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白板说”。其意是:我们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在一开始什么东西都没有;后来,它有了一大堆知识、观念。那么这些东西是从哪儿来的呢?经验。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的哲学主张叫做“经验主义”。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创立者在30岁以前,竟然对哲学一无所知。这个人就是约翰·洛克。
洛克循规蹈矩,不喜欢与人争论,当时盛行于牛津的公开辩论,他一次也没参加过。有个老师曾经问他:“辩论是对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你为什么不尝试一下?”他回答说:“我没有兴趣,一听到滔滔不绝的辩论就头疼。”
洛克是实话实说。他不参加辩论,一是觉得这完全是在争一些无用的问题,是语言的误用,二是没有勇气。事实上,直到30岁,他看了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书。受到很大震撼,才开始研究哲学。
但正如罗素所说的,在所有哲学家中,洛克太幸运了。洛克的幸运首先体现在他有一个好家庭。大多数西方哲学家的童年都很不幸,不是缺少父爱,就是缺少母爱,要么父母双亡。然而洛克在成年之前父母双全,其母美丽、虔诚,其父严厉、稳重,使他在性格上避免了“走极端”。
洛克的几本影响最大的著作到他50多岁的时候才陆续面世,可谓大器晚成。但是,他实在是太幸运了,他的《两篇关于政府的论文》在1689年出版,而这恰好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政权已落入了和洛克抱同样政治观点的人手中,他的著作因此生逢其时。要是在此之前出版,其著作的命运只能是被焚烧。
洛克对于世界的影响让人惊叹。很多人都会背诵美国《独立宣言》中的一段:“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儿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刊,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法国《人权宣言》中的这一段大多数人也耳熟能详:“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这两份宣言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从洛克的《两篇关于政府的论文》里抄来的。洛克是天赋人权理论、政府分权理论的缔造者,他影响了太多的思想家。而他的理论,在今天的世界各国已经变成了不可动摇的政治实践。
一个在30岁才开始研究哲学的人,居然能作出这样的成绩除了幸运之外,这得靠他的勤奋。洛克并不是一个天才,他很清楚,是勤奋成就7他。他只要有空,便到处搜寻各种书来读,有时甚至是强迫自己把书看完。而走到哪儿,他都把书带到哪儿。他的书至少有5000册之多。
洛克一辈子皆都打光棍,对于哲学家来说这并不奇怪。但他有一个毛病,爱玩神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在发表一些文章时,总是不署上自己的真名,好像怕别人知道是他写的。他还发明了各种小密码来写信,为了达到隐蔽的目的甚至修改了速记方法。更让人觉得搞笑的是,他有时候甚至用隐迹墨水给一个女人写信,让对方一头雾水。
哲学家几乎是为真理而活的。而洛克不仅仅坚持和追求真理,他甚至固执到把自己视为真理的化身。为此他还洋洋自得,写信给一位朋友吹嘘:“如果我有什么自夸的话,那就是我忠诚地爱着并追求着真理,不在乎它是否使别人愉快。”
他的天赋人权理论等,的确让人愉快。但他在主张宗教宽容时,却把宽容限定在宗教徒之间,对于不信他的那个上帝的人,他是“一个也不宽恕”的,这就让人不愉快了。这套把戏根本不是什么真理,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它只是“文化(宗教)自恋”的产物,只是一种“神经错乱”。
洛克从来没有在错误的路上走得太远,当他发现了自己思想上的逻辑陷阱后,马上收回自己的脚步。这使得他在深刻方面比别的哲学家差了一大截,也没有弄出一个迷宫一样的体系。而也正因为这点。使他的错误比之他的真知灼见,近乎可以忽略。
黑格尔说:“只要一想起古希腊,在有教养的欧洲人中,总是有一种家园之感。”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只要我们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对洛克就会涌上一种尊敬。”
编辑 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