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与操作日趋规范,政府采购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显著发挥。但在零星物品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操作运行等方面却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这使得零星采购成为财务腐败的一个重要源头。为此,加强政府零星采购的控制,对于预防财务腐败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 政府采购; 财务腐败; 零星采购
政府采购的初衷是为了增加政府采购环节的透明度,规范采购行为,抑制采购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从而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但是现实生活中,一提到政府采购,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为了签订大宗商品、劳务的采购合同而进行的行贿受贿、徇私舞弊等腐败行为。无疑,大宗采购是政府采购财务腐败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是影响最严重而且扩展速度、涉及金额最令人担忧的形式。但是,在整个的政府采购支出中,还有一类不可小觑的支出——零星采购支出(根据不同的管理层级、管理权限与管理范围,数额可以界定在低于1万或20万),更是目前导致财政资金浪费、采购成本居高、采购效率低下、腐败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政府零星采购具有单项金额小,日常发生频率高,与那些动辄上百万、千万的大型项目相比较,相对的腐败额度要小得多,因此在采购的申请、审批、购买、监管等环节都存在着弱化甚至简化的现象。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正是这样的原因,零星政府采购产生的诱惑更强烈,提供腐败的机会要更多,相对的采购风险更低,但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更广泛。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总体性缺陷
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为合理的公共财政支出制度,也是被作为抑制腐败的有效途径,因此有“阳光采购”之称。美国于1761年就颁布了《政府采购法》,英国政府也于1782年设立了专门负责政府采购文具公用局。我国政府从1996年开始试行政府采购制度,并通过了《政府采购法》。
但是,从现实上说,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建立的前提下开始逐步形成的,作为政府采购客体的要素市场发育并不充分,市场的信号机制不灵敏,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各种规章制度及机制还不能满足国际化、现代化竞争的需要,这成为政府采购国际化、现代化的极大障碍。从理论上说,政府采购之所以具有防腐功能,原因首先在于采购主体分权制衡,天然存在互相监督制约的机制;其次在于公开信息,公平竞争,无法暗箱操作;最后在于严格按程序运作,按标准衡量取舍,从而保证了公平公正。以上三方面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互相衔制,互相弥补,可以说缺一不可。但我国目前政府采购的制度设计,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一)机构设置没有实现分权制衡
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绝大多数由财政部门主管,按照不同的地域划分,各级政府都有各自的政府采购部门。这种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政府采购的管理,符合国务院机构改革关于一项行政事务宜由一个主管部门管理的精神,避免了多部门重复管理。但是,各种矛盾和问题都集中在财政部门,不利于政府采购制度的顺利开展。既有权力过于集中之嫌,又使拥有直接采购权力的范围扩大,直接分布在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由于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经费由政府财政部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数额并不是铁板一块,按照单位编制和日常工作任务拨给的固定经费之外,一些临时性经费支出,都要向财政申请,这类申请给不给、给多少,财政部门有很大的制约力。因此,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愿意对财政部门的意见提出异议。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门又出任采购主管部门,既然是主管,很难说不在管理中越位,把宏观管理变成具体指导甚至越俎代庖,而经费的大头在财政手里攥着的采购单位,岂能为一件区区之采购而因小失大。从这一点上看,采购者与管理者权力失衡,形不成制约。
同时,财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在招标中介机构及评标专家的选择确定,投标供货商准入资格核准,招投标会的时间安排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是决定权。某种程度上说,财政部门对参与采购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制约力或影响力,对招标采购的全过程也都有一定的操纵力。由此可见,采购权力并没有实现分散制衡,而只是发生了转移,甚至是在转移后更加集中。而集中的权力,最便于暗箱操作,弄虚作假。
另外,按照目前政府采购制度的要求,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分别设立。这本来是一个分权制衡的设计,但在实际中,相当一些地方把执行机构也设在了财政部门麾下,有的就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成为一体,使设计上已经存在的集权缺陷被进一步扩大。
(二)有法不依得不到有效遏制
有人把目前政府采购中出现种种问题的责任归咎于法规不健全。但笔者认为,当前影响政府采购按预定方向前进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法规不健全。国家财政部自1999年以来先后颁布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合同监督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政府采购法》也已经于2003年1月1日执行。这些办法和法律已经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对涉及的政府采购行为进行了约束。但实际上,目前的政府招标采购主要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一些领导干部或者具体经办政府采购的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往往不能被及时制止,有时还被视为有魄力的表现。一些领导干部如果仅仅是有法不依,通常受不到惩处,只有造成了重大后果,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有法不依才会被当成问题。恰恰是这样的管理现状,导致政府采购的软肋更集中在了政府零星采购中。受政府工作效率及人员数的影响,很多监查部门将20万以下的政府采购项目不作为检查监管的重点,直接将其摈弃于监控之外。
(三)监督力量薄弱,投诉举证困难
