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2008-12-29 00:00:00刘占年
世界教育信息 2008年3期


  [摘 要] 发达国家有许多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如完善的职业教育立法;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职业倾向的培养;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崇高;行业协会作用突出;职业教育规范;以职业技术训练为主等。文章在详细介绍上述经验后提出我国应建立以政府宏观政策引导,行业协会具体指导,学校和企业具体实施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 发达国家 职业教育 启示
  
  发达国家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领跑者,不但拥有令人眩目的尖端科学技术,其职业教育水平也居世界领先地位。认真分析、疏理其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为我所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特点
  
  1. 完善的职业教育立法
  发达国家是世界工业化的先驱,其职教立法历史悠久、完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落实情况好。例如:丹麦王国早在1889年就颁布了第一个《学徒培训法》。1916年,丹麦成立国家理事会,专门负责技术行业的职业培训工作。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变化,1921年、1937年和1956年,丹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第二、第三和第四个《学徒培训法》。1999年4月,丹麦议会通过了全新的《职业教育法》,并在2001年正式生效。挪威于1839年制定了行业规范法,后经历次修改,1940年通过《职业学校法》,1980年通过《职业培训法》。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制定了统一的教学计划,将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产生了称为“双元制”的教学模式。1969年,德国又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之后又相继颁布了《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职业学校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这些国家通过相关立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疏通了道路,保障了相关机构与人员的权益。
  
  2. 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美国的高中阶段教育不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在高中阶段开设职业选修课,学生自由选择。职业课程主要有农业、商业、营销、保健、工业贸易和技术课程等。美国中学生选修职业课程的热情仅次于选修学术类课程。德国则在基础教育中开展了劳动技术教育。这种劳动技术教育与传统上的双元制教育不同,它不是职业训练,其目的不是为了达到某种职业成熟,而是作为一种“职业前普通教育”,是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教育的一种集中体现。所有学生在9年级、10年级接受职业指导,参加2~3周的企业实践。为了配合劳技课的开展,学校通常有金工、木工、电工、营养与烹饪、塑料加工等劳技专业教室,总体配置水平与理、化、生实验室相仿,设备较为先进。
  
  3. 职业教育投入大
  职业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接受社会捐赠数额巨大。有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学生甚至不用支付学费。丹麦政府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即使是私立教育,国家也给予高额补助。丹麦颁布的第一个《学徒培训法》就规定雇主有送学徒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并为学徒缴纳全部费用的义务。1998年,丹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8.3%,仅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教师工资,教学设备和材料费)一项上就投入了25亿丹麦克郎。在芬兰,雇主从国家那里领取安排学生实习的补贴,学生可通过实习获取部分报酬。另外,举办学徒训练的雇主可以从国家那里得到经济补偿,同时国家负责训练的部分费用。职业学校学生还可以免费获得课本和其他学习资料。在挪威,职业培训机构通过郡政府得到国家资助来维持学生在学徒期的培训费用。德国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则规定职业教育应成为公共事业的责任和义务。
  
  4. 职业教育形式多样,社会地位崇高,学生选择理性、务实
  在欧美,职业教育有很好的社会声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毕业后直接选择了职业教育。在丹麦,有50%的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只有36%的学生选择上大学,另有14%学生离开学校。在挪威,国家通过一系列教育政策,将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纳入综合体系中,并赋予学术理论和职业实践以同等地位。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全部从业人员中,80%接受过正统的职业教育。
  
  5. 教育咨询业发达,行业协会作用突出
  欧美国家的社会咨询等第三产业发达,社会信誉高。各种行会协会组织积极渗透到教育事业中来,它们或直接参与教学计划的修订,或组织企业统一接收学生实习实训,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为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德国,为满足没有条件单独承担培训的中小企业对培训的需求,在联邦政府的促进和资助下,行业协会建立了许多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企业培训不足的补充。在英国,有一种称之为“本位学习”的职业教育,学生若到企业实习,则要求雇主、学校、学生、行业协会在协议上共同签字,学生才能到企业接受培训,行业协会的作用可见一斑。
  
