效益,尤其是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要有考核评价机制。如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差别较大或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的,就应考虑调整预算编制的标准、方法,在目前对多数项目资金采取以拨代支的预算管理模式下,建立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机制尤为重要。只有做到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才能实现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追踪问效管理。
(六)进一步完善和推进政府采购制度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以为财政支出管理和部门预算管理创造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模式,实施政府采购后的采购价格、预算单位设备配置等信息也为细化部门预算、制订部门支出标准创造了条件。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提高部门预算执行准确性和效率。在目前政府采购基础上可进一步对各部门消耗的共性物料支出以及出差所购车、船、机票进行统一汇总,实行集中或定点采购。使各单位的共性物料支出由各单位自行零星采购转变成通过法定的集中大额采购,充分运用竞争机制,大幅度节约财政资金。
总之,加强事业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以合理、完善的预算为基础,以多项配套措施为依托,采取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结合的多种监督管理手段,对整个预算过程实行全方位的控制。随着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推广与日益完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必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实现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拨款的统一课题组.实现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拨款的统一.经济研究参考,2006.55.
[2] 蔡昌银.浅谈预算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经济师,2007.3.
[3] 刘瑞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探索.河北财会,2006.9.
[4] 孙金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审计与理财,2007.5.
[5] 时玉莲.关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些思考(上).经济问题探索,2007.2.
[6] 时玉莲,关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些思考(下),经济问题探索,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