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其“关怀人文,关注人性,关心理念,培养能力”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高屋建瓴的创新精神赢得了广大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研究性学习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贡献,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避免“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只作为应试的点缀;只盲目随波逐流,只热衷于一蹴而就”的极端倾向。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
任何一种的变革都是对固有模式的辨证否定,“破”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立”。教育改革自然也不例外。
当前,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其“关怀人文,关注人性,关心理念,培养能力”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高屋建瓴的创新精神赢得了广大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无庸置疑,研究性学习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贡献,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但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避免“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只作为应试的点缀;只盲目随波逐流,只热中于一蹴而就”的倾向。
一、表面热闹,内里空泛——“虚火”太盛
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无人质疑,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盲目性。比如,研究课题的立项方面,有些学校一夜之间,课题便如雨后春笋,一哄而上,蜂拥而起。大至“七星连珠”、“太空防御”,中至“巴以冲突”、“三农问题”,小到“交通安全”、“家庭盆栽”……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本文无意将研究性学习神秘化,但选题的盲目与盲从只能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歧途。对于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可贵的创新精神,当然要爱护、培养,但更应该恰当地引导。要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便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当然,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选题上可以尽可能的灵活些,但是,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是否应该多一些冷静与清醒?是否应该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能否在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的同时,实施一些科学精神的熏陶呢?还是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不要说那些“大课题”,就是那些“小课题”,即便是老师都真正难以“研究”清楚。有人可能会说:“研究性学习并不看重最终的结果。”不看重并不等于说没有。正是因为不看重结果,所以才侧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试想,盲目又盲从地选定一些并不恰当的课题,结果会是怎样?只能是或举步维艰、虎头蛇尾,或草草收场,不了了之。学生也会对研究性学习产生误解,或以为科学研究高不可攀,或以为科学研究“不过如此”。这样不仅对研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也不利。加上有人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够,以为研究性学习冲击了应试,于是便匆匆转向,至多留下几个课题的“空壳”,以为应景之用。穿着新鞋,又走回老路,背离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岂不悲哉。
这种“表面热闹,内里空泛”现象的实质,是我们自身的浮躁与盲目,是“虚火”太盛。只有存一份“平常心”,才会营造一片“清凉界”。
二、急功近利,越俎代庖——“心劲”太高
近日,笔者的一位同事去观摩某校高二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回来后说:“他们那些成果据说两年才研究出,放在我的学生身上,两个礼拜就搞定了。”也许,该老师的弟子确实属于“高足”之类,也许该教师指点有方,也许,学校的科研环境特别好,也许,课题的研究难度并不大……但经过了解,上述诸因素均很牵强。
希望上述例子仅仅是个别现象,是例外,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究竟有没有类似的现象?“研究性学习”这个名称,是近年才流行开来的,但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精髓并不是新出现的。古人云:“博学,明辨,审问,深思,慎取,笃行”,不就包含有“研究”的因素么?每当听到把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作某某学校的教育教研“特色”时,就不禁为研究性学习而担忧。难道我们平日里常规的教育教研活动就没有研究性学习了?好像只要冠以新鲜名称,就是喊一声“芝麻开门”,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梦想“今日播种,明日收获”不是研究性学习的追求目标。我们可以接受没有结果的研究,但是我们应该拒绝揠苗助长的急功近利行为。在中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基本的科研能力。若论“高深”,学生可以进入高校继续深造;若论“新鲜”,我们大家无非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因此,不必“着急”出所谓的成果,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何愁不出成果。
更有甚者,唯恐学生“不会研究”,教师便包办一切,越俎代庖,然后,罗列“成果”,蔚为大观。这种在强烈的功利目的驱动下的做法,已经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一代伟人曾咏:“心潮逐浪高,把酒酹滔滔!”那是旷达中有怀念,别有一番韵致。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是心平气和,心无旁鹜,从容自然,以求知为至高乐趣,以探索为最大快乐,以创新为终极目标。“心劲”倒不必太高,只要严谨求实地按照科学规律去做,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急功近利、越俎代庖只能是适得其反。
我们的教育经历了太多的曲折,有过“万马齐喑”的肃杀,有过“上下求索”的迷茫,更有“百舸争流”的生气——毕竟我们是在往前走。
当前,语文研究性学习正如火如荼,我们希望它能给21世纪的我国语文教育带来创新的生机,希望孩子们被应试教育戕害的灵气能得以复原。
(作者单位:安徽涡阳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