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民众和家长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对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与市场需求,我们对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对中文教学的有关重要报道进行了回顾,并对分布在美国各州的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调研报告分析了对美推广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还有存在的挑战与问题,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对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
1. 语言与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语言及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教一门语言,必然要教这门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以面向美国高中生从2007年开考的AP(Advanced Placement,美国大学学分前置课程)中文为例,这门课及其考试的全称就是“中国语言与文化”(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通过这门考试,标志着学生的中文程度达到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水平。课程及考核文化内容包括:中国地理、人口、民族区域、交通、气候、假日、食品、体育、当代事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中国的环境、经济、能源及政治问题;中国历史人物、事件;中国哲学、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民间艺术等。可见,语言教学的文化内容包罗万象。
因此,虽然我们不能说语言等同于文化,但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推广汉语,也必然要推广中国文化,这是毋庸置疑的。
2. 对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还很不够。以对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为例,在回答“美国教师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时,回答了解“很多”的为0,回答了解“一般”的占48%,回答了解“很少”的占52%。美国教师尚且如此,美国普通百姓对中国的了解就更少。
美国是选举制社会,选民的意见左右着政客的立场。因此,加快对美汉语与中国文化推广,增进美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与认同,对于影响美国公众舆论,进而影响美国政府官员立场,加强中美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现实情况是,汉语在美国学校外语教学中仍然是小语种。据统计,目前美国学习西班牙语的学生有400万,学习法语的学生有100万,但学习中文的学生根据最新的统计,只有10万。另外据统计,2007年5月共有3 000多名美国高中学生报名参加首次AP中文考试。与2006年有10.4万名学生报考AP西班牙语,3万名学生报考AP法语相比,刚刚诞生的AP中文考试还差得很远。
调查中也发现,无论公立、私立,美国中小学一般都开设4~5门外语课。而大学开设的外语课程则多达10多门,包括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中文等。但到目前为止,中文仍然是学生选修人数较少的一门小语种。许多中小学都只有几十人的选修规模。显然,这与快速发展的中美经贸关系及其它领域的密切联系等是不相适应的。
一方面是美国民众对中国了解不够,另外一方面,由于受美国主流媒体的影响,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十分复杂。在中文教师的反馈中,认为“美国教师对中国看法‘正面’”的占25%,对中国看法“复杂”的占75%。所谓看法“复杂”,就是看法“有好有坏”。特别是诸如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所谓中国人权状况,中国一些地方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中国的工厂和工人抢走美国工人的工作等,受到美国主流媒体的渲染,使美国民众对中国产生负面的甚至可怕的印象。
针对这种状况,应结合对美汉语教学,以美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宣传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谐世界理论等。澄清美国民众对中国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争取美国民众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及发展走向的了解,从而努力打消所谓“中国威胁论”的疑虑。
二、对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历史性机遇
与中美经贸关系、政治关系的复杂状况相比较,中美语言与文化交流相对比较单纯,虽有“中国文化威胁论”的议论,但综合看仍比较中性,目前可能导致彼此利益冲突的成分不突出。相反,本着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双方在语言与文化教育项目的合作方面存在需求,双方取得共识、采取相应措施、争取共同合作的空间较大,也符合双方的各自利益。
正因为如此,根据我们的了解和调研,美国朝野对我国在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总体上持理解和支持态度,并从认识面到行动面给予合作。实际上,没有美国从政府到民间的积极合作,对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要取得进展是不可能的。通过调研了解到,对于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初步呈现美国企业迫切需求、美国政府组织推动、美国媒体正面报道、美国家长热情参与、美国学校积极行动、孔子学院建设初步形成品牌等环境与态势。以下就从这六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 美国企业迫切需求
