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主要对攻击儿童和非攻击儿童心理理论的水平进行了比较。采用失言任务和白谎任务作为心理理论指标,对26名攻击儿童和26名非攻击儿童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攻击儿童和非攻击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存在显著差异。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成绩显著地差于非攻击儿童。但是,这种显著性差异只存在于失言任务上,在白谎任务上差异并不显著。
〔关键词〕小学儿童;心理理论;攻击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8)08-0019-03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愿望、信念等的认识和理解,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心理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像合作、富有同情心、理解他人的情感、预测他人的行为等能力和品质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在儿童对信念、愿望、动机等心理状态的认识的基础上。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儿童的道德发展、社交能力的形成也至关重要。了解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并探究相应的教育策略应成为当今儿童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前人有关心理理论与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很不一致。以Dodge为代表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实施与儿童的认知缺陷或信息加工能力低下相联系,被研究者称为“认知缺陷说”。然而也有研究者发现攻击儿童与非攻击儿童在心理理论水平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甚至有的攻击儿童在对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任务上的表现显著好于一般儿童,由此可以看出,心理理论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前人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多以学前儿童为被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推广范围。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和方式存在不同的特点。而心理理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有差异。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攻击频率总体来说呈下降的趋势,但是敌意性攻击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简福平,2005;赵建华,2005)。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提高。那么到了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又呈现何种特点呢?以往有关心理理论和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心理理论的指标多为错误信念任务,而错误信念任务主要测量的是儿童对信念的推理能力,只是心理理论的一个方面。因此,攻击儿童和非攻击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不存在差异,并不能表明他们在心理理论其他方面也不存在差异。而且,以往有关意图归因的研究也表明攻击儿童比非攻击儿童更多地作出敌意的归因。本研究拟采用失言任务和白谎任务作为心理理论的测量指标,来比较攻击儿童和非攻击儿童在这两个任务上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
1.攻击行为的评定
从某市小学二、四、六年级选取309名儿童,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简称CBCL)(家长用量表)中的攻击行为分量表来评定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CBCL攻击性因子得分越高,表明其攻击性越强。根据忻仁娥等(1992)的常模,儿童的得分凡是大于这个常模的,定义为攻击儿童,反之则定义为非攻击儿童。
由经过培训的小学教师在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将量表交给家长填写,告知家长这个量表的主要目的,请家长如实填写。
在309份CBCL量表中,有效的被试人数为296名。其中二年级98名,四年级99名,六年级97名。将有效问卷的成绩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对CBCL的测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有26名儿童在攻击因子上的得分超过了常模,把这26名儿童作为本研究的攻击组被试。然后再从攻击因子得分小于常模的儿童中随机选取26名儿童作为对照组,我们称为非攻击组。考虑到年龄和性别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影响比较大,而我们检测出的攻击儿童中在各年级之间的分配比例不等,二年级较多,五年级较少。为了减少因各年级之间人数不等而造成的差异,我们在选取非攻击组儿童时,根据年级和性别进行匹配。
2.心理理论能力的测量
在被试选定后,对其实施心理理论任务。本研究对心理理论的评估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任务,一个是失言任务,另一个是白谎任务。
失言检测任务是Baron-Cohen和Stone(1999)等人提出的一种用来测量小学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任务。这里所指的失言是指说话者并非故意或者恶意而说的某句话是听话者不想听到的,听话者听后会感到不舒服或者不高兴。那么这时我们就说说话者所说的这句话就是一个失言句。这种方法之所以可以用来对小学儿童的心理理论进行测量,是因为儿童需要了解说话者的知识状态和听话者的知识状态是不同的,而且还要了解说话者的失言会给听话者的情绪造成影响。
此研究中的失言故事是根据Baron-Cohen等(1999)的故事翻译而来,并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作了细节上的修改,每一个失言故事后都有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理解性问题,主要测验儿童是否理解了故事的内容,不计分。如:“小强的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第二个问题是失言检测问题,主要测验儿童是否认识到失言的存在,以及是否知道失言在哪里。如:“这个故事中,是否有人说了不该说的话?如果有,请用笔划出来。”如果被试不能正确完成这两个问题,那么就不再问第三题和第四题,因为第三题和第四题是建立在失言检测任务基础之上的,如果被试没有通过失言检测任务,那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也就没有意义了。第三个问题考察儿童能否认识到故事中犯了失言错误的人是否认识到了另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如:“为什么他(她)不应该说?”第四个问题考察儿童对故事主人公信念或意图的认识,如:“为什么他(她)会这么说?”第五个问题考察儿童对故事主人公信念的认识,如:“小强是否知道小涛的妈妈是门卫?”五个问题的总得分范围是0~5分,两个失言故事的总得分范围为0~10分。
心理学认为白谎是社会交往中一类特殊形式的谎言,是出于人际交往的礼貌、对他人的关心或避免他人受到伤害而说的谎言。说谎者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听者的利益。从认知角度看,只有能理解他人内心体验,才会自觉运用白谎策略。
在白谎任务中,儿童对问题的正确回答要以能够了解故事中说谎者的情绪和意图为前提,因此,儿童在白谎任务中的表现也可以用来代表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研究发现,儿童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理解他人的白谎了。
此研究中的白谎故事任务是根据Happé等人的故事翻译而来,并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作了细节上的修改。每个白谎故事后面都有一个检测问题,主要测验儿童能否理解善意的谎言,或者能否理解故事主人公说善意谎言的意图。比如:为什么小强说“嗯,很好看”?如果儿童回答“不知道”或者答案与故事内容没有关系,记0分;如果儿童回答“因为小强喜欢她的姑姑”等类似的与故事内容有关,但又没涉及到故事人物心理状态,记1分;如果儿童的回答指出了这是白谎或者正确指出了故事主人公说善意谎言的意图,记2分。每个白谎故事的得分范围是0~2分,两个白谎故事的得分范围为0~4分。
儿童在失言任务和白谎任务的得分相加,便是其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总分,范围为0~14分。
三、研究结果
对攻击儿童和非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成绩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如下:
攻击儿童和非攻击儿童在心理理论总任务上差异显著(t(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