对政府采购的监督,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督,即政府参与采购各方的互相监督。二是外部监督,即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这两种监督中,内部监督因为工作关联性很强,应当最容易发现问题和遏制违规行为。财政部门依据资金管理职能,应当是一个最为有力的资金监督部门,但财政部门如果担任主管部门,则很可能会直接参与一些采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的现象,使监督力量受到削弱。尤其是对于采购金额不大的项目,无论是采购方还是政府方,都不愿意因为“小小”价差问题而破坏企业与政府采购部门之间良好的关系,从而使零星采购更是游离于监督之外。
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上的制约力,一定程度上还会削弱采购单位对管理部门的监督。笔者曾了解过某单位的一次玻璃幕墙采购。该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请安全、消防、环保等部门共同论证了采用某国产品牌较为合适,但财政部门有关人员却参与到具体招标中,坚持让购买一种进口品牌,并且指定了厂家。单位考虑到以后与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关系,只好违心改变多方论证的计划。可以想见,大部分采购单位恐怕不会为了一项采购与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发生冲突,个别采购单位出于对以后工作经费方面的考虑,还很可能借这样的机会取悦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以后申请其他经费铺平道路。
二、政府零星采购财务腐败的防范
(一)强化政府管理
信息经济学认为,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参与者的信息差别,出现信息拥有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情况是不可避免,需要作为管理者的政府来弥补市场的缺失。政府采购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独家执行者并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如果不强化管理必然会为财务腐败创造机会。因此,强化政府采购的管理,一方面要在体制上构建管理、执行、监督机构互不隶属、没有其他制约关系的分权格局,以使各个部门、机构地位平等,互相之间敢于开展监督,从而确保制约有力,监督到位,避免一权独大。另一方面,可以在机构设置上单独设置零星采购办,由专人负责,以达到积沙成塔的节约目的。
(二)强化法律查处
按预期效用理论,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主动遵守一个规则的条件是违背规则时的预期效用小于遵守规则时的效用期望预期。对于政府采购的执行者而言,在其做出是否严格遵守采购规范的决策时,就会对违约成本和由此带来的可能收益进行权衡。而执法机构作为规则的执行者,是否对违法者进行法律查处以及查处力度的大小,都会直接影响政府采购能否健康有效地发展下去。在通常情况下,法律的查处力度和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越大,执行者的违规程度就越低,相反,更看重当前利益的执行者其违规的可能性就越大,违规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对有法不依等违法行为不论是否造成后果,都要认真查处,不能因为没有后果或者数额不大而姑息迁就。具体到政府采购问题上,当前要突出强调程序的严肃性,对违反程序的行为,无论后果如何,都要按违法行为严肃处理。通过维护程序的严肃性,保证政府采购的公平和公正。
(三)强化社会监督
无论是大宗政府采购发生腐败行为,还是零星政府采购的财务腐败,最终损害的都是纳税人的利益。因此群众作为纳税人,应当成为最认真的监督者。但监督作为一种有风险的劳动,不能总是动员群众义务奉献,而是可以采用资金奖励等方式发动群众进行监督举报。同时,新闻媒体也应该对这类直接损坏社会公众利益、破坏政府形象的现象给予及时的揭露。
(四)强化政府采购市场的发展
在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受到的牵制,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发展方面造成的。强化政府采购市场的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完善政府采购市场的需求主体。在解决政府采购需求主体时,要从改革我国传统的政府部门内设服务机构着手,结合机构改革,继续加快推行相关服务实体与机关脱钩,将这些机关服务实体推向市场。只有这样,市场化的政府采购需求主体才能形成并完善。二是标准化政府采购市场的供应主体。目前能为政府部门提供产品、服务、工程的供应商,习惯于按照流行的请客送礼拉客户的方式,而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规定、要求和程序不够了解。因此,对供应商实行资格认证或准入管理也十分重要。这一工作应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进行,避免各地制定不同的准入标准,形成新的地方保护主义。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市场的中介组织。我国的招标中介机构大都是以行业、部门划分业务范围,中介的公正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市场化的服务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而且目前相关的中介机构主要面向企业,能面向政府的中介机构还很少。因此,首先要强化中介机构的市场意识,通过改革逐步规范中介机构与其主管部门的关系,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其次要通过政府采购中介代理资格认定以及开展相关培训,使中介机构按政府采购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
(五)引入适当方法——采用举证倒置
对于已经被立案调查的政府采购腐败案例,如果投标人举出可以成立的疑点后,法庭应当责成招标方拿出能够澄清疑点的证据。如原告方指控被告在采购中选价格高的商品而弃价格低的商品不合常理,被告就应当拿出充足的证据证明自己的选择正确,如果证明不了,就要对其深究或判其败诉。
(六)运用现代化手段
构建政府采购网络系统,实施政府采购电子化是把采购人、财政业务处室、采购办、采购中心、供应商、专家评委纳入到统一的管理平台之中,将政府采购业务通过规范化、模块化、流水化程序设计,基于互联网点对点、线连线、面到面的规范运行。这样操作可以有效地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加大政府采购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提高人员素质,推动电子政务的广泛实施。
综上所述,依靠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来遏制政府零星采购的财务腐败,目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应当解决好权力过于集中、有法不依和监督不力的问题,否则,政府零星采购就可能成为“许多小项目的小腐败变成汇聚的大腐败”。●
【参考文献】
[1] 邯郸市政府财政局.构建政府采购网络系统 实施政府采购电子化.公共支出与采购,2007.9.
[2] 马海涛,程岚.构建和完善我国绿色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考.中国政府采购,2007.9.
[3] 徐焕东,罗兰.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完善中的重点问题研究.中国政府采购,2007.9 .
[4] 姚立,吴霞.政府采购的寻租现象分析及政策建议.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5.
[5] 王振海,王红深.我国与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的比较研究.农场经济管理,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