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上任后不久提出了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在“三观”中,目前贯彻落实得最薄弱的是科学人才观。探讨树立科学人才观的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对现实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科学人才观;现实;理论;意义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上任后不久提出了三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即科学发展观、
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在“三观”中,目前宣传贯彻落实得最薄弱的是科学人才观。要使各地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人才观的指引。探讨树立科学人才观的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对现实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一、科学人才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它的提出反映了我党对人才问题认识的深化
科学人才观基于我党对人才这一特殊的人力资源认识的逐步深化。
(一)1955年毛泽东同志第一个提出了“伟大的人力资源”的新论断
我国最早使用“人力资源”概念的文献是毛泽东于1955年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所写的按语。在按语中他写到“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将“中国的妇女”评定为“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既肯定了我国妇女的人权地位,又评价了我国妇女在“人力资源”生产中的伟大功绩。对于毛泽东同志的“伟大的人力资源”科学论断,现在我们可以称其为“人力资源母体论”。
(二)1985年邓小平同志第一个提出了“人才资源”巨大优势的新观点
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伟大的人力资源”母体论,到邓小平同志提出“人才资源”优势论,整整花了三十年时间。邓小平同志在《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其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也是从尊重人才、解放人才开始的。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反复强调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早在1977年5月,他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84年10月,他在中央顾问委员会讨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又说:“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开始大规模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三)2001年江泽民同志第一个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
江泽民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2001年8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与社科专家座谈时又强调指出:“人才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要更新人才工作的思想观念。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克服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狭隘观念。”江泽民在2002年9月党的十六大上的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第一次提出了“科学人才观”的命题
曾庆红同志在2002年底中央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党管人才的原则。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我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
从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相关论述,可发现一道鲜明的认识轨迹。在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的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人民群众的巨大历史作用,他说:人多,热情高,干劲儿大;在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小平同志大声呼吁,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发扬了小平同志的人才观,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实施人才战略。我们要注意的是,从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显示了人才观念的重要变化。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一提法的背后是比较看重了“科学技术”即“才”的价值,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提法,强调的则是对于作为“才”的载体的“人”本身的尊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对人才的地位、标准、途径等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强调了人人都能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毛泽东同志人才观的回归;强调以人为本,即是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对江泽民同志人才观的发展,符合马克思的基本观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科学人才观是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科学人才观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才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二、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同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是内在统一的,归跟到底统一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实现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别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经济增长。在这样一份骄人的成绩后面,与令人鼓舞的世界现代发展史上最成功的奇迹共生共存的还有上述这些画面,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被社会边缘化。在经济空前繁荣背后的我国,已经出现了因社会与经济大转型所引起的高社会风险;因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所引起的严重社会分化与社会排斥;因政治体制不能适应转型而导致的政府治理能力低下,这些均是催生不稳定的有机土壤。
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敏锐洞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动响应挑战,高屋建瓴地在发展观上做出了重大的调整。我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新发展战略,其核心贯穿了“以人为本”,极赋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治国、执政理念。新发展观由狭义的GDP扩展到广义的HDI(人类发展指数),正是向人本主义回归的价值观转变。随后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精髓是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曾庆红在中央党校2004年春季开学典礼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把三者统一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人才。
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使我们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强大武器。这“三观”紧紧围绕着一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只有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只有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三观”充分展现着一个鲜明的指向,这就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这“三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党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这五个方面能力的实现途径。这“三观”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理念,这就是以人为本。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政绩观使政绩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创造,人才观成就每个人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这“三观”既各有特定的科学内涵,又是紧密联系、内在统一的。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同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是内在统一的,归跟到底统一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重新认识人才的地位、标准等,人才工作才能有大的起色,人才强国战略才能有坚强的思想保证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新世界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取得显著成绩,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优秀人才,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等等。
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清醒地看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国的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精、尖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和流失比较严重,国家的人才安全形势面临较大挑战;人才管理工作力量分散,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偏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等等。总之,在日趋激烈的全球性人才竞争中,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和这些表现出来的问题相比,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的人才观念严重滞后。如果我们本着狭隘的人才标准,将难以发现人才,将埋没人才。那么我们怎么可能造就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如果我们还只“见物”不“见人”,不真正重视发挥人才资源的主导地位,又怎么去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怎么去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怎么去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怎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呢?所以要转换观念,观念一变天地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重新认识人才的地位、标准等问题,我们的人才工作才能有大的起色,我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有坚强的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