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和牡丹形貌相近,但牡丹是木本,花大枝粗。有雍容华贵的气象,而芍药是草木。显得娇小柔弱,所以古人评花时以牡丹为第一,芍药第二,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关于芍药为“花相”的说法。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记载了“四相簪花”的故事:
宋朝人韩琦任扬州太守时,在家中种了一株芍药。这芍药一干分四枝,每枝开一朵花,花瓣红色。中间围一圈金黄色花蕊,大家称之为“金带围”。韩琦十分得意,就邀了王珪、王安石、陈升之三个人来观赏。四人赏花喝酒,痛快之余,剪下四朵花。每人各簪一朵。后三十年间,这四人都当了北宋的宰相。从此,芍药便成了“花相”。
这个故事在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由一个叫慕天颜的人讲述过,韦小宝因当年受过扬州禅智寺里和尚的气,找借口要将扬州的芍药花尽数掘掉,所以此人讲了这个故事。韦小宝听了故事,对芍药起了爱惜之心,不再有意为难。
韦小宝当时要掘毁芍药,找的理由是“战马吃了芍药,奔跑起来便快上一倍”。这当然是信口胡言,但芍药确有药用价值。芍药有养血敛阴、柔肝缓中、止痛收汗等功用。在中医上应用广泛。
芍药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首诗描写的是三月。郑国溱洧两河之畔,男女春游聚会的情景,古人用芍药中的“药”字代表相约。所以芍药也成为男女间定情的泉征。诗中的男子将一朵鲜艳的芍药送到女子手中。爱情之花也在彼此心中绽放。
每个朝代的审美标准都不大一样,在唐代,人们喜欢体态丰腴的美人,所以富贵雍容的牡丹更为得宠。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就这样写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里贬芍药而重牡丹。在唐代的诗歌中。赞美牡丹的诗歌远远超过芍药,记忆中,似乎只有柳宗元写过这样一首关于芍药的诗,说芍药虽然不如牡丹有花王风范,但她更娇媚可人。风姿绰约。
到了宋代,以瘦为美。风气和唐代完全不同,瘦梅、幽兰之类的情调开始受到推崇。芍药的柔姿也和轻歌曼舞中传唱的宋词珠联璧合。著名的词人姜夔有一首词,说的是扬州的芍药:“……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这里描述的是当时扬州芍药极盛,每年扬州知府都要举办芍药万花会,官吏搜集绝品芍药十余万株宴赏,一时热闹非凡。
但到了南宋。金兵南下洗劫扬州后,城破人亡,芍药也无复往日之景。姜夔重过扬州时就写下了我们熟知的“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著名词句。
到了明代,扬州芍药规模虽不如宋代,但却培育出极为罕见的黑芍药。这种芍药花朵色深紫近黑。天下罕见。明末清初的扬州。园林很多,各园中都广泛种植芍药。芍药虽貌似柔弱女儿,但并不像千金大小姐一样娇气,它既能耐热,也能抗寒。最高温度42摄氏度亦能越夏。而在我国东北地区。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只需稍加培土。它也能存活。
咏芍药的诗,最著名的应该是宋代词人秦观的这首: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世上有万种风情。芍药一般的娇柔之姿,女儿之态。也是大自然赐予人间众美的一种。
芍药虽比不上花王牡丹那样冠绝群芳,引人注目,但她像普天下千千万万的寻常女儿家一样,朴实、纯洁,又不失娇艳明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喜爱它呢?
编辑 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