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还可以这样做

2008-12-29 00:00:00张俊荣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5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笔者认为,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常有“立片言以居要”的功能。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挖掘课题资源导入新课,不仅能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知识逐层建构的过程中,自然生疑,带疑入文,有的放矢地走进文本,自觉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需要。
  
  一、审题质疑 问题导入
  
  板书课题,先让学生从题目上猜一猜课文可能写些什么内容,然后再读文,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我们的教学用书在教学建议中,也经常倡导我们这样做。如《爬天都峰》学生可能会猜:天都峰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谁去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爬天都峰等。课文题目确实是开启学生思维的窗口,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题目,既简单、明了,又生动有趣,更是孩子们认识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如《操场上》《小松鼠找花生》《小猫种鱼》等等,既有孩子们对学校生活的一种期盼,又有孩子们深深喜欢的童话世界。低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小。审题质疑,问题导入无疑是开启新课、训练思维、发展智力的一把金钥匙。中高年级的孩子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再让他们审题质疑,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但笔者认为,学生能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即使他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问题的形式提出来,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况且,审题质疑还能激发学生自觉预习的兴趣。因为,当别人提出问题他还不知所以然的时候,他会感到要是早预习一下课文就好了。
  
  二、逆写标题 谈话导入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的题目,是由偏正短语组成的。按照先中心语后修饰语的顺序,逆向书写标题,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教学《金色的细雨》时,就可以采用“逆写标题”的方法,谈话导入:雨→细雨→金色的细雨。这种书写标题的顺序,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更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领悟到:标题是从雨的大小、颜色上进行了修饰限制,同时说明了这不是大自然中常见的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在出示课题以后,结合审题质疑法让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问:“‘金色的细雨’是什么?”“‘金色的细雨’是从哪里来的?”“‘金色的细雨’下在哪里了?”“‘细雨’怎么是金色的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三、板书标题 “留白”导入
  
  板书标题时,适当“留白”,师生补白,可以引导学生从高处、大处着眼把握全文。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可先板书“老人”、“海鸥”,留白“与”字,然后设疑:“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题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怎样改才是一个恰当的标题?原标题好在那里?”通过对比思考,学生就可以明白,这样写“老人”和“海鸥”,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两者之间毫无联系,根本不能称其为标题;而“老人的海鸥”虽然是一个完整的标题,但它所界定的内容是写海鸥的,老人和海鸥之间是从属关系。只有“老人与海鸥”限定的文章内容,才是写发生在老人和海鸥两者之间的故事。留白一个“与”字,突出了并列短语的课题和偏正短语的课题在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不同,同时也为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四、简笔勾勒 图画导入
  
  简笔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直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