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侨教育重任 迎接时代新使命

2008-12-29 00:00:00史学浩孟宪军卢健民
世界教育信息 2008年3期


  暨南大学创建于190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她开创了我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先河,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我国内地最大的港澳台侨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概况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单位之一,暨南大学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由此揭开了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的序幕。经过近30年的建设,特别是1996年学校迈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以来,暨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构建了完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先进完善的管理体制。学校现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8个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1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位授权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教育等十大学科门类。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176人,硕士生导师657人。在校研究生7 402人,其中博士生1 022人,有来自海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研究生1 149人,是我国内地最大的境外研究生培养基地。
  
  二、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作为全国招收内地与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研究生的最早试点和全国最大的境外研究生高层次培养基地,暨南大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对内招收研究生,全面实施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培养质量;对境外生实行“兼读制+面授点”的教学管理模式,注重提高其发展质量。
  1. 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形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激励和保障体系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精神,充分调动学校广大研究生研究和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经过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学校决定从2007年开始重点面向博士研究生逐步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本次试行改革的具体内容是:设立研究生奖助金计划;硕博连读;制定优秀博士生攀登计划;进行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对于硕士研究生全面实行计划内资格逐年评审制。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以下经验。
  (1)有特色的研究生资助和激励体系。“奖助金计划”等资助激励机制的建立,最大得益者是研究生。这些激励措施可以使获得相应奖励成为研究生的最高荣誉,以鼓励更多的研究生奋发向上,在学业上争取做出突出成绩。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一个全新的制度保证。
  (2)理顺“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和培养单位”的关系,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充分注意“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和培养单位”的内在联系,切实落实他们的利益,构建起“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和培养单位”三者和谐发展、协同创新的制度结构。研究生部制定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总则,做到权力下移,尊重各培养单位的自主权,让各培养单位根据自己学科的特色,在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细则,充分调动培养单位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
  (3)实行监控,加强管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了全程质量监控,强化考核管理,建立淘汰机制,保证研究生培养培优汰劣,建立有利于优秀研究生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培养环境。这一计划得到企业的支持,碧桂园捐资1 000万支持学校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使学校培养机制改革水到渠成。
  
  2. “兼读制+面授点”的境外研究生培养模式
  为更好履行国家赋予的特殊办学使命,1984年,教育部批准暨南大学独立面向海外和港澳台地区招生,自主录取,是全国当时唯一一所开展境外研究生教育试点的高校。20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自主招生制度的优势,以面授点为主要依托,以招收兼读制研究生为主体,全力拓展海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研究生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全世界各地校友会、中国驻外使领馆、海外侨社的资源优势,在港澳台地区和世界五大洲设立报考点,为海外和港澳台地区学生报考暨南大学提供便利,并针对境外生生源地的学制特点,实行春秋两季招生、两季毕业、两季授予学位制度。为方便境外兼读制研究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学校以设立面授点为依托,送教上门,已先后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印尼、美国加州等地设立了10多个面授点,招收兼读制研究生。同时,单独为台湾学生开设会计学、国际关系博士研究生班。暨南大学现有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在校研究生1 149人,成为我国内地境外研究生最多的高校。
  
  三、先进完善的管理架构
  
  早在1987年,暨南大学就正式成立了研究生院筹备处,现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丘进教授当年接手筹备工作,他深有感触:“那时暨大研究生处同时具有筹备建立研究生院的功能。大家齐心协力,做了不少基础性和开拓性的工作,不仅本校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更加趋于规范,而且打通了对上、对外联系的路子,两年内学校增加了不少硕士、博士学位点。虽然成立研究生院的初衷未能如愿,但还是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经过努力,1999年,研究生部被评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2000年,学校按研究生院的建制设置了招生办、培养管理办、学位办及办公室四个副处级单位。为加强院系的研究生管理工作,学校相继在条件成熟的学院成立了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副处级),配备专职干部,逐步构建校、院两级研究生管理体系,建立了一支由主管校长、研究生部、主管院长、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研究生工作秘书组成的管理队伍,有效加强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促进了学校研究生管理的良性运行。主管研究生教育的纪宗安副校长对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如数家珍:“从最初的师徒传授,到如今成规模、制度化、保障体系健全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暨南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目前研究生管理日益规范,管理人员队伍健全,从学校到各学院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为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好了铺垫。”
  
  四、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
  
  暨南大学于1978年在广州复办,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起步,30年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
  
  1. 暨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与全国研究生教育同步发展,学科建设起点较高
  从复办开始,国家就按照重点大学的标准建设暨南大学,广泛搜罗人才,在复办的校园里云集了一大批国内的知名学者和教授,如中外关系史专家朱杰勤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肖殷教授、经济学家黄德鸿教授、眼科专家李辰教授、血液病专家郁知非、李楚杰等。他们以精深的学识、高尚的人格、育人不倦的精神,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他们中不少人成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同时,在这批专家的带动下,最早的一批学科专业如文艺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等硕士点成为国内第一批硕士点。
  
  2. 学校拥有一批省部和国家级的重点学科
  暨南大学现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8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10个。产业经济学、文艺学、金融学、水生生物学、专门史、华文教育、新闻学、会计学等重点学科已经成为培养研究生的热门专业和方向,每年报考人数屡创新高。
  
  3. 学校培育了一批优势学科,引得百花争妍
  暨南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饶子教授总结了学校优势学科三个特点。
  (1)在传统学科基础上发展交叉学科的新方向,如在文艺学和比较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比较文艺学的新方向。
  (2)拥有具有创意的新专业和新方向,有具有专家特色和地域条件的专业和方向。如现代汉语的方言学方向,全国有两个省的方言是最多的,一个是广东,一个是福建,这就是独特的地域条件;学校早期聘请了方言学家詹伯慧教授,这是专家特色,两者结合使学校的方言学方向具有较强的优势。
  (3)有“侨”字特色的专业和方向,如华文教育、对外汉语,起步早,在文科领域有很大的优势。
  这些学科是暨南大学独特的优势,值得继续拓展,更需要后来者不断寻找学科的生命力和生长点。
  
  五、构建国际化育人环境
  
  暨南园汇聚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各种文化交融并存,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各种民族风情异彩纷呈,构成了“国际文化聚暨南”的生动景象。学校以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科技文化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文化活动和各类学术讲座,如创办“大学生创业实验园”,举办学术科技节、和“百年暨南讲堂”、“名师论道系列学术讲座”等活动,拓展学术科技活动空间,延展课堂教学,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仅2006年百年校庆期间,学校就举办了200多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开设讲座者有李岚清、王家骐、陈高华、杨义、王蒙、彼得·圣吉、尼克·赞纽克、杜维明等,被众多学子和媒体称为“学术的盛宴”。
  100年来,暨南大学为世界五大洲117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6个地区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其中培养研究生1.1万余人。他们为祖国统一大业、港澳台地区的繁荣稳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暨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在众多知名学者和大师级教授的精心培育下,如今已是根深叶茂、蔚然成林。他们的学识和品格为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同时培养出一大批各领域的中坚力量。这些研究生逐渐成为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是走上领导岗位。学校首批招收的专门史博士丘进回忆到:“我的博士学位证书编号是‘暨博1987-001号’,这是暨南大学历史上第一份博士学位证书。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暨南大学校友、泰国国民议会前主席、前副总理许敦茂先生这样评价暨南大学的办学成就及对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贡献——“中华文化摇篮,海外华裔明灯”。
  责任编辑 谢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