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导致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内部构成和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持股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对其财务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支付对价;股权结构;财务目标
一、对价支付方式述评
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采用了多种方式:派现、送股、转增股、送权证等,同时辅之以股票回购、缩股、资产重组、资产置换、注资、承债等手段。这些方式和手段中,既有投资大众熟悉的,也有投资大众不熟悉的。
派现就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以现金的方式支付对价。其优点在于:流通股股东相当于获得了现金股利,收到了现金。但非流通股股东必须有足够的现金,否则会造成现金的捉襟见肘,甚至导致上市公司现金短缺,可能给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送股就是非流通股股东以其股份免费送给流通股股东的方式支付对价。转增股就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方式支付对价。两种方式的共同优点在于:流通股股东免费获得了可上市流通的股票,如果除权后股价上涨就能获得价差收益;非流通股股东无需支付现金,不必设法筹措大量现金和担心由此造成的现金短缺。但送股改变了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转增股则改变了公司净资产内部项目之间的结构。
送权证就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以权证的方式支付对价。权证是指标的证券发行人或其以外的第三人发行的,约定持有人在规定期间内或特定到期日,有权按约定价格向发行人购买或出售标的证券,或以现金结算方式收取结算差价的有价证券。有权购买股票的权证称为认购权证,有权出售股票的权证称作认沽权证。权证又分为欧式权证和美式权证两种。欧式权证就是只有到了到期日才能行权的权证。美式权证则是在到期日之前随时都可以行权的权证。现在送出的大都是欧式权证。送权证的优势在于:流通股股东免费获得非流通股股东送出的认购权证或认沽权证,权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出售,从而获得价差收益;如果持有到行权日,持有人可以按约定价格向权证发行人购买或出售相应比例的股票,如果股票市场上标的股票价格高于行权买价或低于行权售价,持有人便可获得价差收益(反之则会产生价差损失);非流通股股东无需立即支付现金或送出股票,有较长的缓冲期而赢得回旋余地;权证的推出还创新了我国大陆证券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丰富了交易制度。但权证的市场风险大,在牛市中由于标的股票的市价往往高于权证的行权价,使得认沽权证的内在价值为零,而在熊市中由于标的股票的市价可能低于权证的行权价,使得认购权证的内在价值也可能为零。
股票回购、缩股、资产重组、资产置换、注资、承债等手段实质上并不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而是非流通股股东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优化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注入优质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和减轻流通股股东债务负担,以达到改善上市公司经营条件、提高经营效率、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间接给予流通股股东回报。这些手段是常见的资本运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实际支付对价时并不一定只采用单一的对价方式,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同时使用几种方式和手段,使支付对价的综合效果更佳,使股权分置改革进程更为顺利。
二、支付对价与股权结构变动探析
无论非流通股股东采用哪种对价支付方式,都将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一是支付对价可使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内部构成发生结构变化。二是大多数对价支付方式会改变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具体探析如下:
以现金方式支付对价,一方面使公司的现金资产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减少,其结果是现金流出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各项目之间发生结构变化。但它不会改变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仍然维持非流通股股东的原有控股权。
以送股方式支付对价,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减少,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增加,改变了两类股东持股比例,非流通股股东的控股权有所稀释。同时,按市场交易规则,送股部分也随即上市流通,扩大了流通股的比例,这实际上是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第一批转为流通的非流通股。由于送股方式只涉及股本内部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结构比例变化,总股本并未改变,也不涉及所有者权益其他项目的变动,因此,不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发生变动。
以转增股方式支付对价,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数不变,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增加,股本总量增加,也改变了两类股东持股比例,非流通股股东的控股权相对有所稀释。按市场交易规则,转增股部分也随即上市流通,扩大了流通股的比例,这实际上也是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第一批转为流通的非流通股。由于该种方式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从而使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相应发生变化,但并未产生现实的现金流出量。
以送权证方式支付对价,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在行权前均不变,认购权证行权后会使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减少,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增加,非流通股股东的控股权有所稀释。反之,认沽权证行权后会使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增加,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减少,非流通股股东的控股权更趋集中。但这种方式不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发生任何变化,只有当权证行权时才会产生现金流入量或现金流出量。
股票回购、缩股、资产重组、资产置换、注资、承债等辅助手段的使用,最终都将导致资本内部结构变化,运用得当就有利于资本结构的优化,降低综合资本成本,提高每股收益。若运用不当则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股权结构变动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影响
