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引发全球政治地图变迁:中国的应对

2008-12-29 00:00:00汪伟民
世界知识 2008年21期


  汪伟民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院长助理、副教授
  
  华尔街死了,世界乱了:困境中的冰岛向俄罗斯发出求救,混乱中的韩国则向中日伸出了求助之手;作为祸首的美国不再是集体行动的领导,雄心勃勃的欧洲只用降息、监管对美国的呼吁进行了最低程度的配合,却向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发出了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邀请。作为新兴大国,中国身处三重引力之下——欧洲的垂青、美国的焦虑、东亚的期待。
  欧盟似乎已做出自己的选择。英国首相布朗率先呼吁进行自二战以来全球最大的资本主义金融规则改革,并期望在年底前召集全球12国领导人举行全球资本峰会以通过欧盟的方案。在不久前召开的欧盟峰会上,布朗的倡议得到欧盟领导人的高度认可。欧盟的方案既包括建立国际金融行业的具体监管措施、跨国公司的综合管理机制,及为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建立新的“金融预警机制”等内容,同时还谋求就新的国际贸易细则达成新的协议。这一方案的核心就是要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终结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约束美国人的美元印刷大权。
  欧盟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中国如何接招?中国对于美国乱印钞票,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其实早有微词。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两会期间就在质问:美元还要跌到什么时候?但欧盟实践中的固定汇率制度美国绝不会轻易接受。布朗做出的国家入股银行的范例,美国也难以效仿。萨科齐倡导的新资本主义事实上到现在还只是一个概念。至于新的金融体系的监管制度,恐怕欧洲人自己也不甚了了。
  欧盟要想彻底打翻美元,中国恐难苟同,因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不无重大关系。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麦克·杜里认为:亚洲经济体和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盯住美元,不仅支撑了过去十年的全球经济失衡,而且支撑了这些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这种基于弱势货币、储备积累和经常账户盈余的增长模式对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是惟一而且最优的增长模式。
  也许中国这种盯住美元的政策已经形成不良的路径依赖,但对于一个难以确定的欧盟方案,中国同样须小心谨慎。在决定配合欧洲还是照顾美国的关切时,中国既要考虑现实的因应策略,更要着眼于长远而攸关的利益。眼下俄罗斯似乎倾向欧洲多一些,梅德韦杰夫表示“在这种局势下,稳定的要素就是建立新的金融中心以及强大的区域货币”。对于即将掀起的美欧货币战,观察日本的举动更有意义。危机爆发之初,日本也曾稍有犹豫,然而近来人们看到的是日本人又在豪买“华尔街的灵魂”:先是野村控股斥资收购雷曼兄弟旗下亚洲、欧洲和中东的业务,继而瑞穗投资美林,随即是日本最大银行三菱金融集团以90亿美元收购摩根史丹利21%股权。目前,日本的动机尚难判定,到底是在借机扩展金融利益,争夺这场货币战的主导权,还是在暗中相助美国,抑或两者皆有。但至少说明一点,日本对韩国尽早建立800亿美元亚洲货币基金的倡议没有太大热心。
  对于韩方的建议,中国既要看到亚洲的整体脆弱性,更要看到中国的切身利益,中国难以再次充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白衣武士”的角色,毕竟这次中国也身陷重围。要在亚洲创立一个货币共同体,在政治上存有先天不足的毛病,既缺乏强大的政治实体支撑,大国经济主导权之争也从未平息过,经济上各国发展水平不平衡,也很难协调。把一些不同的经济体凑合在一起建立亚洲独立的货币,这不是真正抗衡美元的出路。
  如此看来,中国在这场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政治地图变迁中的选择是有限的。美国是动荡的首恶,它切断了中国赖以高速发展的先进的金融中介,破坏了中国维持国内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基础,并随时可能向中国转嫁危机,然而由于巨大的经济和战略攸关性,中国也无法完全相助一个修正主义的欧盟方案,也不能对一个区域性的东亚货币体系抱不切实际的期待。但作为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国家,中国在这场货币战中无疑具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亚欧峰会在即,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已在拟议中,也许中美高层经济战略对话也将接踵而至,三股力量将一一考验中国的领导能力和金融智力储备,中国准备好了吗?
  
  栏目主持 沈丁立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