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冷兵器发展的历史上,向前回溯寻找灵感的例子也是不多的。虽然中国历史上就不乏由于周边军情,国家兵制的变化而导致的武器发展停滞乃至倒退,但是对于千万工匠,特别是随时可能走上战场的兵器使用者来说,手里的钢铁物件,往虚了说是勤王卫国的利器,往实了说,就是安身保命的本钱,一旦有了新的灵感,新的技术,只要确实好用,必然在第一时间体现在军事用途上。
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不久前,电视上就有一条新闻爆出:2004年,美国海军突击队的教官James Williams(这名字十分十分像随口捏的化名)千里迢迢跑到大连,找到了在此开办刀厂的台湾人Paul Chen,请他按照自己的要求,定制一把军用格斗刀。
和海军突击队的教官不同,普通的观众多半不会去研究刀子的钢材、设计理论以及握把手感,但是任何一个人看到Paul Chen成品的人,第一个反应多半会说这是一把“日本刀”。
西方的冷兵器设计者向日本刀剑借鉴设计思路,早已不是第一次了。在人类科技史上,很少有日本刀这样的案例,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集中一个民族最优秀的工匠,对于一种冷兵器倾注始终如一的热情和精力,使得这种特有的冷兵器本身潜能被完全开发出来,在使用性能和艺术表现价值上远远超出其他竞争者。这就是日本的刀。在那个强调通过各种修行获得进境的国度,剑,就是钢铁的圣境。
科技发展到今天,人类用真空炉和粉末钢制造出来的现代刀具,在很多方面仍然赶不上传统工艺制造出来的日本刀,战场上白刃相交的时候也越来越少,粗制滥造的碳钢匕首,也足以完成任务——以英国著名的FS匕首为例,格斗刀甚至可以连刀刃都省掉了,只剩下一个“刺”的功能。应该看到,在多数战斗刀发明的年代里,战场上的兵,在防弹衣没有普及的几十年前,穿的也都筋筋吊吊,除了衣服之外,还有帆布装具之类,上面满是金属扣和多道缝纫的帆布,运气不好还挂有手榴弹、弹匣、ZIPPO打火机、手电、扑克牌,和群众在电影里看到的小流氓街头混战用刀片砍个胳膊卸个大腿不同,战场上的士兵使用冷兵器PK的时候,主要攻击的目标,无非是面部到肚脐这一段距离,恰好就密布了这些东西。
面对这些零碎,带上一把全尺寸的BOWIE(话说这种能砍也能刺的大刀片子,乃是19世纪30年代美国天下大乱,在边境上砍人基本不用考虑法律的时候发明出来的)也未必好使,何况谁带着BOWIE上战场卸人胳膊大腿?一刀砍在汤姆森的弹匣包上怎么办?有带一把大刀的动静,不如带一把左轮了。所以,战场上的刀,用法和街头是不同的,和大家的想象更是不同。这里不会出现影视作品中你来我往的过招,刀具不用考虑光线的折射,电磁的干扰,不用考虑发射药的可靠和枪管的清洁,他们比AK47还要可靠,只一个最简单的招式,解决一切复杂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实用主义,在技术层面上,是令人沮丧的。普通战争发展到今天,对于冷兵器的倚重,更多是作为一种保险之外的保险,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装备,虽然在特种作战中还要常常用到格斗刀,但是其作用,也远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在战场上真正用到刀子的时候,一把30美元的刀和一把300美元的刀在使用效能上,区别是小到可以直接忽略的。大概也正是在这郁闷的大环境下,刀具的设计者们才会改换思路,从各地民族刀剑的历史中寻找传统,而这其中一个耀眼的流派,就是日本刀。
毕竟,武器和战争,并不是纯粹的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就像日本教育家新渡户稻造所描述的那样:抡捶、淬火,用磨石研磨,其一举一动都是严肃的仪式举动。我们的刀剑之所以带有阴森之气,那或许是刀工的灵魂或者它的守护神的灵魂。作为艺术品它是完美的,而作为战刀则更是超出艺术所能赋予之上的东西。它那冰森森的刀身,一抽出就立即使大气中的水蒸气凝聚在它的表面。它那洁净无瑕的纹理,放射青色的光芒,它那无与伦比的刀刃上悬挂着历史和未来,它的弯度把最卓越的美和最强大的力结合在一起——所有这一切,以力与美、敬畏与恐怖相掺混的感情刺激着我们,假如它仅仅是一件美丽和愉快的器具,那么用它将会是无害的!然而,它经常放在手一伸就够到的地方,因此对它的滥用就有极大的诱惑力。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