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

2008-12-29 00:00:00李红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8期


  一、事件背景
  
  飞飞是一个被同学们称为“八岁的智力,十岁的身体,十二岁年龄”的学生。他学习成绩很差,而且以前发生过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所以在班里备受歧视,不但缺少朋友,甚至经常遭到同学们的打骂。
  
  二、事件回放
  
  在一节体育课上,体育队长A在整队时,先后把不遵守纪律的几个同学叫出队外,然后让其他九人依次报数。当最后一人报完时,被叫出队外的飞飞突然报了一声:“十!”A听到后,让大家再报一遍,结果飞飞依然报“十”,这时大家都很不耐烦了,纷纷指责飞飞,飞飞则向周围人吐了几下舌头。等开始活动时,学生B问飞飞:“你干嘛吐舌头?”飞飞说:“我在向××吐舌头。”(××是体育队长A的外号)学生B听后,马上找到学生D(D是班里最强壮的学生,和体育队长A还是非常好的朋友)。很凑巧,D的外衣刚刚被人踩过,有人告诉他可能是飞飞干的,再听了学生B的话,D就叫上体育队长A一起去找飞飞,他们先把飞飞的鞋印和衣服上的对照了一下,发现完全吻合,而飞飞又不承认,他们就踢了飞飞几脚。这时,在远处的E看见了,就跑到人群中喊:“快来玩‘打飞飞’的游戏呀!”于是,就有几个学生响应,对飞飞又打又骂。飞飞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恰巧被路过的校长碰见,校长就对在场的几个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
  
