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激励企业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研究

2008-12-29 00:00:00马洪云汪安佑
中国集体经济 2008年3期


  摘要: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激励企业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取得了明显效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后,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新;北京;科技创新
  
  为了实现在2010年把北京市初步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激励企业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回顾和总结这些政策措施及其效果,从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北京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思路。
  
  一、北京市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措施
  
  (一)不断完善地方性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市逐步建成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多维度的地方性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其内容涵盖了科技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服务体系发展、技术市场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科技奖励、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等七个方面。
  (二)努力建设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通过建立各种专业协会,鼓励发展管理、咨询、培训、金融、信息等各层次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搭建中介服务平台、专家咨询平台、政策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以及技术服务平台等,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和条件共享。
  (三)强化创业孵化体系建设
  截至2005年底,北京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70家,其中经北京市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39家,孵化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582家,累计毕业企业2300多家,在孵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累计达644.19亿元,纳税累计达23.89亿元。
  (四)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试点作用
  在投融资方面,中关村成立了担保机构和技术产权交易所,设立了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企业信用促进会。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建立了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在法制建设方面,按照市场经济法治原则制定并实施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方面,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中关村企业组成了TD-SCDMA、龙芯等十多个联盟。
  
  二、政策效果
  
  (一)自主创新投入稳步提高
  就R&D经费投入规模而言,北京地区R&D活动经费投入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20世纪90年代年均增速为21.93%;2006年达到了432.99亿元,比2000年增长178.1%,年均增速29.68%。就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而言,北京市一直位于全国首位。1995年为2.33%,2000年上升到4.93%,2006更是达到了5.5%。而2000年全国平均仅为1.0%,2006年全国平均仅为1.42%。
  (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从2002年到2006年,北京市科技经费筹集额年均增长速度为24.11%,而企业资金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34.29%,远远超过了前者。从企业的R&D投入强度来看,2000年北京市R&D经费支出中企业仅占31.09%,2006年企业占了46.19%。从2000年到2006年,北京市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9.68%,而企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52.2%。
  (三)自主创新产出不断提高
  200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26555件和11238件,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56.17%和36.25%;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4226件,比2003年增长了81.69Ajr+LOletX1WqxVuswTxg==2%,占全市专利申请数的比重增长为53.57%;企业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10221件和4143件,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94.57%和49.14%,企业申请量与授权量占全市的比重分别增长为38.49%和36.87%。
  (四)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龙头作用日益显现
  2005年园区内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400家,实现总收入4876.8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率达27.7%;实现增加值954.9亿元,相当于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1%。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增长,带动了北京市高科技产业的整体发展。“十五”期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64.8%上升为2005年的67.7%。其中,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代表的高科技含量的服务行业增长迅速,2005年这些行业实现增加值925亿元,占GDP的13.4%。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建立。在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在R&D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研究与开发的主体。虽然北京市企业R&D经费支出持续快速增长,但在北京市R&D经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依然不到50%,这导致北京地区众多科技成果脱离市场需求,降低了R&D的效率。
  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还不强。2005年,全市只有1324家工业企业开展了自主创新活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覆盖面仅为20.4%。而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覆盖面也不足40%,仅有18.15%的企业设有科技机构,31.3%的企业有新产品开发活动,37.96%的企业有R&D活动。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覆盖面虽有所提高,但仍有50%以上的企业没有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许多企业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2001~2004年,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投资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投资之比始终保持在100︰1左右的水平。到了2005年该比例激增到809.1︰1,2006年则又大幅回落到了13.14︰1的水平。即使如此,这一比例依然高于上海的水平,更是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大约1︰5左右的水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实施了“瞪羚计划”。从实践来看,该计划对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相对于园区一万多家中小高科技企业庞大的资金需求来说,该计划所能够提供的资金支持依然是杯水车薪。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瞪羚计划”仅仅为281家企业获得了总计只有28亿元的融资担保支持。
  
  四、激励企业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国外经验表明,政府作为研发投入主体主要是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就会渐渐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政府则将主要精力与资源转向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等特殊项目。从2000年到2006年,政府资金在北京市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0%以上。而这些政府资金大多分散归属于中央和地方的许多部门主管,其投向也大多是其下属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不是距离市场最近的企业,从而直接造成了政府的科技资金投入使用效率不高,重复浪费严重。而政府部门的过多干预也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因此,北京市应努力构建一个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资源配置的制度框架,政府应从有明显市场利益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投资中退出,为研发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的形成创造空间,主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影响研发资源配置和保护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二)大力促进市场主导型产学研合作
  目前,北京市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多,合作方式单一,使这一地区的智力资源和生产资源远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一方面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无法实现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是企业不具备对引进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或不具备研发实力,无法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市场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其有效性已被国内外实践所证明。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主动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直接主导产学研合作的全过程,包括选题、出资、参与研究等全部活动,从而保证了创新活动始终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联结和协调产学研相关各方的利益,提高合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又可以通过合作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流动与共享
  北京市科技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利用效率和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资源非常分散,尤其是中央在京科技资源,大多分散于不同的部门,没有统一到建设首都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城市的共同目标上来。提高首都自主创新能力,必须采取有效手段促进北京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流动与共享。为此,北京市应该加强与相关中央部门和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鼓励中央在京单位和地方企业加强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科技信息、创新成果、研发设备和科技人才的共享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创新资源。
  (四)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工具。在当前北京市仍有许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动力的情况下,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来明确创新成果的产权,通过专利保护为创新者提供利益保护并给予以垄断其发明的权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中,关键是要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落到实处,要依法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要改变重视对国外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忽视对国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正常现象。
  (五)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市场风险。国外的一个成功经验是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取向的政府采购制度,即在政府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在技术经济指标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购买本国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可以创造和增加对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减少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市场方面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当前北京市在政府采购方面的做法与全国其他地区基本相同,其主要目标都是满足政府需要、节约财政资金、抑制腐败行为、规范企业行为等。但是,在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体现为其科技竞争力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已经将政府采购政策的重点转向刺激创新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现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路,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则贯彻到政府采购的具体实践中。
  (六)完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北京市自主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该体系还很不完善,信用评价及担保机构、检验认证机构、技术评估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实际需要。因此,应大力完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尤其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制度,促进各创新活动主体的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五、结束语
  
  总之,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国家创新体系和首都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下,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市场化的总体方向,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从而最终实现把北京市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卫.关于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