  6. 职业教育规范,设有全国统一的职业能力证书
  丹麦现有7个专业大类、85个具体专业。法国则设有235种职业能力证书。德国政府在1989年将培训工种由606个调整为378个,之后又将培训项目分为13大项,并原则上规定,不允许一个年轻人未经正规职业培训就开始其职业生涯,这样就保证了劳动力的整体水平。
  
  7.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技能训练为主
  与企业紧密合作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政府通过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实施,如税收优惠等,支持和鼓励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到本企业实习、实训。另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大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热心于教育事业,不认为自己是教育事业的局外人,因此,各国企业均与职业学校保持了很好的关系。学校也不只是被动地享受政策照顾,而是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求生存,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在瑞典,职业学校采用了“项目主导”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围绕实际工作项目来展开,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是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更是世界闻名。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同发达国家生机勃勃、规范有序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很不适应。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模糊、特点不鲜明、社会认可度低、就业前景不被看好。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应建立以政府宏观政策引导,行业协会具体指导,学校和企业具体实施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完善职业教育立法,注重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已颁布并实施了《职业教育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但同发达国家有关职教立法相比,我国的职教立法还显得单薄、不完善,责任主体缺失,具体操作起来更是困难重重,导致在实践中无法真正落实立法意图,我国应加强职业教育立法,从多个维度构建起立体保障框架。
  
  2.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整体而言,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偏低,而且投入的主要部分均被基础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占有,真正落实到职业教育的少之又少。仅以中职教育为例,据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2 240.96元,比上年的1 959.24元增长14.38%。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2 163.69元,比上年的1 980.54元增长9.25%,与发达国家形成了较大反差。2007年我国加大了对职教的投入,相信随着我国对职教的重视,投入过少的问题将逐步缓解。
  
  
  3.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和特色所在,职业学校对此充满激情与期待,但企业对此却不十分感兴趣。究其原因,其一,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无利可图,甚至“倒贴”,这无疑是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致命杀手。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法人实体,如果让其做不会给自身带来利益的事,企业当然会有所顾虑。其二,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管理水平低,赢利能力差,有的企业本身在就在艰难中度日,难以接受学生前来实习实训。其三,我国是一个缺少捐赠文化的国度,企业在无名又无利的情况下,很难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在政策层面上出台具体的措施,如财税优惠,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而不只是停留在一般号召层面。
  
  4. 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型社会,农业文明曾高度发达,封建时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重农抑工”的政策,在意识形态领域则形成了诸如“雕虫小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贬低手工业的文化传统。这一文化痼疾流传到今天仍大有市场,反映到现实社会中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地位低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具体表现可概括为:一是“低投入,高收费”,即对高职教育的生均投入低于本科,而收费高于本科。二是“招生录取,先本后专”,高职只能招本科“剩下”的生源,学生也是只要能上本科绝不上高职。三是“录用人才,学历划线”。四是“院校地位,本正专副”,即本科学校为正厅级单位,高职为副厅级单位。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无形中在社会上形成了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是低人一头的教育。对这种情况,政府有义务努力改变职业教育这一形象,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5. 大力培育中介机构,积极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中介组织作用不明显,社会影响力有限,一般只在行业内略有人知晓。政府要大力扶植发展中介组织,赋予中介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规范中介组织的具体行为;发挥行业组织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实训、实习的统筹作用;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通过中介组织的协调,促进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修订,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学校教学思想的转变。
  
  6. 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优先解决“双师型 ”教师问题
  我国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来源复杂,优劣参差不齐。这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犹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现行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对职业教育教师任职条件规定的过于笼统,而且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丹麦,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首先是熟练工人,或者具备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经历后才有可能成为职业学校教师。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必须通过严格的国家培训和考试,且非常重视其在职业界的实际工作经历。政府应在职业教师的入口上把好关,要求无实际工作经验者不能任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而且专业课教师必须根据需要经常到企业接受锻炼,增长实践经验,而不仅仅是学历层次的提高。
  
  参考资料
  1 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周谊.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9)
  3 傅小芳,周俪.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2)
  4 吴雪萍,陈雪芬.蓬勃发展的丹麦成人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2(6)
  5 许竞,史明洁.英国职业教育中的“业本学习”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3(5)
  6 潘懋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1)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邓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