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石化科技奖、中国催化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众多的荣誉背后是同一个泰斗级人物闵恩泽。
2008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台上,满头银丝的耄耋院士闵恩泽面带微笑,平静而泰然:“把自己的一生与国家的建设、人民的需要结合,是我最大的幸福。”
从一片空白突破催化剂的国际封锁
1955年10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并工作4年的闵恩泽冲破道道封锁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被分配到当时正在筹建的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
“那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实验室是向当时的北京石油学院借的几间平房。”闵恩泽回忆说。更棘手的问题是,国内没有现成可循的技术资料。但是,他满怀信心地组织大家制订建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仅仅几个月,就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型试验装置。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闵恩泽和他的助手们在大连石油研究所等兄弟单位的配合下,研制成功了石油炼制催化剂,并陆续投入工业生产。
1959年,苏联援建的我国现代化100万吨/年兰州炼油厂投产,其中有一套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是核心,它把重油二次转化为航空汽油。所用的移动床小球裂化催化剂一直从前苏联进口。6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后,苏联开始以次品供应。
“1960年开始,苏联逐步减少以至最后停止了对我国的催化剂供应,当时库存的催化剂,只能维持一年,直接威胁到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石油工业部的老部长余秋里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把研制催化剂的重担,交给了石油科学研究院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闵恩泽同志……”
当时,石油部高瞻远瞩,决定建设一个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生产厂,并组织会战,闵恩泽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他临危受命,全身心投入其中,立即组织专题组开展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这些日子,他吃在现场,住在办公室,每天8点开始工作,一直忙到夜里l点多,接着开碰头会,一开就是一两个小时,所以通常都是凌晨两三点才休息。
早在1948年,闵恩泽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催化裂化装置,看到那黑褐色的原油神奇地变成清亮透明的汽油,当时他除了惊奇,只有感慨:中国何时能建成这样的装置?
让他未料到的是,10多年后他却在研究这套装置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在试验过程中经常与危险擦肩而过,第一次试运转就发生了掉带事故,闵恩泽亲自钻进高温烘烤的干燥室,后来他指导设计了自动调带装置,才将问题解决。由于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他和同事们在几间非常简陋的小平房里冒着危险,反复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
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克服了一个个难关之后,终于实现了试生产的成功,生产出了高质量的小球硅铝催化剂。此时,离催化剂库存告罄仅有两个月时间。催化剂供应及时得到了保证,中央领导人和石油部领导的心,就像一块石头落了地!
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和绿色化学的开拓者,成为业内同行对闵恩泽的一致评价。
石化催化领域的每一重大进展都无法绕过他的名字
1980年起,闵恩泽开始担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他参加中国催化化学代表团出国考察时,看到我国炼油催化剂产品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拉大,心里非常难过。他决心加倍努力工作,要在短时间内,使我国炼油催化剂产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10多年中,由闵恩泽带领研制的半合成分子筛裂化催化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闵恩泽指导研制成功的一氧化碳助燃剂,既提高了催化裂化再生效率,又降低了能耗,直接经济效益达1亿多元/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国家计委攻关项目中,闵恩泽成功地指导开发了我国第一代CRC渣油裂化催化剂,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闵恩泽指导研究的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制备规律、开发成功高脱氮活性的RN-1催化剂,1989年获中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专利金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年的努力拼搏和刻苦钻研,终于结下了累累硕果。
从石油催化剂的研发,到催化材料的发明、绿色化学的应用,再到现在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即“生物柴油”的研发,闵恩泽的研究成果不断地创新。而谈到这些创新,闵恩泽认为坚持是最重要的因素。他笑言:“就像《西游记》一样,取经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就很执着,再多困难也没有动摇他取经的决心,最后终于到了西天,取得真经。”
会唱流行歌曲的美食家对麻辣烫情有独钟
闵恩泽是个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我回国50多年来,好多事情都变了,就是四川口音没变。”闵恩泽在生活中喜欢听京剧、养鱼,还会唱《上海滩》等流行歌曲。
从事高科技研究的闵恩泽还是个美食家,“哪家餐厅哪个菜做得好,我都知道!”闵恩泽对川菜情有独钟,尤其爱吃麻辣烫。不仅如此,他还喜欢亲自动手烧菜,并且从烧菜联想到工作。
闵恩泽根据自己吃麻辣烫的经验写了一首打油诗,总结自己几十年科研的酸甜苦辣:“市场需求,兴趣推动,苦苦思索,趣味无穷;灵感突现,豁然开朗,发现创新,十分快乐;高兴之余,烦恼又起,或为人员,或为条件;好似吃麻辣烫,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获成果!”
高血压、胆结石、胰腺炎……折磨着年迈的闵恩泽。身边人都知道,工作起来的闵恩泽不像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在他的工作日程安排上,从没有8小时的时间限制,对催化剂研究的“钟情”,似乎催化着他的无限活力。
由中石化集团和侯祥麟、师昌绪、张存浩、李静海4名院士联署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推荐报告》在概括闵恩泽科技成就和贡献时用了这样的言语:“他被公认为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和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这3项中的任意一项,都足以把他推上最高领奖台。
然而,他的夫人陆婉珍在他获奖之后如此感言:“以前看王选、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总有神秘之感,而闵恩泽对我来讲很平常。我要说的是,有平常人的能力,通过系统训练,加上不懈的钻研,人人都能获得成功。”陆婉珍这样评价,他能取得一些成绩,并不是他比别人聪明,只不过是他一辈子都在不停地钻研这件事。
据陆婉珍透露,闵恩泽参加国家最高科技奖领奖前夜曾反复练习讲话稿:“他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在上大学时,我就发现他是个很负责任的人,从他、的笔记就能看出来,写得特别工整。”
催化剂是一种它能够加速反应速率而自身不改变的物质。它能够,诱导化学反应发生改变,而使化学反应变快或者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化学反应。作为石油化工领域著名的催化剂专家,闵恩泽用自己的科学创新思维催化着石油化工的突飞猛进,用自己的智慧催生着艳丽的科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