经贸因素是吸引美国人学习中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中美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美国企业对懂得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贸易人才需求也大量增加。美国人很实际,许多企业与普通百姓都很自然地“向钱看”(Follow Cash Flow)。《纽约时报》在2006年1月的一篇报道中指出,“曾几何时,外部世界以怀疑的眼光来看中国。但是现在,掌握中文成为到中国做生意赚钱的敲门砖,成为一件时髦的事情”。美国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律师事务所,都需要会说中文的员工,许多金融、贸易公司为了拓展中国市场,也往往招募会中文的人才。不但大的制造业、金融贸易服务业公司有这种需求,百老汇、好莱坞的老板也大力开拓有关中国的文化产品市场。
有趣的是,美国一些名目繁多的募捐活动和聚会,只要打出与中国有关的招牌,有与中国有关的重要人物出席,美国人就会趋之若鹜,主办者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中国”这个词,似乎象征着“赚钱机会”与“成功”,成了“淘金者”手中屡试不爽的魔棒。
2. 美国政府组织推动
从白宫到国会,从联邦政府、州政府、县政府到地方教育学区,从美国自己国家发展和安全利益出发,美国政府近年来对学习全球主要地区的语言与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学习汉语及其它几门关键语言的问题上,白宫与国会难得的一致。1994年,美国制定了《国家安全教育计划》,资助各大学对全球重点区域使用的语言进行研究,包括东亚和中东。2002年,这项计划确定四门外语为“关键外语”(Critical Language)进行支持,包括阿拉伯语、汉语、俄语和朝鲜语。2005年5月25日,美国参议员利伯曼和亚历山大曾提出《2005年美中文化接触法案》议案,要求政府拨款13亿美元,用于加强美国的中文教育和美中文化科技与经贸交流。2006年1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主题为“国际教育”的大学校长高峰会议上宣布启动《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加紧培养美国的外语人才,其中汉语重新与阿拉伯语、俄语、印地语、波斯语一道,被列为美国最急需语言人才的“关键外语”。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项目由美国国务院、教育部、国防部、中情局联合实施,以加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外语教学和人才培养。白宫要求国会在2007年财政预算中批准特拨1.14亿美元,用于启动该项目,扶持学校对关键外语的教学,派遣美国学生到海外学习语言。2007年,密歇根州联邦众议员诺伦伯格提出《2007年中文教学奖学金法案》。
美国务院专门设立了引进中文教师的项目。美国教育部制定了新的5年发展外语教育的计划。国家环保署2007年开通了联邦政府机构第一个中文网站,很多地方政府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学生学习外国语言的法规与政策。例如,2004年,华盛顿市政府通过《语言使用权利法》(Language Access Act)。2006年9月,华盛顿市政府公立教育局与中国国家汉办签署了关于语言教育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07年10月,市政府印制供市民使用的《我说中文》小卡片,并确认在市政府各部门办事使用中文均有效。
3. 美国媒体正面报道
近年来,在美国主流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中,有关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报道越来越多。与有关中美经贸摩擦、人权批评类型报道不同的是,有关美国人学习汉语的报道多数是较为客观、正面的,虽然有时也不乏渲染或兜售某种立场。
2006年1月3日,《华盛顿邮报》发表题为《中文进入美国学校》(Mandarin Makes In-roads in U.S. Schools)”的报道。指美联邦政府正在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中文,作为对中国正在成为本世纪的超级大国的一种默认。俄勒岗州在国防部70万美元项目经费的支持下,鼓励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学习中文。
2007年4月5日,《美国之音》讨论“如何提升美国学生外语能力?”,指出当前美国外语教育中,中文和阿拉伯语最热门,学外语有助于改变学生人生经历。并指出为提升美国学生外语能力,应让学生从小接触外语,应努力利用外国移民等宝贵资源、运用现代科技,帮助设计和发展更有效率的外国语教学项目,同时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等。
就上述报道看,美国主流媒体对汉语教学的报道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体,立场也比较正面、积极,为我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创造了较好的舆论环境。
4. 美国家长热情参与
2004年2月,《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教育与儿童论坛”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学习中文对美国孩子多重要?”的问题时,44%的家长回答“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的超级强国”;29%的家长回答“有些重要”,因为“外语能力并不是大多数职业的首要条件”;27%的家长回答“不重要”,指“这个热潮将会像俄语和日语学习一样消退”。回答“非常重要”的几近一半,可见相当多的美国人认识到学习中文的重要性。
