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胡福明与由他所引发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2008-12-29 00:00:00
中华儿女 2008年6期


  司号员,战斗中吹响冲锋号角的英雄。民族,需要集结号;历史,需要司号员。1978年的中国,正经历自建国以来最深刻最重大的一场政治危机。十年“文革”终于结束,但信仰危机形同重卵,经济危机一触即发,一场更深刻更重大的变化正悄悄袭向心神俱疲的全体中国人民。看似一切都在恢复与重生,实则各种矛盾与冲突已渐发酵至临界点,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一个不可挽回的历史事件甚至变故。
  时隔30年,我们回望历史,要感谢一位在1978年那个复杂政治环境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拿起手中如椽大笔,以文字为号角毅然吹响思想战线战斗的斗士。他是影响我们时代历史的司号员:胡福明。
  正是他那篇两肩担正义、一气呵然成的引时而为的战斗檄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吹响了向陈旧思想挑战的号角,成为邓小平演绎时代大戏最有力的前奏。历史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直接催生了与“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并列现代中国“三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关于“真理标准”的划时代讨论。
  
  他一生信奉独立思考,30年前蹲在医院走廊,一边照顾病妻,一边思考着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最终写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35年,胡福明出生于江南水乡无锡,自小就信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原则,做事素不盲从。他于1955年9月考人北京大学新闻专业,但翌年又转入自己更喜欢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他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历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他那篇后来引发思想理论界轰动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今天的胡福明,已经从工作岗位引退,之前他是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虽然现在无官一身轻,但江苏省政协仍为他保留了一间办公室,而他也习惯每天早饭后来这里看书、读报、写写文章。作为一位思想者,著书立说,探究问题本源是他热爱的工作与事业。他不喜张扬,更不愿在聚光灯下露脸,如果不是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是不打算走出他的书斋的。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同时又是“真理标准”大讨论30年,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思想领域一位特殊而重要的人物,他无法保持沉默。
  他原本是希望做一辈子教师工作的,但30年前,受良心与责任之驱,他以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呼唤时代,从此命运转航,他汇入了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
  他一生信奉独立思考,也许正因如此,30年前才得以蹲在医院走廊,一边照顾着病妻,一边思考着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并最终写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没有1978年《光明日报》刊登的这篇署名“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如果没有旋即成为拥邓力量的这第二次呐喊,中国的1978会比后来证明的可能逊色许多。言及写作此文的初衷,胡福明说,1977年秋他写这篇文章并送去发表,反对“两个凡是”完全是出于历史责任感,是自觉自愿去做的,因为“如果不驳斥‘两个凡是’那样的教条,邓就没有重新掌权的希望”。
  但是,一切并不像老人说的那么简单,1978年的中国,仍在动荡与分化中徘徊,虽然这篇文章最终被证明成为时代的号角,最终广纳人心,汇成时代最强音,但就当时而言,它也有可能成为“极左”力量攻击胡福明反党的罪证。胡福明显然从来没有更多去考虑个人的安危,几十年过去,他一直认为,他只是做了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做的事情。
  2008年,为了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讨论,他又马不停蹄奔忙在全国各地,2月21日刚在广州“青年论坛”发表题为《解放思想,青年先锋》的演讲。4月11日又赶赴在杭州发表题为《“真理标准”讨论与改革开放》的演讲,4月18日再赶往深圳发表题为《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演讲……
  
  自建国以来,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出自民间,却引起高层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如此重视和多次修改的文章,至今无出其右
  
