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思想与社会主义的发展

2008-12-29 00:00:00白小红
中国市场 2008年52期


  [摘 要]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当惊世界殊”,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在人心思治、人心思改、人心思安的历史大背景下,邓小平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本文通过对邓小平思想与社会主义的命运的回顾,使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在胡锦涛总书记领导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关键词]邓小平思想;社会主义;命运
  [中图分类号]D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206-02
  
  1 把握当今世界主题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
  
  邓小平一出来工作,他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就是错综复杂的,他需要对国际局势和国内状况作出科学的估计和分析。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集中精力,首先破除“两个凡是”,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让思想冲破牢笼。他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从思想路线、理论原则上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1.1 提出“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对世界格局最好的总体把握
  “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同志继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之后,对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的又一重要理论概括,对我们正确把握世界局势,研究对策,提供了最好的判断标准。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东西问题。”“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但是,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人们都在讲南北问题很突出,我看这个问题就是世界发展问题。”这就是说,当前,不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种战争与革命的形势,只有顺应潮流,争取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 义。
  1.2 “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国情的透彻分析
  如果确立“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对世界格局的最透彻分析,那么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则是对中国国情和所处历史地位的科学分析,是对四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它正确而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用新的观念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1981年6月,在小平同志主持下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正式使用“初级阶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不发达”。1986年9月,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再一次进行了阐述。党的十三大,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并把它作为十三大报告的立论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包括两个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一切都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初级阶段的理论,不仅为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功和失误找到了钥匙,同时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新条件下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坚持这个理论才能保证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2.1 确立一条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早在1978年,小平同志就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同时最早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0年,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深刻地指出:“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之后,他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一个中心,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到1987年1月他完整地明确地同时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观点,并强调两个基本点是互相依存的。两个基本点不是简单的1+1的关系,是互相制约、依存、贯通、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无论忽视哪一个基本点,都将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直接破坏“一个中心”的实现。因此,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改革开放,强调“两手抓”,“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小平同志特别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即使是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的时候,他仍然“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核心就是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不断推向前进。
  2.2 实现三个伟大历史性转变
  2.2.1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目标。工作中心的转移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就其实质而言,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变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了真正完成工作中心的转移,使经济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根据小平同志的建议,在全会决议中提出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到1980提12月,邓小平明确把这个思想概括为“对外开放”,接着又提出“这是一个长期的政策”。
  2.2.2 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进一步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作为重要变革力量对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反映了邓小平对时代特点所作出的敏锐把握。在这个基础上,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江泽民同志曾这样评述第二次战略转变,“如果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保证了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那么我们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将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同时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2.3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为了使经济建设有一个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邓小平同志不囿于传统的生产关系理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1990年底,他又强调,“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都得要。不搞市场,自甘落后,连世界信息都不知道。”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更是集中体现了这种观点。他一再强调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尤其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他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只是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的机制或手段。他的这些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现代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作为生产关系的动态形式的理论,为十四大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所有成绩的取得,都雄辩地说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的确有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特别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今天,它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5-36.
  [2]邓小平.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