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政府全员招商的现状与特征,并从政府招商的优惠政策、招商的企业偏好等方面探讨我国政府全员招商制度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较为深入地剖析了现行招商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键词]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政府招商
[中图分类号]F0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203-02
1 招商引资的现状
无论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后发展地区,招商日益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成为政府最大的政绩工程。关于招商活动场次、规模、费用虽然没有正式而全面的统计,但目前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年至少在香港或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举办一次招商会;在香港、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平均每个月不止一场省级人民政府举行的大型招商会;在内地沿海发达地区杭州、温州、苏州、南京,几乎每天都有地级市以上人民政府举办的大型的招商活动。一些地方还通过当地的特色活动,如桃花节、美食节等节事活动,进行招商,所谓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目前全国招商突出的特征是政府全员招商,招商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最大的政绩工程。在许多地方政府,招商不只是招商局的工作,而是所有党政机关共同的任务。几乎所有的市、县,每年都将招商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层层分解到各个党政职能机构、个人,包括一些看起来与经济和投资并不直接相关的部门,如组织部、教育局等。还有的开发区,高薪聘用招商员工。
2 招商工作已被异化
2.1 招商引资已经演变成地方政府之间优惠条件的血拼,优惠条件与招商效果成了二律背反
从国际经验来看,外资进入的方式,有绿地投资即新建工厂,但更多的是采用购并的形式,也就是说,外来资本更喜欢与当地的企业资源直接结合。在这一个过程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完全从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与目标出发,确定投资项目与区域。在这中间当然会有许多的投资服务公司,比如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等中介为其服务,政府应处于从属的地位,主要是负责营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在我国政府主导的招商模式中,政府不是当地企业的经营者,也不是企业投资与购并的专业服务机构,政府完全是从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为了实现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而力求引进外来资本,特别是绿地投资,即直接投资建厂,使当地G D P获得增长,税收增加。政府作为非经济组织,只能利用自己掌控的政府资源与经济资源,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这样,招商当然最容易演绎成政府与政府之间为争夺大企业资源,而进行关于资源、优惠政策的大血拼。政府招商越积极,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竞争越激烈,企业的选择面就越广,要价的砝码就越多,于是招商的优惠条件成了招商的二律背反,即招商的条件越优惠,招商的效果可能越差。
2.2 破坏了投资环境,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虽然所有的政府目前都在强调软环境建设,以营造当地良好的商业氛围,但是,在我国现行的经济管理模式中,政府对经济管理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因此政府在政策的运用方面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政府在招商引资活动中,政府利用自身掌控的经济与行政资源,实行差异化策略,即视企业的规模与投资项目的额度区别对待,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比如,土地出让价格与税收政策基本上都是一个企业一个价格,一个企业一个政策。由于政府招商的直接目的在于GDP与税收的增长。相对于中小企业,大企业G D P的贡献大,提供税收的能力强,所以,所有政府都特别钟情于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项目,几乎所有发达地区的开发区都有投资额度的控制指标,投资额度越大的项目在税收、项目用地等方面享受的优惠条件就越多。
相反,中小企业,特别是本地尚未上规模的企业,不仅由于其规模与税收贡献小,根本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内外资企业有别,大企业与小企业有别,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特别是在审批土地指标的时候,地方政府宁愿将土地空置以待大企业,也不愿给予本地小企业的发展与扩张。目前一方面是轰轰烈烈的招商活动,另一面却是当地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恶化。
2.3 滋生了新的腐败,影响正常职能的有效发挥
政府官员过大的政策自由裁量权,有可能为招商腐败的产生提供条件。有个别官员,利用亲友关系,进行假招商,骗取政府资源。比如编造假的投资项目,低价获得土地。同时,以招商为考核重点,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过重的招商指标,让政府职能部门忙于招商,无心本职工作,产生了不良的社会效应。
3 招商制度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
新制度学派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一种能够提供个人刺激的有效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刺激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我们知道,政府招商,其本质是利用手中资源、政策权力,对不同的企业实行差别政策,主导社会经济活动。由于政府不是经济组织,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其目标在于GDP的规模与增速的最大化。因此,政府对企业的选择与市场对于企业的选择并不一致。大企业与税收贡献率高的企业,就可以获得低价土地与税收减免,这其实是政府对大企业实施补贴。中小企业因为不能获得政府支持,从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面临更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
某种意义上,创业的环境,小企业的活力,是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而我们现实的招商引资政策,有意或无意地抑制中小企业,甚至破坏创业环境,从根本来看,不利于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由于政府掌握着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政府的偏好与价值取向,直接引导企业与社会行为取向。一是企业为了迎合政府的需要,盲目扩张,或者虚假扩张,以增加与政府谈判的砝码;二是企业与个人以更多投入去研究政府,进行政策公关,通过对项目的包装或者虚构项目,获得政府的优势资源,从而实现个人的利益目标。比如以政府支持的教育项目、工业项目为名号,骗取低价土地,然后进行土地使用权转让,改变使用性质,获取巨额差价收益。这样显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招商正在改变企业的行为取向,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 1 ] 吴敬琏.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 M ] .上海:上海远东