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资源型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但现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矛盾。应在现有绩效评价体系中加入环境绩效因素,并设置资源耗用情况、资源利用和再利用效率、环保投入和污染控制程度等分层指标。
关键词 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环境绩效
资源型企业是指从事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初加工的企业。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决定了资源型企业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将发展建立在重视资源能源的节约有效运用以及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如何改进资源型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一、资源型企业的特点分析
与其他制造型企业不同,资源型企业的特点表现为:一是资源配置中自然资源所占比重较大。企业资源消耗主要包括物质资源消耗和人力资源消耗,其中前者又包括自然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固定资产消耗等。自然资源投入是资源型企业的根本性和依赖性投入。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是资源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开发和初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也是地面沉降、坍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潜在诱因。因此,资源型企业必须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自主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
资源型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这类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贯彻我国基本国策、改善我国资源能源危机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需要。长期以来,节约资源能源利用和保护环境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同时也说明我国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形势的严峻性。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另一方面,我国许多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往往以高耗用、低产出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我国资源型企业建立的时间比较长,生产技术设备落后,资源回收率极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资源型企业除了一般企业所具有的“三废”污染以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生态环境问题:地面沉陷、固体废弃物的堆放、水资源破坏、很多矿区空气污浊、可吸入颗粒物严重超标等。许多资源型企业所在城(镇)的水污染、空气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地表破坏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
因此,我国资源型企业应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重视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以及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
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的矛盾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标准经历了以实物产量指标为主、以利润总量指标为主和以相对比率指标为主的演变过程。1998年我国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业绩评价标准,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现有标准区分为定量指标(占80%)和定性标准(占20%)两大部分。定量标准部分从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状况四个方面设置了若干财务比率指标。定性部分则从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技术装备更新水平和综合社会贡献八个方面设置评价指标。
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定量和定性因素,兼顾了企业的现有盈利能力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并将综合社会贡献纳入了评价体系,能较全面地评价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管理能力。但是,该评价体系不能有效反映企业对资源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现有评价体系不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和业绩,不利于企业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现有会计核算体系在确定企业净利润时。忽略了对环境资源和环境成本的有效计量。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随着资源的日益稀缺,资源价值呈上升趋势。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环境资源使用和开采权,不能补偿对资源的耗费。环境成本是指为了履行环保责任而发生的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治理成本,废弃物再利用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等(魏素艳等,2005)。与现有评价体系匹配的会计核算体系局限在排污费和相关税收补贴及罚款等显性成本的计量,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其次,从长期看,环境绩效和财务业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如美国学者Dietrich Earnhart等(2007)的实证分析结论表明,环境绩效改进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了投资者的回报;但从近期看,环境治理支出的增加必然会降低企业的盈利水平。过分注重当前的财务业绩表现不利于发挥企业治理环境的积极性。
可见,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治理我国资源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是鼓励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力手段。
三、将环境因素纳入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非常重视对环境绩效的考评,如英国于1991年率先发布了“环境管理和审计制度(B$7750)”,欧洲于1993年采用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均要求建立企业环境调查和审计制度。国际标准组织(1SO)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自1996年发布了IS014000系列环境标准,包括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审计、环境标志和环境业绩评价等内容。联合国1998年发布的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标准化方法》,对于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的有机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该指标体系从最终环境影响、潜在环境影响风险、排放物废弃物、投入量、资源耗费、效率指标、顾客指标和财务指标这八个方面明确了环境绩效的量化评价方法。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荷兰等国也采取了切实有效的环境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如日本环境厅从环境保护效果和环境保护经济效果两个大的方面,分别采用实物技术量指标和货币量指标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
国际上对于环境绩效评价的成熟做法。有许多可供我国借鉴。可直接在现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加入环境绩效指标,以反映资源消耗情况、环保投入和污染控制情况等环境绩效。我国可首先以资源型企业为试点,在现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环境绩效类别,并设置资源耗用情况、资源利用和再利用效率、环保投入和污染控制程度等分层指标(详见表1)。与其他企业相比,对资源型企业的环境绩效类指标可赋予较高的权重。
综上,现有绩效评价体系没有考虑资源型企业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不能有效激励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应将环境因素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考核企业的经营绩效,促进企业的协调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