在对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回答家长对学汉语“兴趣很大”、“有兴趣”的分别占到39%、50%,合计达89%。可见在已经开设中文课的学校,家长对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近5年来,非亚裔美国家庭,而不只是传统的亚裔家庭对汉语教学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纽约时报》2006年11月29日以《非亚裔对中文课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Non Asians Show a Growing Interest in Chinese Courses)为题报道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振兴及其扩大全球影响力的雄心,中国可能已经在美国学校的教室中取得了胜利”。报道以旧金山中美国际学校为例。这所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从幼儿园到八年级,课程既包括数学、音乐,也包括中国语言、历史、文化,所有的课程,一半用汉语一半用英语进行教学。学校开办25年来,一直主要招收亚裔美国学生,但近5年来,非亚裔学生入学人数快速增加,从占学生总数的43%增加到51%。过去3~4年中,白人、印第安美国人家庭学生申请人数翻了一番还多。该校校长把这种变化归因于美国民众对中国作为一个全球经济体崛起日益增长的了解。家长强烈感觉到,学习中文对于他们的孩子未来的专业发展有帮助,具有长期利益。
另据报道,在一些没有开设中文课的城市郊区,家长自己行动起来,利用自己家房子开设中文班(Parents Take LYtFTazbrs5C67q8/DMQ9KO2DDQLCdZGu0llEwpao5qI=anguage Class into Their Own Hands)。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青春期前的所谓“敏感期”学习一门外语,他或她就更可能把这门外语说得和母语一样好,因此有一些美国家长甚至开始得更早。他们雇佣说中国话的保姆,期待中国保姆能够让他们的孩子走在别人家孩子的前面,为将来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5. 美国学校积极行动
2003年,美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为在美国高中新开俄语、日语、意大利语、汉语4门大学预修课程,对美国高中进行意向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有50所高中有意开设俄语课,175所高中有意开设日语课,240所高中有意开设意大利语课,而有意开设中文课的则多达2 400所高中。大学理事会官员对此感到吃惊。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7年3月14日文章报道,随着中国这个经济大国不断发展壮大,汉语正发展成未来的新语言。据华盛顿应用语言中心统计,美国至少有27个州在小学、初中或高中开设了汉语课,全国至少有12所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大部分课程用汉语普通话讲授。2006年,美政府向有关学校拨款约900万美元以支持汉语教学和其他“关键语言”。
芝加哥公立学校系统从1999年开始开设中文课,那年只有250名学生。现在,大约有6 000名学生(芝加哥公立中小学共有42万学生)在学中文。很多家长向市教育局询问,其孩子怎样才能进入中文学习项目,或者当地学校怎样才能开设这门课。在康涅狄格州,大约有16所公立学校的3 000名学生在学习中文,比2004年增长了10倍。犹他州是美国第一个通过立法在公立学校开设汉语课的州。犹他州州长认为“汉语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语言”,他本人是美国第一个会说流利汉语的州长。
《华盛顿邮报》2006年8月26日以大篇幅报道美国人中文学习情况,称“美国人开始对学习汉语有紧迫感”。华盛顿周边地区汉语教学发展迅速。弗吉尼亚州最大的Fairfax学区外语督学介绍说,许多家长认为掌握汉语是一种优势,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一优势。目前,该学区已有1 200名学生学习汉语。2007年秋天,马里兰州有1/3的公立学校将提供普通话教学,这个数字是一年前的两倍。亚洲协会汉语项目负责人说,“只要看报纸的人都会认识到他们再也不能忽视亚洲了。美国的教育一直是以欧洲为中心的,现在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对亚洲的认识是多么不充分。”
2007年1月21日《美国之音》报道指出,目前许多美国人对待中国研究课程越来越重视。有6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汉语课。佛罗里达州罗林斯学院“中国中心”开设大约20门艺术、文化和经济课程。全院1 700名学生当中,有100多人选修“中国中心”的课程,学生们“积极学习汉语拓展就业机会”;而学院正在与美国和中国的院校合作,开展教育与文化交流。
6. 孔子学院初步形成品牌
孔子学院是我国对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的重要形式和渠道,尽管时间不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需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少数美国人对孔子学院还存在一些疑虑;但在两三年的时间内,在美建立了近30所孔子学院的事实,说明孔子学院得到美国社会的欢迎与重视,适应了美国人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的需要,并初步形成了一种文化品牌。对宣传我国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理念,提升国家形象,营造和谐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2006年1月11日《纽约时报》发表长篇报道《中国另一种畅销出口产品——中文》(Another Chinese Export Is All the Rage China’s Language)。该文在报道孔子学院的举措时说,“使用中国最古老、最著名哲学家的名字,避免了意识形态色彩。作为一位教育家和准宗教人物,孔子还象征着‘和平’与‘和睦’,宣示了今日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有利于平息其他国家对中国迅速崛起的恐惧”。