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时代,扭曲和阻碍了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正确定位与顺利实现。由于股权分置状况下,流通股股东关注的利益焦点是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非流通股股东因其不能在证券市场上出售非流通股票,只能在场外协议转让,协议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关联度极低,不会随股票市价上涨而增加收益,也不会随股票市价下跌而产生直接损失,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分置”。利益分置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财务目标扭曲,财务治理不完善。如控股股东将上市公司作为“摇钱树”,大肆违规占用控股上市公司资金,免费使用上市公司优质资产,强令上市公司为其提供借款担保等。于是导致了财务管理目标名义上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实质上是非流通股股东利益最大化。此外,由于非流通股不能交易,上市公司流通股本大约只有总股本的1/3,流通规模较小,股市投机性强,价格发现不充分,使得股价不能真实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难以用股价和流通市值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业绩考核与评价,往往只能用传统方式进行考评。而用传统的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业绩考评,缺乏市场化的客观标准,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十分有限,难以充分调动他们提升公司价值的内在冲动,不利于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通过前面的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以多种方式支付对价,大都会从非流通股与流通股比例和所有者权益结构两个方面改变原有的股权结构,而股权结构变动又对上市公司财务目标的定位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如何演绎的呢?下面作具体的探讨:
(一)非流通股与流通股比例变化乃至非流通股消亡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后非流通股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乃至最终消亡,上市公司股权进入全流通时代,“利益分置”状态也随之变为“利益趋同”,所有股权价值直接与股票市场价格息息相关,都可以通过公司股价上涨而增加收益,也会随股票市价下跌而产生直接损失,真正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巩固全体股东的共同利益。利益趋同必然目标一致,全体股东都会迫切要求加强公司治理,逐步形成上市公司多角度、全方位的内外部约束和监督机制,关注资本运营和财务效益,关注公司股票价格,努力提升公司价值,从而消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名不副实的状况,使大小股东的财务目标统一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上来。
(二)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支付对价后,一方面所有者权益中的股本结构随之改变,即股本中国有股、法人股、个人股之间的比例改变,大股东要巩固或扩大自己的控股权,就必须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才能实现,即适量买入本公司股票;另一方面所有者权益中股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也随之变化,进而改变总资本中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发生改变,财务杠杆效应也相应变动。实践证明,如果支付对价方案论证科学,对价方式优化组合,对价标准适当,能够得到投资大众认可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好的市场效应,公司股票价格上涨,公司价值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如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支付对价时,按10送10股后每10股派现20.66元加送1.2股及16份欧式认沽权证,该公司股票“贵州茅台(600519)”2005年6月30日的收盘价为53.65元/股,2007年6月29日的收盘价为119.68元/股,上涨66.03元/股,涨幅123.08%;假如按复权价计算,2007年6月29日的收盘价为426.07元/股,上涨372.42元/股,涨幅694.17%,两年中该公司的市值大幅提高。
(三)股权激励措施更好地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为规范股权激励的管理,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这也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提供了法规依据。实际上一些上市公司伴随股权分置改革,在上述“管理办法”出台之前就已经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不过这些方案五花八门。如中信证券用于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于全体非流通股股东,带有明显的股权分置改革烙印。“管理办法”出台后,中捷股份、广州国光、苏泊尔等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都是按相关规定制定的,用于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于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的新股。总之,股权激励在我国是新生事物,上市公司推出具有“组合拳”作用的股权激励方案,改革传统意义上对公司管理层进行考核的财务指标体系,融入市场化的客观评价标准,强化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他们关注公司的股价,调动他们提升公司价值的内在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顺利实现。股权激励作为一种已经在国际上被证明行之有效的长期激励方式,经过我国上市公司的借鉴和消化,将来一定会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何丽梅,刘晓春. 《股权分置改革下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财会月刊,2006.6.
[2] 曾爱军.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 财会月刊,2006.8.
[3] 罗俊晖. 《从财务视角看待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问题》. 会计之友,2006.7.
[4] 周勤业,王啸. 《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若干会计与财务问题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2006.1.
[5] 李文智,刑周凌.《股权分置改革中“支付对价”涉及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审计与理财,2006.03
[6] 周娟.《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商场现代化,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