  三、教育过程
  
  (一)教育的第一个回合
  当我知道这件事时,很严厉地把参与者批评了一顿,核心内容是:要平等地对待飞飞,飞飞并不傻。(因为当时大家,包括我在内,都以为飞飞是主动去向校长求救的)之后,我又按错误性质,给“动手者”、“好事者”和“围观者”分别开了会,再进一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果所有人都低下了头,该道歉的也道歉了,气氛很好,我以为教育目的达到了。
  (二)教育的第二个回合
  当天,我要求几个主要犯错的学生必须在周记中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认识。第二天一早,我迫不及待地先抽出了这几个学生的本子,谁知结果令我很不满意:有的人详细地描述了整个过程,但当涉及自己时却轻描淡写,让人觉得他是个无辜者;有的人,文中充满了愤恨,说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什么叫阴险小人;更有甚者,只字没提发生的事,一篇是文采飞扬的《善良的合格线》,另一篇《我读〈圣经〉》大谈什么叫宽恕。
  我把有关学生叫出来,就着周记的内容又教育了一番。结果无论是低头的还是仰头的,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反感与不屑,好像在说:“老师,您还想我们怎样?”
  1.思考
  自己所做的一切,最终的效果是让学生们口服心不服: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哪儿不对,要怪就怪自己运气不好,倒霉,轻信“小人”,嘴太“快”……如果事情重来一遍,飞飞还是要被打的。对此,我陷入反思中:
  需要请家长来加大教育力度吗?
  把这件事压下去,飞飞以后就不会挨打了吗?
  这么多人参与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除了说服教育我还能干什么?
  我还能选择什么教育方式呢?
  在事件中,每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否一次教育就涵盖所有个体?
  2.转机
  正当我烦闷的时候,忽然想起学生C的妈妈沈老师是清华大学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副教授,曾到公司、医院搞过一些活动。我突发奇想,不知是否可以就这件事请这位沈老师给学生们搞一次活动。没想到,我刚一开口沈老师就很痛快地答应了。经过反复讨论,我俩确定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打算这次活动请与事件有关的十一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参加。
  我挨个给十一位家长打电话,一再强调,不是家长会,不是批评学生,就是请大家来做一个小实验。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作业,想一想飞飞的优点,越多越好,但一定得有事例。孩子们都对将要发生的事充满了好奇,一下子有了热情。
  (三)教育的第三个回合
  (活动开始前,我和学生们把椅子面向黑板摆成了U形。)
  1.赞美
  沈老师很亲切地向学生们介绍第一个活动的内容。
  (我发现沈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自然地称呼“您”,她还把点名发言的权利交给了飞飞。)
  因为事先有准备,每个学生都能从日常生活小事看到飞飞的优点。比如,他每天放学后都去洗手;认真练习双杠;喜欢扫地;抢着帮同学打开电视;敢发言……随着学生们的发言,沈老师把这些优点一条条都写在了黑板上:挑战困难、乐于帮助、接纳、坚持真理、精力旺盛、灵活、勇敢、不记仇、讲卫生、独立、乐观、努力、顾全大局、勇于尝试、亲近他人、不服输、宽容……谁也没想到,飞飞的优点被密密麻麻地写了一黑板,数一数,一共有21条。不要说飞飞,连我们在场的大人们都被感动了。当沈老师问飞飞有何感想时,飞飞挺起了胸膛,大声说:“昨天我问一个同学,‘你说我有什么优点?’那个同学说,‘你什么优点也没有。’我没想到今天大家一共说了21条,我很惊讶。”说完,他开心地笑了。
  沈老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蛋糕,那上面写着几个字:飞飞我们喜欢你。学生们围成圈,把蛋糕送给飞飞,并齐声高喊:“飞飞我们喜欢你!”飞飞妈妈哭了,我哭了,在场的很多妈妈都哭了。
  2.事后回顾
  (飞飞及他的家长离开后,我们开始了第二项活动。)
  沈老师先强调了游戏规则:不追究、不记录、所见即所述,接着让学生们叙述那天在体育课上发生的事。学生们七嘴八舌,气氛热烈,沈老师不但把事件的主线写在黑板上,还及时抓住学生们叙事时使用的一些词:恶意、围剿、反叛、义气、报复、借口……
  (我觉得沈老师带着学生们就像剥洋葱一样,把整个事件一层一层地打开,当学生们跳出整个事件看时,很多事亦不需要大人说什么,他们清醒了。)
  接着沈老师带着学生们找到了事件变质的重要环节:衣服脏了。然后启发他们,面对当时的问题,都有哪些解决方法?学生们说了四种方法。沈老师进一步启发大家,如果当初选择了对的方法,还会有后面的事吗?如果我们对飞飞降低标准又会怎样?
  3.精彩的结尾
  当眼看一切即将顺利结束时,沉默良久的体育队长A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知道错了,但我们也帮助过飞飞,可他不领情,如果对他一味降低标准,我们还能做什么?”学生D也站起来说:“如果我们忍着,就不是男子汉了,我们要有面子!”
  (我禁不住暗叫了一声“好”,并和沈老师不约而同地交换了一个惊喜的眼神,因为这才是这群男生们真实的想法,他们终于敢面对这个困惑了。)
  沈老师夸奖了这两位敢于说真话的学生,并给学生们留了一个思考:什么样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四)教育的第四个回合
  第二天,在很轻松的情况下,我让学生们谈谈这个活动最令自己难忘的是什么?
  有的说:“看见飞飞妈妈哭了,觉得很内疚,因为自己的行为伤害了他们一家。”(我连忙解释:“阿姨的哭是被你们的赞美感动的。”)
  有的说:“对飞飞降低标准就是宽容。”
  有的说:“没想到校长是凑巧碰到的,误会飞飞了。”
  我感觉参加活动的几个学生突然和我亲近了。当然改变最大的是飞飞,上课积极举手,精神饱满,课下也有同学主动找他玩了。
  (五)教育的第五个回合
  借着这件事情,我在班里开展了“什么样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的讨论。
  先让学生们列举出自己的偶像:周杰伦、姚明、乔峰、刘翔……再“提炼”出他们的共性:执著、坚毅、乐观……然后再让班里的男生去采访身边的女性,看看她们对“男子汉”的标准。等到从妈妈、阿姨和女同学那里得到结果后,我们再“提炼”出的词就是:负责、宽容、大度、坚定、尊重、幽默、正义……第三步,我介绍了几个人物:邓小平、罗斯福、霍金,让学生们讨论,他们是不是真正的男子汉?该如何看待“力量”?第四步,让男生们设计一个针对自己的“男子汉计划”。
  
  四、反思
  
  事情已经过去了,我对这件事的反思就是两个字——角度。
  1.对于学生来说,当他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整个事件时,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悔意,都能看到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的位置和作用。对于十二岁的学生来说,剥开事件进行分析,可能比说教更有意义。
  2.用赞美的方式对待飞飞,使学生们第一次发现,换一种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别人,给予别人的是接纳与宽容。
  3.当面对真诚的赞美时,无论是飞飞还是他的家长都被感动了,因为他们发现原来别人看自己的眼光也会是友善的,自己的努力别人也会看得到,这给飞飞带来的是自信与欢乐。
  4.对于我来说,当我遇到教育的瓶颈时,引入外援,不仅使我学习到另一种教育模式,同时对整个事件也有了一个全新角度的理解。
  5.当我不再以老师的身份组织活动时,学生们看我的角度也不一样了。在他们眼里,老师的形象变得“柔软”了,他们开始能接受“老师真的是为你们好”这句话了。
  6.最意外的收获是来自于旁听的家长,会后他们都表现得既激动又兴奋。通过参加活动,他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另一面,纷纷表示要重新对孩子进行“教育定位”。
  7.六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男生们生理的发育使他们进入了一个“崇武”时期,如何看待“力量”?如何看待“面子”?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有太多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帮助他们调整角度。
  (作者单位: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编辑/舒 娟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