密歇根州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赵勇认为,“孔子学院可以成为中美合作的论坛,加强中美关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一位访问学者Joshua Kurlantzick认为,“与20年前相比,中国现在更愿意公开讨论他们的项目,愿意听取批评意见,这是一个显著变化”。但也有几所大学东亚语言系的主任对孔子学院的作用心存疑虑。对此,一方面我们对中国建立孔子学院的意图和方式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人了解孔子学院作为推广中国语言、文化机构的性质和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相信时间会逐渐改变某些人的偏见和误解。
总之,从美国企业、政府、媒体、家长、学校、孔子学院建设等反映出来的情况是,美国涌动着学习汉语的热潮,表现出对学习汉语的很大热情和需求。而美国政府、家长、学校都开始了积极行动。因此,我们判断,当前和今后若干年是我国对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大好历史机遇。能够在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推动两国语言与文化交流更快、更好地发展,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最终能够为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三、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面向未来,对美汉语与中国文化推广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对美汉语教师供给不足;缺乏汉语教学标准与合适的教材;对美汉语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教师培训急待加强;要使一些美国学校切实重视汉语教学仍然需要做出许多努力等。
1. 对美汉语教师供给不足
在我们对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汉语教师人数是否足够?”的问题时,回答“不够”、“严重不够”分别占45%、10%,合计为55%。看来,即使在已经开课的学校,汉语教师人手仍然比较紧张。
根据亚洲协会预测,到2015年,光是选修中文的高中生便可达到75万名,占美国高中学生总数的5%,届时需要5 000~7 000名中文教师,然而目前的师资却只有这一水平的1/10。
据分析,美国中文教师增长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有能力教中文的教师不符合资格要求,要符合资格,至少必须具有合法工作身份或居留权,并拥有美国政府认可的大学学历,且通过美国教师资格考试,若无法符合上述条件,则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中国台湾不少大学和语言机构中文师资班的结业证书也往往不被美国教育部承认。
为了弥补美国汉语教师的不足,2005年9月16日,我国汉办首批向美国派遣的7名汉语教师顺利抵达美国康涅狄格州、肯塔基州和堪萨斯州,开始为期一年的汉语志愿教学服务。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实现零的突破。2007年8月3日,又有64名中文教师到达美国,经过为期一周的密集语言培训之后,将分别到美国23个州的中小学从事中文教学。
但也有舆论认为,临时引进外语教师并非一项长久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这些教师英语水平不够,对美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不了解,不一定能够很好适应美国学生的学习要求;另外一方面,由于这些引进教师流动性较大,也影响到教学的连续性和效果。
2. 缺乏对美汉语教学标准与合适的教材
在调查中,在回答“您在开展汉语教学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时,许多教师都提到,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好的教学标准,因此有些无所适从。此外,就是缺乏以教学活动为基础的、适合教美国儿童的汉语教材以及缺少教学资源、教学辅助材料,例如有关当代中国的光盘、录像带、图片或视频材料等。
3. 对美汉语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有教师总结指出,“中文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及先进的汉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不断推陈出新,以活泼有趣的方式授课,尤其许多青少年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进入中文学校,往往缺乏学习动力。活泼的教学方式是成功的汉语教学所不可缺少的。
有教师认为,“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应与国外接轨,国内的老师应该在教学法、课堂技巧上提升水平,以便能支援海外的中文教学以及改进在国内的美国留学项目的教学质量。目前国内与国外的教学方法差距较大,到美国来的老师很多不能在短期内适应美国的教学要求。但国内来的这些老师其实有一定专业训练和教学经验,素质也不错,若能够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将会有力地加强美国中文教学。应该认识到,汉语教学在美国也只是众多外语中的一种,国内的教学方式从外语教学上来说落后于其他语种”。
还有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较为客观地了解中国,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适当反映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4. 教师培训急待加强
有教师指出,“出国前应做系统培训,请国内的优秀对外汉语教师做一些示范课,并让即将出国的教师在真正上岗前有一个模拟演练”。此外,教授如何剪纸、学编中国结之类有特色的东西会对教学很有帮助。
在美国期间,应定期召开一个地区的汉语教师研讨会,大家互相交流教学经验,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会很有利。