  1976年金秋十月,十年“文革”正走向尾声,虽然前途依然不明,但毕竟让人看到希望。这一年,横行一时的“四人帮”倒台。胡福明立刻积极投身于批判“四人帮”的斗争,在南大和江苏省召开的揭批“四人帮”大会上,胡福明都是第一个登台发言者。作为一位思想敏锐的哲学教师、一个立场坚定的中共党员,胡福明预感到“中国已经走到历史的转折关头”,中国要强大,就必须“另辟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然而,没等到全国思想理论界理出一个头绪,中央已推出“两个凡是”的口号,一下子使刚刚开启的拨乱反正又举步维艰了,揭批“四人帮”的热潮一下子降下来。胡福明清醒地意识到,当务之急,必须要抓一个核心问题来推动拨乱反正。“要撕开一条口子,打开一个缺口,工作才能继续向前推进。”
  但是,当时的形势异常复杂,找准问题的关键并不容易。一直到1977年3月,胡福明才总结出:“两个凡是”正是症结所在。因此,唯有彻底否定“两个凡是”,否定“句句是真理”,否定“天才论”等错误思潮,才能让思想涤清,并重归正途。
  “两个凡是”是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在社论中提出的,反映了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观点。因此,批“两个凡是”必然要冒很大风险。胡福明斟酌再三,决定从批林彪的“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谬论下手。因为此时批林彪无人可以反对,而林彪的“句句是真理”与“两个凡是”实为“一母同胞”。
  但如何批“两个凡是”?胡福明又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宣传“实践论”,二是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1个多月分析比较,1977年7月初,他最终确定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作基本论点来批判“两个凡是”,“因为这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同时也无懈可击,这原本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7月的南京,酷暑难耐,偏偏胡福明的妻子这时候又患病住院。他只得把写作的小板凳搬进江苏省人民医院,每天晚上陪护妻子的同时看书写作。这期间,他把马列著作和《毛泽东选集》大致又翻了一遍。他一边看,一边写,然后修改,然后再看、再写、再改。五天后,妻子出院的同时,他的提纲也成形了。
  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初稿近八千字,大约在1977年7月底完成。胡福明第3次修改后,于9月初寄给了《光明日报》哲学组编辑王强华。
  然而文章寄出后4个月没有任何消息。一直到1978年初,胡福明收到王强华的来信及文章小样,他又先后对文章作了3次修改。王强华说,文章本来要在4月初《光明日报》的哲学版发表,但新任总编辑杨西光认为,“放在哲学版发表,可惜了,要放在第一版去,作为重要文章发表,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使文章更加联系实际,更具战斗性,4月中下旬,胡福明去参加一次全国哲学讨论会时,又应杨西光之邀,留京十多天,继续修改。
  胡福明强调,这篇重要文章,杨西光、王强华,包括中央党校的吴江、孙长江等多人参加了对这篇文章的修改,杨西光在题目上加上“唯一”二字,以增强理论力度。
  1978年4月29日胡福明离京前,杨西光与他作了一次长谈。杨西光强调,因为这篇文章很重要,是批判“两个凡是”的,所以“要请胡耀邦同志审定,他站得高”;审阅后先在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发表,然后再由《光明日报》公开发表。杨西光还同胡福明商定,为加重文章分量,发表时不以个人名义,而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杨西光说,虽然我们没有邀请你写文章,但是现在我们聘请你作《光明日报》的特约评论员,你看行不行?胡福明爽快地答应了。后来胡耀邦亲自审定了这篇文章,批准先由内刊《理论动态》发表,然后由《光明日报》公开发表,继而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最后才由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
  自建国以来,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出自民间,却引起高层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如此重视者,至今无出其右。这样的殊荣,也许正是因为至今也难有哪篇学术文章能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样深远且深刻地影响现代中国历史的演进。
  
  邓小平讲得很清楚,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历史上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是民主运动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胡福明的思维仍然清晰敏锐。他说,改革开放30年,每一次制度创新,都是以解放思想做先导。譬如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制改革、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等。
  胡福明不喜欢讲空话,也不喜欢听没有新意的讲话和观点。他说,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人云亦云,讲空话、套话是要害人害己的。但他认为讲新话以及讲新观点、新思想,必须要有言论自由,要有表达权。“知识分子、人民群众没有表达权行吗?言论自由是民主的最低要求,如果连言论自由都没有,怎么解放思想啊?”
  在胡福明的眼里,邓小平是讲真话、办实事的典范,同时也是最讲民主的。他说,邓小平讲得很清楚,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历史上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是民主运动。五四运动是不是思想解放运动,是不是民主运动?1978年的那场席卷全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建国以来没有过的,建国以前也没有这种规模的民主运动。正因为有了这场民主运动,才有了更成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有了全国一边倒的拨乱反正,才有了改革开放狂飙突进、一骑绝尘的30年。“思想解放和民主是不可分的。思想解放是内容,民主是权利。人民群众没有民主权利,是无法实现思想解放的。没有民主就没有思想解放。当然没有思想解放,也不会有民主,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当记者请他就去年底、今年初发端于广东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作更多评价时,胡福明比划着手说,思想解放必须经历这样几个步骤。首先,要有少数人勇于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冒风险,敢于实践;当然,这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也可能遭遇传统或习惯势力的打压甚至扼杀,但是必须坚持;其次,在实践中总结,当年深圳建特区就是这么个过程,但它在实践中站住脚了。每一次都是这样的,包括我们的乡镇企业。如苏南乡镇企业的崛起,很多人说这是挖社会主义墙脚,挖计划经济的墙脚,是祸水。实践证明,苏南农村富起来了,崛起了。于是邓小平在苏州有个讲话,对它进行了肯定。温州模式同样如此。从老人飞扬的神采中,记者感受到了他对中国前景的乐观与从容。
  伟人曾言,改革路线要100年不动摇,如今30年过去,中国各地再一次自觉掀起突破思想禁锢的浪潮。与30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争论不多,且应者云集,俨然改革之思想已成中华民族主体意识,沉淀于我们的血脉,编织入儿孙的基因。
  正如胡福明所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一系列的解放思想,一系列的探索,一系列的总结积累所构成。相信,经过一代又一代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一个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终将耀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