有些教师反映,美国中文学校里不少教师年年参加多次教学研讨班,这样不仅能够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也能与其他教师切磋。
5. 美国学校是否能够把汉语教学真正作为优先重点的问题
虽然美国出现了中文热,仍有些教育界人士反对设置中文课程。例如美国德州达拉斯城区高中(Dallas town Area High School)本打算于2008年开设中文必修课程,校董事会就此提案投票表决,但提案未通过。反对者认为,若不开设中文课程,这笔经费将可用于加强学生的基础阅读、数学与科学方面的能力。
6. 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美国各级政府和大中小学都采取措施增加了对学习外语的投入,但总的来看,投入仍然不足,严重影响大中小学开设中文课、培训教师、购买教学用书及参考材料,以开展相应的教学与文化交流活动。
四、未来趋势预测与对策建议
2007年1月14日,美国一华文媒体发表题为《海外中文热还能持续多久?》的文章,文章指出由于中国经济崛起,海外中文热在未来十多年内都会持续。文章还引述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国,随着中国在旅游、经济方面的成长,专家预测这股中文热潮还将持续。
有一位美国教授克里斯托(Crystal)分析指出,“一个语言是否强势,由使用者所具有的影响力而定,尤其是经济影响力。而金钱会说话,现在有权大声说话的是美元,不过英语可能不会一直是强势语言”。
另一位作家格雷多认为,当重大科技技术不断在非英语国家被研发出的时候,英语作为强势语言的地位可能不保。而中文若要成为强势语言,除了中国应持续在政治经济上发展外,中国人也应保有求知与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国盛语言盛,国强语言强”。有中国快速发展、日益强大的背景和磁吸效应,相信对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正在迎来历史机遇,面临一个长期快速发展的时期。为促进对美汉语与中国文化推广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发挥对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事业在中美两国关系发展中的基础性、前瞻性作用
促进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语言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发挥基础性、前瞻性作用。为了中美两国政治与经济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为了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对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不同观念和意见的碰撞、争论是美国社会的一大特色。在我对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过程中,美国人持有各种不同意见和疑虑是正常的。对此,我应努力扩大宣传、澄清疑虑、化解矛盾。同时,允许不同甚至相反意见的存在,做到“和而不同”。
为了建设和谐世界,就应该努力实现语言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最终实现文化上的和谐相处。要寻找“交集”和共同话语、共同价值,同时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做到求同存异,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为了促进中美关系的和谐发展,在对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美国的文化价值,顺应当地的文化、习俗、思想与行为方式。以美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的文化观念,最终使中国文化观念融入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念之中。
2. 发挥对美汉语与中国文化推广的先导性、长效性作用
实践表明,经济因素是推动语言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之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中美经贸联系和教育国际合作日渐加深,使美国朝野认识到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潜在的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创造了对美汉语与中国文化推广的历史机遇。
我们要顺应这一潮流,充分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在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过程中,注意把握语言文化与经贸活动的紧密联系,除开设更多与经贸活动有关的语言文化课程外,也要介绍与中国经济社会生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法规,使美国人在学习中文过程中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游戏规则”与行为方式。充分发挥中国语言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使语言文化的“软实力”转变为经济贸易的“硬实力”。
3. 提高对美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使其更好地承担起跨文化交往、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使命
有汉语教学专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特殊专业学科,在教学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扩大国际影响,意义重大。对汉语教师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汉语言知识;中国文史知识;对学生母语特点与文化背景的了解;教育心理知识;研究能力等。
在美汉语教师面临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由于课时量较大,少有时间考察当地教育情况。但在美国学校进行中文教学应该学习了解美国的教育、社会和文化。对美国教育体系、思想、理念、课堂教学方法不熟悉,对美国学生的行为不了解,容易导致教学困难。
因此,为推进美国的中文教学,首先应该让中文教师了解美国的体制和需要,并更多地与海外教师合作,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注意加强中文教师的岗前培训及在美期间的交流研讨。切磋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制定对美汉语教学标准、编写适合美国学生的教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就没有准绳。无论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准备、实施,还是教学效果的评价,都离不开一套适当的教学标准。正因为如此,一些中文教师在回答我们的问卷时提到这是一大困难。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加大文化成分的教学。加大文化教学或在语言教学中突出文化内容;在反映中国灿烂历史文化成果的同时,教学内容应更加注重反映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现实,使美国学生在学习后对中国有实际的认识。
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可以考虑利用英语国家赴华留学生资源,征求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意见,并请他们帮助提高教材中的英文的质量。经常参考其他语种的教材,了解国外语言教学的动向。加强教材研究,而不是一味追求短平快地出版新教材,使对外汉语教材质量水平尽快得到提高。
5. 进一步加强孔子学院品牌建设
孔子学院在美国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品牌。要有合理布局,发挥导向与辐射功能。要从前几年注重数量发展,逐步转入注重数量发展与质量提高并重的新阶段。要从外延发展逐步过渡到内涵发展。扩大教学与培训规模,提高教学效果。要不断完善孔子学院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模式。要科学评估发展环境,总结经验,找准优劣势,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合作模式,选择适当的合作重点,使孔子学院建设与对美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
6. 成立汉语推广基金会,努力加大投入力度
要根据在美和其他国家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在教育部协调下,由国家汉办研拟成立汉语推广基金会,通过多渠道方式筹措经费,支持在美乃至全世界开展汉语和中国文化推广活动。同时,根据在美汉语推广日益增长的工作任务,建议尽早设立汉语推广中心。
7. 注重发挥美籍华人与中国留学生作为“民间大使”的作用
在美国3亿多人口中,有300多万美籍华人。在美的在校中国留学生、学者达到8万多人。近些年来,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女童达6万多人。这些具有中国语言与文化根底的美籍华侨华人、学生学者自然是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民间大使。要通过设立一些特定项目,鼓励华侨华人参与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活动。
8. 扩大中文在美国出版物与媒体中的影响力
要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扩大外宣中文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让更多的中文出版物进入美国的大中小学、出版社、智库、图书馆和文化馆等。支持美国社区华人团体的中文报刊、书籍出版以及中文广播电视、网站建设。努力扩大中文在美国出版物与媒体中的影响力。
9. 营造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氛围和环境,吸引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
美国学校学习中文热潮涌动,要通过各种方式支持美国大中小学的中文教学。给美国学校和学生介绍关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情况,提供更多有关中国的宣传材料,鼓励美国学校和中国学校建立以语言文化交流为目的的网络视频联系。
在美国超市和城乡社区,可设立中文报刊杂志投放点,提供有关中国的语言文字材料,包括面向美国儿童的图片、漫画、故事书等。
发挥国家汉办组织的“汉语桥”项目的引导和开拓其它民间教育交流项目等多种途径,鼓励和支持美国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大中学生,利用寒暑假,组织前往中国以语言文化学习为目的的讲习班、冬令营、夏令营活动,扩大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在美国普通百姓中的影响力、亲和力,吸引更多的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
10. 注意处理好与台湾开展对美中文教学的关系
有中文教师反映,由于历史原因,“美国的中文教材和资料很多是繁体的,包括中文报刊乃至中餐馆菜单。不少台湾教师在美教中文,也开展不少中文教师的培训交流活动。目前市场好像是台湾的”。
但随着中国大陆在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以教简体字为代表的中文教育会逐渐超过教繁体字的中文教育,一个以中国大陆为主,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环境与市场将会逐渐呈现。要注意分析形势,恰当处理好台湾在美开展汉语教学的现状,少说多做,正面认识和引导在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在对台关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驻美国使馆教育处)
责任编辑 谢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